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在淮河域行走(2)

时间:2014-07-2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许辉  阅读:

  涎河和泉河不太一样,它的水面和地面较近,这样,躺在地面的草地上,就能看见水面上的一只船在走动了。船上载着的是几个“娘们”。她们在阳光普照下很有安全感的样子,坐在船头上说个不停。船靠在涎河对岸的土码头上,那里的岸上有几间濒水的临时房,可能是搞养殖用的。那几个“娘们”咯咯地笑着,一个一个下了船,钻进那几间临时房里去了。很久,出来一个“娘们”,顺着河岸往南走去,走过一片小树林后,不知所往。

  在老淠河步行要调整方向,因为淮河、泉河、濉河、澥河、颍河都大致上是东西向的,而老淠河却是南北向的。1990年代初的一个早春,我乘客车从合肥到六安,再从六安乘农客到马头集。到马头集时已近傍晚,于是就在马头集汽车站开的小旅馆住下来。这个汽车站工作人员只有一名,是一位四五十岁的男职工。由于每天仅有两班农客,他们两口子除了接车外,没别的事,就开个小旅店接待接待散客。晚上的饭食也和他们两口子一块吃。吃着饭,聊聊天,主要说汽车站的情况。吃过饭,天也黑了,上床就睡了。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汽车站里就有从附近村庄来的乘客等车说话了。我起来在街头吃过早饭,就顺淠河大堤步行往北而去。

  淠河大堤河里河外都是沙土,连堤都是沙土堤。还时常有成丛成片的细竹出现,使我觉得十分新奇。越走太阳升得越高。河堤上的人和事渐渐丰富起来了。有放风筝的孩子,有推独轮车行走的壮男,有拉架子车行走的半截老头,有挎篮子的妇女,有上学的男女小学生,有东张西望的村狗,有堤边的村屋,有通往河滩里的沙土路,有堤坡上的小麦,有骑自行车的公家人,有在堤边沙土堆里拱拱钻钻哼哼睡觉的大肥猪……离开马头就是寿县的地界了,沿淠河东大堤北行,第一个大镇是隐贤,第二个大镇是迎河,再往北,就是正阳关了。现在,这些沿河的大镇,一股脑儿,都衰落了。

  淮水之珠

  淮河沿岸有许多城镇,这些城镇先是因为某种原因,由少数人聚住而来,再逐渐扩大,形成城镇。例如蚌埠。蚌埠依淮而建。因为古代这里多河蚌,蚌多产珠,故称珠城,又因为这个地方早期是小渔村,生活在小渔村里的人都靠打渔为生,打渔要有渔船,渔船要靠码头,埠就是停船的码头,所以叫蚌埠。蚌埠聚集人气,逐渐演变为城镇,应该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汉人的南朝和鲜卑人的北朝隔淮而踞,相互对峙,就需要建立哨所、军营,慢慢的就形成了规模。 据水利专家考察,淮河、洪泽湖以上河道,和古淮河河道相比位置并无多大变化,只有淮河、洪泽湖部分和淮阴以下的入海尾闾,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蚌埠所在的位置,从成形起,也不会有多大变化。城镇的形成是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这指的是宏观的人类社会。因为有了城镇,就会有分工,原始的市场经济,或原始的共产主义,一部分人做这个,一部分人做那个,即可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有了城镇,还需要管理和裁判人员,社会管理组织和政府慢慢就出现了;有了城镇,逐渐就会有闲散人员,这些人不务“正业”,于是文学艺术、创造发明就兴盛起来。因此蚌埠这个地方的地域文明,大约也就是从它人众的聚集逐渐开始的。

  •   正阳关是淮河中游的一个大镇,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第一次去,正阳关镇还有南北两个城门楼子呢。北城门楼子在淮河堤下,稍简陋(不过我在正阳有点转向,方向不一定是对的);南城门楼子保存完好,城门上刻有四个大字:凤城首镇。当地有句老话,叫“七十二水归正阳”,七十二,只是个虚词,意在多。其实正阳关附近入淮的支流,现今只有淮河北岸的颍河和淮河南岸的淠河。颍河是当今淮河的最大支流。淠河现在称为老淠河,是因为兴修水利,淠河上游新修了河道,老淠河空遗下宽展的河床,水量却很小。老淠河河道里都是沙土,不是沙子,是沙土,河道两岸都有挖沙的场地。有一年我在老淠河东岸步行,宽阔的河道,对岸仿佛望不到边的样子,突然看见对岸大堤上一树白杏花,在春风里开得灿烂,那真叫惊艳!

      正阳关在冷兵器时代,自然地理位置重要,因为那时候,运输靠的是水路,有码头的地方,一定是行商坐贾,繁荣昌盛的。“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这是李白对江南水阳江畔集市的形容和描摹,用在正阳关这里,也算合适。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正阳关的时候,正阳关还非常热闹,进了城门,城里老街依然,老屋依旧,特别有味道。城后就是淮河大堤,上到堤上,居高而望,弯曲的淮河尽收眼底。傍晚时分,镇里的人都上大堤走动散心,春风浩荡之中,小孩喊,大人笑,许多风筝在淮河上升飞。还有些十多岁的女孩子在大堤上跳皮筋,其中有两个女孩子,像姐妹俩,虽然年岁不大,但个子高挑,皮肤白嫩,瓜子脸,双眼皮,长睫毛,身段,体形,都无可挑剔,气质非凡,美貌惊人,特别是出现在淮河的一个小镇上,让人感叹造化的开放和自如。

      南照镇的上游是濛洼蓄洪区,南照也是个很大的镇子。第一次去南照,是1991年秋天。那一年江淮大水,到秋天,水才渐渐退了下去。我乘车到淮河南岸的周集镇,然后换乘三轮“小嘭嘭”来到淮河边。退水后的河滩十分宽阔,也显得深陡,步行要走上一阵子,才到得了河床。河床里的水就小多了,渡轮来来回回,很快就把不断集聚的人渡到对岸。岸北就是南照。

      历史上的南照,起先的名字,大约叫漕口镇,因为镇上建有南照寺,后更名为南照。说到漕,我到现在仍有点迷惑。“漕”字,左边的水,表示水运,由水里运东西,右边的“曹”,即粮草,左右合起来,就是通过水路运送粮食的意思。车运谷为转,水运谷为漕。古代大批谷物的运送,总以水路为主,因为水运省钱省力,运量大。但中国的大江大河,基本为东西流向,而各个政权的都城,却多定北方,要想把江淮以南的南方所产粮食运到北方都城,就要开挖运河或运粮专线。但沟通黄淮的运河,一般从淮河下游走,南照较偏西部,也没听说历史上有较大运河,为何南照这里也称“漕”?或许南照这里古代有东西向运输的粮草专线?毕竟供给军队的粮草,经常是不分南北东西的。

      下了渡轮,河滩上围着许多人,仰面望去,堤岸上即是南照的古街口。除了河滩上围聚的许多人以外,还有更多人站在街口外面的大堤上,往下看。这是干什么的?我很好奇,走过去挤进人丛里看,原来是杀牛宰羊的。果然这里已是北方传统。“这里的淮堤是拿方石砌成的,有一个石梯子能下去,堤上有几棵人腰粗的大柳树。一行人来在大柳树下,大柳树下已经有了几个闲人了,都是老头之类,还有个蹬人力三轮车的小年轻,面相黝黑,闲来无事,等生意,也坐在三轮上看。原来这屠宰场就设在堤下的河滩上。”(《庄台》)二十多年前的南照镇老街纵横,韵味十足。住下来以后的第二天,我又包了一辆被称为“木的”,即木质“的士”的人力三轮,我坐在前,蹬车的人坐在后,我的视野无比宽广,前往淮河滩地中的庄台去“考察”。

      出街来在淮河大堤上,一直往东走,渐就出了有房屋的地方。淮堤两岸在这里也无有多少树,出了集子后,地里便显出了田野的风光,一片一片的庄稼,有黄豆、花生、红芋、红麻什么的;大堤的北面渐次出现一些村庄,有大些的,有小些的,树荫浓淡,姿态安详;堤边的地方,有时出来一排简易房,是砖墙,油毛毡顶的房子,房子的顶头,都立着一块牌子,上头讲:联合国援建。淮堤渐转了个大弯子,因之河滩更加广大,广大到望不见边际,便有一道小堤,与淮北大堤差不多高矮,或者矮也矮得有限,打滩地里直划过去,把淮水跟滩地隔开了,也把淮水跟淮北大堤隔开了,这便是蓄洪区。天地在这里都极开阔,那滩地里更是无有遮碍,广大无边;小堤上渐现了些豁子出来;两堤之间也有几处树荫较浓的地方,刘康问道:“那是什么地方?”蹬车的运祥道:“那是庄台,就是五里台子。”刘康说:“那看起来不太远。”运祥说:“也就五六里路。”刘康说:“小堤上那些豁子是干什么的?”运祥讲:“那是给炮轰的。”刘康说:“怎样给炮轰的?”运祥说:“骚牯上头就是河南地方,水大时,咱们堤高,河南吃不住,咱这小堤要是不破开,上头就都淹没了,来了几千当兵的,守在大堤上,又拿炮轰小堤,小堤破了,水才下去。”(《庄台》)

      所谓的“庄台”,就是在河滩洼地里,用土高堆起来的大台子,上面盖房住人,每年汛期,庄台都可能因为河水的上涨而成为孤岛。“那庄台有五六米高,都是拿土堆成的。刘康爬到台上,台上一排一排,垒满了房子,房子都不甚高,有砖瓦的,有泥坯的,一间挨着一间;门前有个两三米宽的走道;刘康一直走到庄台中间,庄台中间却是个空地——也不甚宽大,只三五十个平方米大小,在庄台这地方,却是难得了。空地上蹲着几个父老乡亲,吃着烟无事,另有一些小孩,趴在地上玩土”(《庄台》)。南照附近的淮河内堤,其实也算另一种“庄台”,有一些村庄沿堤建筑,可以俯瞰淮河。这些,大致都编入我二十多年前的中篇小说《庄台》中去了。 2013年3月下旬,我由淮河北岸的润河镇,沿淮北大堤,前往南照。到南照时上午不到9点。虽然季节已过春分,但冷空气仍频繁。南照镇已今非昔比,两座跨淮大桥飞架南北,镇街区面积变得更大,只是老镇的味道,和大多数乡镇一样,越来越寡淡无味。见到十字街口的中间,架着木柴大灶,一群人正热火朝天,买的买,卖的卖,煎油果子炸糖糕呢。心里的旧念和馋虫立马就被勾了出来,上前挤进去买了两根油条、两块糖糕,又找到一家早点店,要了一碗油茶,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南照的油茶和西淝河峡山口的油茶风味略有不同。南照的油茶照例有千张、面筋、海带丝、芝麻,但所用花生是煮的,不是炒的;口味也觉稍咸。

      淮河的上中下游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市交界的桐柏山太白顶,全长1000公里,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结论。由华东去往淮源,沿312国道即可一道直达。从南阳驱车前往桐柏县,要经过湖北随州市淮河镇。淮河镇很新,路口的宾馆高大漂亮,让人很想在这里住上一晚。但淮河镇离桐柏县仅10多公里,开车10来分钟可到,还是直接前往河南桐柏县。有材料说现桐柏县一高中内有古淮渎祠旧址,据说从前在淮渎祠旧址,生长着一棵很多年的梧桐树,梧桐树上绿中空,山凤凰衔来的一粒柏树籽在中空的梧桐树里长成了一棵桐包柏树,身子是梧桐树的,叶冠却是柏树的,桐柏县由此而得名。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