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听托尔斯泰讲艺术

时间:2015-03-02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高维生  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坐在笨重的木条椅上,背后是大自然的景色。他右腿架在左腿上,左手搁在右腿上,手中拿着倒扣的帽子。长长的胡须,每一根银丝,弥漫出神圣的庄严。他注视前方,目光中散发凝重的思考。看过列宾为列夫·托尔斯泰作的油画,但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看到。秋天的上午,夏天的热气退去,风儿穿越书房,我的心终于静下来,读列夫·托尔斯泰老人的书。

  列夫·托尔斯泰身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呼吸清新的空气,散步在大地上,他的心胸早已穿越地缘的局限。他的思考越过时代,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比如临摹花朵、骏马和风景,学习笨重的乐器(仅仅是因为大多数所谓的有教养的家庭都会这么做),写作无聊的故事诗歌并发表在报纸或者杂志上面,所有这些显然都不是艺术活动。事实上,那些低俗的、色情的、刺激人感官的油画或者以大自然为题材创作出的一些故事和歌曲(尽管这些作品可能有某些艺术特质),也都不是值得人推崇的艺术活动。”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假艺术是毒品,对人类有大害。当下很多人散发的名片,披着艺术家的外衣,扣上华丽的大帽子,四处兜售自己,一夜醒来,俨然成为名垂千古的大师。有的写作者,不是修炼精神品质,在报纸上发表豆腐块的文章,就亢奋得不能自制,朋友吹,网友吹,自己吹,这样的“恶势力”将人毁掉不说,对社会有害无益。道德底线一旦被冲垮,没有束缚的警告,装腔作势,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可以做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在大地上写作,听鸟儿叫,听河水的流淌声,闻着泥土清新的气息。在安静的地方,远离人群的喧闹,思考就变得辽远。列夫·托尔斯泰选择“无聊”,表达他的愤怒,经过思想的浸泡,在精神的烈火中重生。看似漫不经心的词,是向一些虚假的艺术家投掷的一枚重型炸弹。

  二

  窗外知了的鸣叫,一排排地涌来,送来大地的气息。我是伴着朴实的声音,听列夫·托尔斯泰讲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

名字控

  当下是跟风时代,对艺术作品甄别不出好坏。滥情地互相吹捧,使一些伪艺术家的私欲膨胀。有的人将撒谎当成真理,写出一堆拙劣的文字,不修改一个错字,来不及在手中捂热,就满世界地投稿。有的所谓的作家,不会用标点符号,地、的、得分不清,乱造一些句子,称为创作新文体。互相抄袭和复制,艺术的个性被湮没,一些人临摹画册上的山水,东挪一座山头,西移一个亭子,拼凑成四不像,然后花钱印出画册,将自己包装成大画家,敢于叫卖,一平尺的画作值多少钱。

  这是不读书的时代,画家不读书,作家更不读书,全凭所谓的灵感。他们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有生活就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生活是美好的,经他们的误读和理解,已经发生化学变化。艺术活动成为娱乐的场景,打着高雅的旗号,一些虚伪的人与事,有了名正言顺的名号。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定制的,因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对一个艺术家在心灵中产生的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的揭示(通过那些超越了我们掌握的规则),而当它被表达的时候,它就会照亮人性发展的道路。”列夫·托尔斯泰说的“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条人类永恒的追问,如果失去这个意义,艺术完全沉浸在商业的娱乐中,也就什么都可能发生。长此下去,民族悲哀了,人类悲哀了,会出现重大问题。

  一件作品的诞生,不是随意地捏造出来的,它是艺术家生命的结晶,是对世界的倾诉。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给艺术作品,下了“真正”的定语,是经过深刻的思考,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说出来的。

  三

  每天翻开报纸,看到读书版上,不断煽情地介绍上架的新书。打开电脑,进入读书频道,看到书评、书摘、书讯,各种版块的信息,冲击人的视野。花样翻新的封面,如同美丽的陷阱,引诱阅读者掉落进去。对铺天盖地的印刷品,无法甄别哪一本是好作品,哪一本是坏作品。

  娱乐时代的阅读者,精神品质的萎缩,不愿过多地承担责任,只是想享受更多的快乐。小情感,小俏皮,小笑话,小抒情,都能使他们开心,而不愿去触碰思想结晶的书,思考人类的痛苦。道德底线被冲得七零八落,人们似乎得到自由,没有信仰了,阅读就不需要根性,“轻散文”、“闪小说”,时髦词包装的小商品,适合这些阅读者。列夫·托尔斯泰说:“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要辨别艺术作品的真伪简直是件易事。如同一只嗅觉正常的动物在树林和森林中寻找它所需要的气味一样容易。动物可以正确地找出它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只要人的本性未被扭曲,人类也能成功地从数千部作品中挑选出其所需要的真正的艺术品——他们能受到艺术家情感的感染。”列夫·托尔斯泰说出了人性,但是在不被扭曲的情况下,这是一块试金石,是鉴别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如果脱离开这个标准,以大众的“喜闻乐见”,那么这些是伪艺术品,毁坏心灵的危劣品。

  这个闷热的秋天的下午,心绪骚动不安,坐在窗口,听列夫·托尔斯泰老人的声音,穿越时空,讲述道理,说出发自内心的真情。

  四

  列夫·托尔斯泰拿着真理的剑,刺向伪艺术的注水皮囊。他说的真实是艺术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建多么高多么华丽的塔楼,也经受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打。当下的人怕的就是真实,因为这两个字,朴实中透出神性。人们在写一篇散文中,从里到外透出矫情,他们向读者撒娇,做出媚态,以迎得赞美之声。他们不敢直面事实与大地,凭着苍白的想象力,拼凑所谓的“文化随笔”“历史随笔”。大多数人,将一些琐碎的生活,当作艺术的真实,都要写上一段话,粘贴到博客、论坛上,然后自吹自擂,将自己包装成大师的样子。到景点中旅游,看到大山大水,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浸进文体里,不断地采用“大词”写作,发几句苍白贫血的抒情,热爱之情油然升起。狂轰滥炸的煽情,“谱写”一篇火热的大作,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真实的歌颂。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如果一个人受到作者灵魂的感染,如果一个人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情感及与其他人的融合,那么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感染力,也不存在作者与受到作品的感染的其他人之间的融合,那这样就不是真正的艺术。”列夫·托尔斯泰说的感染力,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虚情假意,它是真实的生产。从真实的源泉中,流淌不绝的清澈的大水。情感不真实了,人心变了,对一切事物不在乎,就是一种病态,它的毒菌不知不觉地侵入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长期下去,将人的精神品质改变。我们要时时警惕,千万牢记艺术的尺子,真实的标准。

  五

  书房通往阳台的门上,横穿一根暖气管子,挂起一盆吊兰花。今年花长势旺盛,叶茎垂下有一米多长,几乎垂落到地板上。每次走过门时,要稍侧一下身子,害怕碰坏叶子。读书累了,目光停留在兰丛里,如同一只蜜蜂,吮吸绿色的清香。

  2013年9月5日,天亮的时候,下了一场小雨,天气阴沉沉的,使人的心变得伤感起来。《托尔斯泰论文艺》摆在桌上,封面上线描的托老的头像,那双忧郁的眼睛,是我们艺术前进道路上的路标,指导着一条正确的路线。

  “只有当一个人的生活对人类来说是自然的、平常的、合乎常规的,那么他的内心才会产生情感。因此,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对艺术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这样会使艺术家远离所有人所生活的自然条件——与自然斗争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因此也会剥夺艺术家体验人类最重要、最自然的情感的机会和可能。”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般的心平气和,说出艺术创作的真理。一个艺术家,如果不走出封闭的空间,只是低头在资料中构思,在无大地滋养的苍白想象中,结构出的作品,不可能是感动人心的大作品。脱离对大地的宗教般的热爱,浮光掠影地走一趟,对付自己的心灵,后果极其严重,不可能得到大回报。

  很多的作家,凭着科学带来的便利,进入网上图书馆,下载大量的史料,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做田野考查。坐在书房中,调动一切写作手法,重新打乱、编排,掺点时代的元素,创作出一部部长篇宏大的历史巨著。画家们不去野地写生,只是用数码相机,拍下一些风景照,回到画案前,稍稍一变形,一幅大制作就出来了。大批的伪“艺术家”忙着编、凑、移,制造出的危劣品流入社会,在刊物上发表,去参加画展,摆在画廊中售卖。很少有人静心投入到生活中去,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创作出新鲜的作品。

名字控

  雨又下起来了,细碎的雨声,让我想到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和雨一样的自然,抛掉虚假的外衣,这样的艺术品,不论是什么体裁,都会是大作品。这个大不仅是数字和场面,而是心灵的广大。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