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活在“怨诗”中的王昭君(2)

时间:2014-10-2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张敏&曹旭  阅读:

  胡沙飞扬说的是远行途中的艰难,汉使寄语传的是思家的悲苦。一生的悲惨莫过于容颜的暗淡沧桑,远嫁之苦流淌在面容的纵横沟壑之中。白居易说“黄金何日赎蛾眉”,居然有人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和亲”,是不可赎的,这样的代言有时很搞笑。

  这些,与昭君“自愿”远嫁也并没有什么矛盾,反而让我们看到了昭君“自愿”背后的不甘。不管何人、什么原因,背井离乡总归是痛苦的,王嫱终究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悲郁再正常不过。

  历史潮流中,昭君成为了一种标榜性的存在,我们自发地帮她进行了“应该”有的情感生发,刻画了昭君的种种光辉形象。不知真实情境中的昭君会不会在情感上同意我们的心理认同?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有的人宁可一辈子做宫中的“舞人”,也不愿意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远嫁;但王昭君做了另一种选择。

名字控

  王睿的《解昭君怨》,这是与其他昭君诗格调差异最大的一首诗,简单的四句,否定了历来对昭君最普遍的两种认同。和亲使者的帽子将昭君的远嫁完全放到了为国为民的大我层面,画工怨恨则是将昭君的远嫁设定为柔弱的受害者完全不情愿的被动选择。两种情感,一赞一叹,历来是人们认同的。王睿却是站在昭君的角度说话,嫁与不嫁是两种生活状态的区别,是两种身份地位的差异。普通的宫女与宫廷的王后,单从个人出发,我们应该能想的到昭君的选择。选择后者,也才更符合一个真实的自然的人应有的情感历程。情中有理,理还含情,那才是生动的一个人。

  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她是一个自然的人,更是一个有“情”的自然的人。我们认识了昭君,了解了她从主动想要进入汉宫,到长期待诏内心悲怨,到自愿远嫁,直至身在匈奴悲切的心路历程,更要理解昭君的“情”,以及“情”、“理”背后血肉丰满、感情真实的美女——王昭君“怨”的情绪天地。

  王昭君当然是出名了,因为美女而出名;因为画工毛延寿人格卑劣而出名,因为君王的惋惜而出名;而且是汉代,开了个头。王昭君以后,历代都有像王昭君一样的美女,为了政治目的而“和亲”。甚至和匈奴一样生活在北中国的柔然国公主,也有“和亲”到河北邺城来的经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

  魏与柔然头兵可汗谋连兵伐东魏,丞相欢患之,遣行台郎中杜弼使于柔然,为世子澄求婚。头兵曰:“高王自娶则可。”欢犹豫未决。娄妃曰:“国家大计,愿勿疑也。”世子澄、尉景亦劝之。欢乃遣镇南将军慕容俨往聘之,号曰蠕蠕公主。秋,八月,欢亲迎于下馆。公主至,娄妃避正室以处之,欢跪而拜谢,妃曰:“彼将觉之,愿绝勿顾。”头兵使其弟秃突佳来送女,且报聘;仍戒曰:“待见外孙乃归。”公主性严毅,终身不肯华言。欢尝病,不得往,秃突佳怨恚,欢舆疾就之。

  有意思的,一是东魏丞相高欢想为他的长子高澄求婚。而柔然的头兵可汗却希望高欢自己娶亲,弄得老婆、儿子和高欢本人绝对尴尬。二是,这位柔然王的女儿也没有王昭君听话服从大局。头兵可汗派他的弟弟秃突佳护送他的女儿,并且对公主说:“希望等到生出外孙之后你再回来。”但公主性格严肃刚毅,终身不肯说汉语。最好玩的是一代枭雄高欢居然还怕这位柔然国公主,有一次他病了,不能前往她的住处;公主一“怨”,秃突佳一发火,高欢便急急忙忙地抱病登车去公主那里。

  王昭君也好,柔然国公主也好,其他步王昭君后尘的美女们,在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女人的美貌,都是帝皇、政治、军事博弈中的一个边角。“和亲”固然有积极意义,但她们的“怨”,也就只能在诗文里——永远地被人同情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