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新时期文学中女性叙事和大众传媒

时间:2014-01-20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岳斌  阅读:

  伴随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兴起,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中国的消费文化已经壮大到足够和以往官方主流文化和学界精英文化相抗衡的程度。文化/文学越来越依赖媒介质的存在,需要广告等传播渠道展现文化/文学商品的魅力,实现这些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媒介/广告对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女性叙事的影响和控制力不断增加,除去媒介传播手段和广告自身充满各种性别关系的不平等暗示之外,叙事文本自身的生存也不得不借用媒介和广告特有的话语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女性叙事文本一方面借助消费广告符号充实着文本中各种都市场景,另一方面越来越依赖媒介和广告的传播手段实现文化效应和市场价值。媒介和广告正是通过开辟传播空间的方式影响文学在社会上的文化位置和市场价值,强化了文学融入大众消费文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消费文化的许多载体,如影视、广告和休闲类文化商品等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广告实际上是其中最常见、最突出又是最具符号性的形态。这种形态在文学叙事中出现的频率和安置的方式实际上典型地标识出文本自身与消费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叙事文本大量借用广告话语的方式实现时尚符号的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原本封闭、静态的文化环境受到了不断涌入的西方各种思潮的激发,逐渐形成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甚至有人评价说:“其活跃,其新颖,其嬗变多端,其演化之纷繁,已企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度。”[1]从语言到行为,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从个体的喜好到大众的趣味,从两性关系到性别意识,大众文化改变了整个社会中相当部分的文化语境,在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风尚和文化走向对同时期的商业广告(作为媒介主体内容的广告)诉求的主题和内容有重要影响。广告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虚幻意味的世界,但“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们在其间过着期望的生活,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存在的东西,”[2]“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这些都是各种视觉符号向人们构建的非现实世界,在某种经营策略之下,这种虚构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在新世纪时期的女性叙事文本中,受广告影响,时尚符号的内容比20世纪90年代同类文本的比例也相应有明显提高。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叙事文本同时也是一个广告话语方式的世界。在棉棉、卫慧、张欣、池莉等女作家都市题材的小说里,几乎清一色追随了广告效应。比如,人物的衣着上遵循西装以西式字母命名:卫慧《甜蜜蜜》中男主人公出场“一身范思哲的时装”、张欣笔下的人物通常青睐“乔治·阿曼尼”“华伦天奴”“卡佛连”“圣·洛朗”等时装品牌;一些洋式店名也经常出现:“梦巴黎”“GOYA”“爵士吧”等;食品的名称也改变了:饼干之类的东西一律称为“派”或者“克力架”、酒类商标基本等同于世界名酒展览,即使是可乐也是“一杯掺了Bacardi朗姆酒的可乐”(卫慧小说《甜蜜蜜》);生活场景的展示完全照搬广告话语模式:异国情调、成功的象征、西方趣味特征。当然,所有这些表征之下文本传达的是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出现形成了对之前主流价值观体系的冲击,“自我”作为文化的主体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成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内涵。“一种文化机制的转换,最根本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转换。大众使大众无差别地成为文化的主体与客体、制作者与接受者,这种无可替代的普泛性均等性对于已习惯于文化专制主义之中国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种解放。”[3]在女性叙事文本中,通过商品广告的形式传达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以及对个性化的渴求和认同。比如广告惯常使用的话语格式是运用各种符号资源,语言类的诸如“Cool”“high”“Gee”“Yeah”等,打扮类的诸如露脐装、吊带裙、内衣外穿、耳朵多个耳孔等——正是棉棉、卫慧笔下的新贵们动辄谈到的“朋克”“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典型的话语符号。

  2000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几件并非偶然的事件:“《下半身》杂志创刊,棉棉、卫慧的小说出版并赢得‘身体写作’的称号,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阅读身体系列’丛书出版。这几件事情在同一年出现于中国的文学界与学术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或学术事件,而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症候,它似乎预示着身体将成为新千年中国文学界的新热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4]消费文化里孕育而出的时尚作家之一卫慧后来在《上海宝贝》里也直白地说:“毒品、性、金钱、恐惧、心理医生、功名诱惑、方向感迷失等组成了1999年的城市迎接新世界曙光的一杯喜庆鸡尾酒。”[5]这么直接而有惊人的表白在80年代的女性叙事文本里是不可能看见的。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曾把爱情看成生命中神圣而唯一的信仰,为了一份对于生命犹如救赎一样的爱情,她默默无闻一生,她充满启蒙时代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道德意识让她甘愿牺牲、忍让,毫无底线。张洁的道德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通过爱的话语传递,“与其说她在书写‘爱情故事’,不如说她是在铺设‘爱情’的圣坛”[6]。而这些在新锐作家眼里几乎分文不值。在消费文化的整个社会大语境背景下考察,90年代女性书写者之于新时期初女作家在道德意识、审美立场和文学精神上的差别出现了质的意义上的改变。

  值得深切关注的是这些都市题材的女性叙事文本中出现的时尚文化符号隐藏着的广告话语方式。使用大量广告时尚符号本身也是一种隐喻。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刺激人对商品的消费欲望,叙事文本中女性人物被大量的消费符号包围,从衣着打扮、活动空间、生活趣味到价值观念、情感状态都被时尚符号点缀或包装,她们无意中和那些广告中的女性一样处于被观赏的位置,她们的智力、勇气等品质淹没在各种消费时尚的符号中,而点缀后的身体和存在形态上的观赏性、漂亮程度和时尚特点才决定了这些女性的价值。可以说,从文本创作策略上,作家们客观上迎合了广告经营策略的消费目的:借助了生动的形象——尤其是美女形象,通过直接的物质符号的享受承诺和潜在的非理性欲望诱发实施对消费者(读者)的影响。文本由此具备了强烈的广告话语特征。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 在这里,福柯的“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gaze)和“标准化”(normalisation)观点用来揭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是相当有效的,尤其在揭示广告化了的文本如何使女性成为消费社会中一件被看的对象上。所以,90年代中国消费语境中都市题材的文本许多都深深地烙上了一种与广告话语结构同质的思维模式,不论是作为性客体的时尚美女,还是代表了“女性气质”的“白领”职业女性,抑或是自我意识极强的都市新兴女性,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在这里,作为消费商品的文本不得不被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媒介和大众关于性别的话语方式也是如此,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与20世纪80年代的宏大叙事和人道主题相比,私人化写作与新生代创作彻底转向了私人叙事形式,其中在身体写作强烈迷乱的状态里彻底导致了道德立场的缺失。

  •   对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女性叙事稍加回顾可以发现,几批作家,包括张洁(我们反复提到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书写气质中非常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谌容、宗璞、戴厚英、张抗抗、王安忆、残雪、铁凝等的创作充满了对精神领域的探索,强烈的道德意识立场、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善良的情感价值观是她们的作品总是充满文学自身本来意义上的审美力量,《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到中年》《淡淡的晨雾》《在同一地平线上》等文本力求挖掘和表现道德理性意识,在传统道德和传统情感之间的冲突处理上,在人性和伦理发生的纠结中,在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性价值取向的矛盾里都形成了清晰的审美特质,美学魅力和文化影响力贯穿了整个80年代,带给无数读者深刻的感染。当然,那是一个商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的时代,无论从作家队伍的构成还是从传播手段的方式来看,都无法出现导致整个审美形态发生淡出历史、淡化道德的变化,许多作品在历史和文化的理性思考之外习惯通过情感和人性的冲突不懈追求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美学魅力。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大胆描写女性性别意识和女性身体欲望的作品出现,被普遍认为是对80年代女性书写精神的背离。

      中国消费社会的形成、商业资本对文学出版的介入推动了女性文本接受视野的出现,年轻女作家通过身体写作获得的将是名利双收的成功,更加发人深省的是,文本构成的阅读期待视野背后有越来越完整的一整套市场运作机制,将大众文化市场的需求直接输送给作家,以至于作家的创作不再由心理动机决定,而由生产欲望先行。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女性叙事写作文本史无前例地充满激情表演和迎合,消费文化通过它们复活了中国历史原本就存在的肉体享乐,从审美角度看过去,欲望满足的快感成了主要的阅读效果,这种快感结合时尚的符号很快冲击了精英文学历来维护的人文精神旗帜,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文学的本质命题,所谓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在消费时尚和欲望书写结成的快感面前无影无踪。

      诚然,与当下比较,90年代的中国并不具备彻底的消费主义社会语境,与今天这个消费意义上更加彻底的时代相比较,90年代的中国社会语境更似一个“消费小时代”。透过90年代一些城市叙事,尤其是女性叙事和广告话语模式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到延伸至今天的一些痕迹:在表达消费主义的都市叙事中,广告式的话语模式无所不在,文学叙事无奈介入了这场源自追求利润的对消费观念的再造工程,叙事文本中的人物符号、环境符号和其他各种时尚符号传递出的意义是深刻的,通过梳理和思考曾经的文本,可以思考有关当下社会语境和叙事文本的内在关联。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