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鉴赏古体诗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4-10-1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武如  阅读:

  从网络上看,全国有着众多的古体诗词爱好者,并有许多人试着写作古诗词,我对古诗词也有着相当大的兴趣,因为,唐诗宋词的风韵让我着迷,并开始试着写了几篇在网站上发了。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网站在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推荐时存在着一些的误区,现提出来,不一定正确,共同探讨罢了。

  1、应注重诗词的思想性。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说就要求作者思想先行,或者说是口号式歌功颂德般的思想性,而是要求对社会的现实有所指摘或者说是有所反思、思考抑或是作者从诗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忧患意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最宝贵的意识),比如像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德“三吏”、“三别”之类的优秀作品。

  一首诗词没有自己的思想性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没有灵魂的生命,就如一个孱弱的女人,如何娶得?又假如你对一个女人描写的如何如何地漂亮:杏眼蜂腰、粉面桃腮、双眸如水等等,如此,你写出了女人的美丽,却没有告诉读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想娶之还是要媒之?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文章像墙上的影子一样。

  现代人喜欢把景物描写的无懈可击,不少网站的编辑也在推波助澜,往往这类诗作容易获得推荐,其实这是诱导的误区,也是一种没有了解诗词真谛的表现,写好景物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衬托思想,反之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复制美女般地复制景物不是诗词的要义,其要义是艺术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话,就是画家的思想也是在优美的景物中暗含着,这是无可否认的。

名字控

  好的诗词作品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不能偏颇一方。

  诗词由于有平仄的限制对表现自己(要说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妨碍,有着不能尽兴的感觉,为此毛主席说过:……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写古体诗词确时有这样的限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字数尤其是平仄的限制,思想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外在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在的思想,这样就要有所取舍,看起来粗糙了些,其实,把景物描写的再优美,如果没有灵魂(思想内容)的支撑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仅是景物描写的细腻不细腻这样的简单。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而在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把他的诗归为“豪放派”,而不是“婉约派”,其气势无人能比,诗词中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领袖气质,1925年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就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性,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而卓尔不群。

  但是,像他老人家的那些单纯追求政治思想的诗作,在《毛泽东诗词集?副编》中许多的诗篇由于太注重了思想性而艺术性就大大折扣了,比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和杂言诗《八连颂》等就是其例(中国文献出版社1996年九月版)我要说的就是,只有把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才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缺一不可。

  2、应把诗词创作中有无好的“诗句”看作是关键。

  有的网站不注重好诗句的遴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愚蠢的盲点。我要说的是,如果一首诗中有一句佳句,这就应是好诗,就应推荐给读者,因为好的诗句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将能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文化中的“熟语”,又如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不用举太多了,因为我们早就被“熏陶”着。

  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负有推荐好诗、遴选“熟语”的责任,不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是没有这样的认知,这是一个悲哀,不单是作者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的编辑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没有发现好的诗句?我想不是没有,是没有发现或者说是被没有了。

  毛泽东的《七律?冬》有这样的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是这样一句光彩夺目的句子使整个诗作的意境提了上来,再看其它的几句,我认为就一般化了,这句颈联和其它的句子的意思看来还有些“不粘”,但是,这就是好诗,这就是我们应该认为好的诗作。

  3、最后谈谈写作诗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用字是不是出律和出韵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古代汉语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里有方言的变化和语音两个方面发展缘故。

  判断一首诗词是不是音韵和谐以及所用字是不是出律,就要首先弄懂诗韵中所有字的变化。以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为例,其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按词谱应为:仄仄平平仄,这里却是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子是“拗句”,或者说是内容服从于了需要。诗里有大量的拗句,而词要严格得多,但是,我们要顾及思想又要考虑音律美,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是愚蠢的行为。

  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为了内容而使用了拗句,我们说过这是允许的,不允许的是不能犯孤平,即在这样的五言句子中: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反之就是孤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也叫犯了孤平。

  但是,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为了避免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就要在第三子上补上一个仄声字即为:仄平平仄平;上面七言句式则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都是允许的,不能叫做是出律,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诗人写出了出律的诗词句子,这是武断和不求甚解的偏知。

  我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有的今人写文章指责古人写了错误的句式,并在网络上发表,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这些诗句是经过数百年来“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简单地说,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还是不要不求甚解地指责先贤。

名字控

  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诗谱或者是词谱是总结诗人的创作而来的,同时又指导了诗人的写作,这不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那样的追问,因为诗词在前,才有的规则,这样说我们就明白了。

  再说用字上,我前面说过语音的发展今古已有了许多的不同,比如“漫”字这个字在诗韵里有两个韵部都把其收在了里面,而且是泾渭分明的寒韵部和翰韵部,也就是说可以读平声或者是仄声,而且诗人在运用时也是根据自己诗词的需任意使用。陆游的词作《谢池春》其中有一句:“漫悲歌”,这里的“漫”是仄声(标准句式仄平平) 就如(木兰花?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这里的“漫”字就读平声。像这样的字还很多,比如:看、燕、为、过、叹、涯等等,还有“望”字,一开始读平声,后来才读了仄声,故此,我参考的诗韵里平仄两部都收在了其中,(1)我写过一首诗:

  五律?母伤

  闻说子回乡,娘亲日日慌。

  鹊飞楡上叫,人去寨边望。

  远路无儿影,风中老母伤。

  泣儿归步暮,屋里菜寒凉。

  其中的“望”字我用的是平声,但是,编辑说我出韵了,我无言,不知道该不该解释。

  另外,唐诗可以用邻韵,虽然不太普遍。宋词中,不少词人在用韵中,词谱的第六部早已和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和第十四部相通。为此,我们在读诗词中不了解这些变化,就会认为先贤们用韵有出。我们写词时也会把自己困死,或者是在审阅诗词中一律看作是出韵,这就不合适了。

  我在这里不是在对辛苦的编辑加以鞭挞,而是提醒我们要全面理解和贯通诗词的许多写作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拘泥于形式又要不被完全地束缚,这点毛泽东的诗词是我们的榜样,因为他老人家和古代的大诗人一样,从来不犯孤平,但是,用了所谓的“拗句”也不少。

  他的词作中,有不少是为了内容而突破了形式,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的吉字是入声字;“汗”却读平声(读如寒)。

  我在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很好地说明我们写诗词要严格遵守规则又要活学活用,同时不要武断地给古人戴上出律或者说是出韵的帽子,同时我们的编辑也要慎重地不要轻易地就说是出律或是出韵,这就像一个老师不要带领学生们去读错字的音一样。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有的地方不一定正确,可以商榷,或者是我的一家之言,也不代表着我写的诗词就不犯错误,相反,我也犯过低级的错误,我也没有写出好诗词来,不能因为这一点我就不能说话,打个比方,一个美食家不一定能亲自做出美味的饭菜来,但是,他却能品出你的每道菜的优劣,就是这个道理吧!

  (1)我在练习写作诗词时参考的书目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用书:王力先生四卷本的《古代汉语》和王力的《诗词格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