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赞和赞歌

时间:2013-08-0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马尚龙  阅读:

  网络上比比皆是的那一个“赞”或者等同于赞的翘大拇指,谁都习以为常。如果要追究一下谁是始作俑者,那一定是找不到办法的。只能大致推断,“赞”的发明者一定年轻,一定不是从“赞”穿越到了《赞歌》,更不可能是唱着《赞歌》长大的。“赞”与《赞歌》会有区别么?

  1960年代,胡松华唱了一首《赞歌》: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感谢伟大的共产党,毛主席恩情深似海洋;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这首歌当年就极为流行,至今已算得上是经典。说它是经典,应该有两层意思。半个世纪过去,还记得住胡松华当年一身蒙古袍的样子,如今的青年也知道这首歌,当然是经典了;还有一层经典的意义恐怕被很多人忽视了,那就是《赞歌》实际上成为了俗常生活赞美的模板,几乎所有的赞美对象,几十年来,都可以在这首《赞歌》中找到关键词以及标准。

  全民热唱赞歌,不过很可惜,中国人的赞,常常表现在讴歌和颂扬,却很少落实在对周边的人跷一跷大拇指。在俗常生活里,中国人更多的是严肃,是批评,是看不起。并且,如果说赞美是抬头向上,是对伟岸的赞美,那么批评乃至批判恰是平视的你我他之间,是对普通人的怒目。可想而知,历经那么多年的人性扭曲,大部分的中国人不苟言笑,更不善赞扬。即便有赞扬,翘起来的大拇指,似乎也不那么纯粹,让人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嫌。很多人心里想要夸赞,说出来的话却是僵硬得很,自己都觉得勉强。

  相反,只要是贬损的话,那才是灵光乍现,正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比起翘大拇指的抖豁,更多人反而熟稔食指和小拇指,食指是用来指手画脚,用来指责对方的,小手指很少出手,却是背过身去后对别人的不屑与嘲讽。往往每个人都被人家贬损过,同时,我们何尝不是也贬损过人家?

  以前我们曾经如此沾沾自喜,似乎夸赞别人是虚伪,贬低别人才是真实,人与人之间就应该是这样。只不过是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是一种客观,承认别人身上的优点,是一种境界,赞美别人身上的优点,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优点。和这样的人相处,彼此脸部表情是轻松的。善于夸赞别人的人,往往主导了一个圈子的人气走向,往往就是这一个圈子的领袖人物。知名篆刻家陆康就是这么一位善于夸赞朋友的人。陆康真是一个笑口常开之人。陆康的开心,不在于召集一些朋友看他的开心,而是让朋友各有各的开心,他常常是在激活开心。他很善于夸赞朋友之所长,这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好话,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艺术。一个聚会十来人乃至几十人,陆康总是熟知新友旧交之所长,经由他的夸赞,每个朋友都到了惺惺相惜的地步。他所夸赞的,真是别人身上的优点,他发现了,他也分析了,有仔细的考究,有分寸的拿捏,也会有婉转的建议。一段夸赞,真是被夸赞着心里的温馨。

  •   夸赞是语言,也是表情。有时候我会在一些公共场合留心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表情。中国人独自走的时候,大多神情严肃,目中无人,蛮像是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实际上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外国人也是一个人漫步,却是笑脸居多,如果和他目光对视,他会笑得更加明显,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内心里,一张笑脸随时随地准备夸赞别人,一张严肃的脸是在伺机伸出食指或者垂下小手指。

      2007年某天,华盛顿地铁车站有一流浪艺人在拉小提琴,他拉了四十五分钟的巴赫,这期间大约有2000人从他身边经过,四十五分钟过后,他收到了十几美元。这是一个社会学的实验,拉小提琴的男人是美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夏·贝尔,此人也曾经来华演出。此前一天晚上,他在地铁车站不远处的剧院演奏了同样的节目,票价不菲,掌声雷动,一天过后,同样的巴赫,同样的约夏·贝尔,却没有了人赞美,因为没有人把他当做约夏·贝尔。这个调查的结论是,一生中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值得我们跷起大拇指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甚至不少,问题在于我们是用什么态度去评判他们。我们很善于唱赞歌,因为赞歌需要赞扬的都是预设好的美轮美奂,我们不善于赞,因为赞需要的是判断、境界、胸怀。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