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京派作家与海派作家作品中的乡愁研究

时间:2014-01-20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余高峰  阅读: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分别植根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城市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差异,或多或少地造就了两派文学的不可忽视的差异性。尽管有着众多的差异性,但两派文学在乡愁体现上是有共同之处的。他们都反对城市的丑陋之处,追求乡村故土,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生活状态,不断在城市中漂泊,因此,在乡愁体现上,两派文学是有共通性的。

  一、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文学特点

  (一)淡泊的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那些在1930年到1940左右,在北京(当时仍称北平)从事文学创作和相关文学活动的文学家,包括诗词、小说、散文等多个方面。众所周知的京派代表作家有林徽因、何其芳、卞之琳、朱自清、沈从文、汪曾祺、朱光潜、李长之等人,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京派文学的共同特点。作为一个文学群体,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广泛而密切。就像一个组织一样,京派文学作家之间互相感染,互相体会对方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京派文学的独特特点。在近代文学史上,谈论京派文学必然少不了谈及海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相比,京派文学没有其强烈的城市风味,但是却更多地体现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追求,其中沈从文的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论其原因,京派文学主要来源于乡村生活,本身对都市的体验就很少,加上北京与上海相比,相对少了些都市的浮华气氛。因此,在京派文学的世界里,就出现了以田园、民谣、农舍、山峦和溪水为元素的作品。京派文学往往给人一种淡泊的感觉。淡泊是京派文学的外在特点,其实从深层次角度来看,他们是怀念乡村生活的。京派作家漂泊在外,自然怀念故土,因此他们内心淡泊,只是想追求内心认为最本真、最美好的乡村生活。这也难怪,因为京派文学的特点就是乡土风味,所以有些京派作家自称是“乡下人”,称自己的作品为“下里巴人”的作品。可见,京派文学作家由于其自身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已经形成了一种淡泊的生活和写作态度。

  (二)开放的海派文学

  •   与严肃的京派文学不同的是,海派文学常给人的感觉是开放而包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可谓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的新文化和新思想都通过上海这个窗口进入中国,海派作家自然就是最先接受这股思想浪潮冲击的对象了。海派文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海纳百川的态度就是其中一个特点。开放的文学作风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他们在许多事物上都敢于说话,对很多事物都会去关注。上海是中国经济最早活跃的地方,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下,在世界时尚和潮流的冲击下,海派文学打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来创作,体现了其开放奔放的特点。海派文学很开放,一是在文化创作范围上,无论是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学,还是特点十足的小资产阶级文学,还是通俗的武侠言情小说,都有各自的体现,可谓是包容万物;其二是文学创作的思想和开放,无论是都市的丑恶面,还是对乡村的消失的惋惜,都能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所以,纵观海派文学,为何会有如此开放的特点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在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上海是当时中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的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他们对于改变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更加能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其文学创作范围也显得更广泛。海派文学最主要的写作方向是对人的生存的思考,以喜欢和厌恶为主要评价标准,通过人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的存在,同时用理性的态度来抒发自己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关怀,毕竟海派文学作家在城市中也会感到孤独和迷茫。因此,他们更能体会到人的失落感,他们对于家乡的体验和怀念更加强烈。所以,海派文学不仅能认识都市,了解都市,也能够真正地关心都市人的生活,不仅仅是都市的消极面,同时也有都市的积极面。正是这些积极的方面给了他们创作的动力,让他们写出更多都市人的心理感受。所以,看海派文学,一定可以感受到他们开放的态度,同时也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作品的乡愁体现

      乡愁不仅体现在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上,心灵上的漂泊、对故乡的怀念也是一种乡愁体现。在城市和乡村的交融中,难免会产生剧烈的碰撞和冲突,身处其中的文学家们自然会感到内心的迷茫。他们就是处在一种心灵漂泊的状态,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就难免会流露出对乡村的向往和怀念,这种还乡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虽然两派的文化体现不同,京派作家是以描写乡村美好的正面和怀念童年的方式来体现,如沈从文的湘情描写;而海派文学则从反面的角度来写,通过写都市的喧嚣和都市人迷茫的存在来反衬出乡村的美好。

      (一)文学创作的乡土风味体现了乡愁

      无论是京派文学还是海派文学,其文学创作都是以乡土风味为基点,其中京派更加明显和突出。京派文学中的还乡情结是依靠这种乡土风味的体现来表现的。可以说,乡土风味就是京派文学的出发点,同时,京派文学创作最终又回归到了乡土之情上。其原因主要是,京派作家大多是来自乡村,或者说中国的大城市普遍都是由周边的农村演变而来的。所以他们对于乡村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京派作家与乡村也有着切割不断的感情牵连。正是由于近代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使得乡村渐渐消失。由此,京派文学的作家们就像失去了故乡一样,他们充满哀伤,充满着对故乡的怀念。在他们的笔下,就出现了一系列怀念乡村生活的作品,以此来表示他们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有京派作家曾经说过,“在城市你看不到完整的天空,每个人都在低头赶路”,正是由于乡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差别,使得作家们难以接受城市的全部。他们怀念着童年美好的乡村记忆,并想以此来打破城市生活这“沉重的枷锁”。京派作家们“一直在寻找并辨识人生的方向”,他们往往不会去欣赏都市的美好之处,而是怀念着过去。可以这么说,在京派作家看来,都市的高楼大厦远远不及童年走过的坎坷崎岖的小路和见过的低矮的农房。

      读京派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从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感伤的基调,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京派作家们都有着很浓烈的乡愁,他们对故乡的挚爱超过了一切感情。于是京派文学就采用一种回忆的写法,通过失去的童年的生活,通过如今仍存在的乡村图景以及嘲笑都市生活的可笑等来写出一种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其中沈从文有着最显著的乡土之情,他笔下的湘情就是对故去生活的怀念,通过写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湘地风情来表达对都市的反感以及对乡村的向往。这些都是京派作家的共同之处,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当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土风味,并通过这些乡土元素来表达难以排遣的乡愁。 (二)乡愁在文学作品中的漂泊感上的体现

      在都市中,给异地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孤独的漂泊感,这在京派和海派文学中都能体现出来。其中海派文学对都市的描写更多,他们写的是迷惘且浮华的都市生活,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独特的乡愁。他们置身于都市之中,却有一种难以排遣的漂泊感,这些负面的感情加重了他们的乡愁,使得他们对乡村的向往之情更加强烈。与京派文学回归乡土不同的是,海派文学由于扎根于上海的都市生活中,再也无法去体会乡村生活,而且本身也被都市生活影响着。海派作家们怀着孤独的漂泊感徘徊在城市当中,于是转向于都市吵闹的华尔兹、女人的怀抱等灯红酒绿的生活里去寻找安慰,然而正是在华尔兹、咖啡、女人的放纵中,更加重了迷茫感和堕落感。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无法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在作品中就出现了“我是喜欢浓味的咖啡的。因为可以刺激我的神经。就从来的那一天起,到现在,醉着;醉在爵士音乐的旋律上,醉在娇丰女人的怀里,醉在红灯绿酒之中”这样的话语,这些都体现出了海派文学的乡愁感受。

      对都市生活的不满使得海派作家们对它大加批评,他们认为,“都市的一切都死掉了,在我的眼前有的只是一片大沙漠”。《热情之骨》中的比也尔就是一个渴望着自己的理想,拥有无尽热情的青年,却在都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感到了万分的迷惘。正是都市生活将他的热情消磨了,都市男女根深蒂固的金钱至上的思想让他失望,失去了理想和热情,他也成了一个孤独的漂泊者,强烈的乡愁让他怀念着过去的美好时光。海派文学看到了,在日益发展的物质文明下,人们的精神文明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空白,令人失望的都市生活让他们转向了传统的乡土文明。海派作家在创作中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漂泊感,正是这些强烈的感觉表达了他们的乡愁。

      三、结 语

      无论是淡泊严肃的京派文学,还是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学,都有着共同的归宿——乡愁。两派文学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体现在文学表现方式和情感表达上,但是身处相同的时代的作家们都有着那个时代的共同之处。所以,无论是海派文学还是京派文学的作家,或多或少都有着共通之处。乡愁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两派在人生价值上和对生活的思考上必然还有更多的交集。这就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发现海派和京派文学更多的共性以丰富近代文学的内涵。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