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读《窗边的小豆豆》

时间:2013-01-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mt0987  阅读:
  一直很喜欢看一些和孩子有关的书,像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当初细细看了之后就渐渐迷上了那群生活在油麻地天真烂漫的孩子、质朴的欢声笑语和那些带着乡土气的酸甜苦辣的经历,看着看着,仿佛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进了大学,看过最感动的一本是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仿佛眼见一个父亲目睹着自己只活到四岁的孩子从生到死,那种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和写实手法的娓娓道来,让我数次潸然泪下。而《窗边的小豆豆》又是另一种风格的书。作者用自己孩子的视角和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真实故事。看这本书的感动是一种带着笑的感动,心中充满阳光的感动,如沐春风,又如万千甘甜的露水滋润着已渐趋干涸的心。校长先生、妈妈,用他们传奇色彩的教育理念和充满天使般光辉的爱的力量深深震撼和启迪了我。
  
  关于成长
  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小豆豆,竟然要被退学,原因是她经常扰乱课堂,比方说小豆豆总是在上课的时候站在窗边,和经过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甚至还会和屋顶上的燕子打招呼。但是在小豆豆看来,她并不知道这犯了什么错误。所以每当窗边有老师走过,小豆豆总要问:“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什么坏事了吗?”“老师讨厌宣传艺人吗?”。这些可爱的问题真的是难以回答。小豆豆说错了吗?没有!她只是出于一个孩子的天性,单纯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她的脑子中还没有复杂的逻辑。上课就要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听老师讲课,这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走向社会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孩子是最富有创新意识的人,因为他们还不懂很多的规则。我们觉得她们做错了,是我们用了太多社会化了的桎梏要去规范她们的言行,错不在孩子,因为她们还只是孩子。
  小豆豆天真烂漫,每个孩子的成长初期都是如此。我们从小豆豆身上看到很多自己儿时的影子。小豆豆会重复着从篱笆铁丝网里钻进钻出的把戏;见到有突出的地方就不加考虑的跳上去;会听信吃口树皮就知道健不健康这样的谎话还乐此不疲地坚持让大家吃等等诸如此类。
  虽然小孩子对一些东西并没有特殊的概念,但对于他们非常在意的东西他们往往却会非常认真严肃。“一生的心愿”一章中讲到:小豆豆想要小鸡,但爸妈就是不肯买给她,伤心的小豆豆说“求求你们,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愿。一直到死,我再也不会说要买什么了。给我买只小鸡吧!”这句话实在不像是一个小孩说的,但是她肯定知道这是句严重的话,可以有理由让爸妈答应她,这样看来,似乎小孩子比起大人更有一种执拗的精神以及坚持和认真的态度。后来,两只小鸡都死掉了,小豆豆呜呜的哭了,挖了个坑,把小鸡都埋了,还供上一枝小花。现在想想觉得很好笑,但是小时候谁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呢?小豆豆是善良的。她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上自己的树,又常常为泰明被欺负出头。她甚至能理解爸爸不去演奏军歌。小孩子对待事物单纯又敏感,他们小小的脑袋装的想法还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修饰,而只是出于她们善良淳朴的本能冲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总会经历太多的大喜大悲,我们变得不再单纯敏感,对很多事情变得不以为意,我们也便失去了孩子纯真的光辉。
  关于小豆豆的梦想,她从想做一个间谍、售票的人、宣传艺人,泰明死后她又打算做一个护士。到最后她非常认真地,郑重其事地对校长先生说,她将来要做巴学园的老师。小孩子就是天生的梦想家,也许当她经历了太多的现实,她便不再敢做梦,就如我们现在一样。
  小豆豆的童年单纯、快乐又充满惊喜。从一个默默感觉被周围同学排斥的的“坏孩子”,到巴学园最有特色的学生,是谁守住了小豆豆天真烂漫的那一方净土?
  
  关于教育
  第一次见面,校长先生专注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话。这让小豆豆对校长先生很是喜欢。那时候的小豆豆也许还意识不到,那种喜欢是出于自己从未有过的被倾听、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感觉。试想一下,第一次见一个被退学转校的学生,一个一校之长,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任何要求,就只是专注的微笑着倾听了四个小时,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又难能可贵。至少在现在社会,想和那些有点级别的人见上一面都比登天还难。小豆豆的钱包掉到了粪坑里,她就蹲在又大又深的掏粪口一舀一舀的往外掏,校长先生经过时,当知道她在干什么,没有像一般大人说那些“在干什么蠢事?”“太危险了,快停下”或是“我来帮你吧”等等之类的话,而只是说了句“弄完之后放回去。”校长先生不会盲目干涉孩子,他也许认为孩子做错了事,自己愿意补偿或买单,这是很值得尊重、无可非议的。他尊重孩子的意愿,很多事情只有孩子自己做了,他才真的认识清楚,才会放下心中包袱。结果虽然小豆豆最后没能找到钱包,却因为付出了努力而充满了成就感。这是校长先生处理问题异于常人的地方。
  无论小豆豆多么顽劣,校长先生最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作者在后记中曾经提到过:“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包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可能就会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校长先生认为无论孩子表现的怎样顽劣,她的本质还是好的,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总是用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激励孩子,也由此奠定了小豆豆以后辉煌一生的基础。
  校长先生非常了解孩子,他顺应孩子的天性,所以巴学园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寓教于乐。这里上课从最喜欢的课程开始,上课没有固定座位,会组织孩子散步、露营、野炊、温泉旅行等各种各样新奇的活动,能激起孩子强烈的兴趣又能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一些历史、生物和像野外生存之类的生活常识。他从不说什么吃饭要营养均衡之类的话,而只让孩子们带来“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他用特殊设计的运动会增强一个身体残疾孩子的自信心;他鼓励大家****游泳用以消除孩子们心中的好奇和芥蒂;他在美术课上给孩子们自由涂画的机会而使他们不再其他地方乱涂乱画;他更用特色的韵律操增强孩子的艺术感和协调能力。校长先生总能用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方式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巴学园里没有填鸭式的教育,他的教育是贴近孩子、贴近生活的,也是最贴近孩子天性的。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关于爱
  或许小豆豆的妈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最爱孩子的母亲,但她却是最懂孩子最尊重孩子的伟大母亲。作者曾在后记中表达了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感谢。
  妈妈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到了小豆豆20岁之后,她才知道自己曾经退学的事,妈妈当初只是告诉她要转一个新学校。试想一下,如果当小豆豆被要求退学后,妈妈对小豆豆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要你了!之类的话,那当作者第一次走近巴学园的时候会是多么沮丧而惴惴不安啊!那生着根的校门、电车教室,在作者眼中肯定不会那么有趣了。那会在孩子心中永远地留下阴影。所以妈妈没有这样做,即使她的心里为小豆豆能不能重新进入新学校很是不安,但她更愿意让孩子没有任何压力和精神负担地投入新的学习生活。
  妈妈让小豆豆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她从不严格束缚孩子。妈妈从来不对小豆豆说应该去干什么,小豆豆如果说“我想干什么”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啊”,然后并不多问什么,只是帮助她完成一些手续上的事。小豆豆对妈妈而言就像是一个风筝,要给予无尽长的线,让她可以自由的高飞,到达一切想到达的地方,而在她飞累了又能顺着线回家,这是她的智慧。
  妈妈还总能从哪怕是可怕的错事中发掘孩子好的品质。小豆豆穿过篱笆的铁丝网,把新衣服弄得稀巴烂,为了让妈妈觉得可以原谅,她就找了一个理由说是“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这个样子”这在常人看来非常好笑,甚至连小豆豆自己都不能信服。但是妈妈只说了句:啊,是吗?这可太吓人了。”当然,妈妈肯定不会相信刀子把衣服划破之类的话。但是妈妈想,连小豆豆也想找个借口,这可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可见她在意这件衣服,不愿意弄破,真是个好孩子。小豆豆妈妈对待孩子的哲学在于她总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是一种包容的爱、推己及人的爱,也是一种体谅和理解的爱,给孩子没有压力的温暖。
  爱她,就给她自由,让她快乐,陪她疯癫,又能在她疲惫时给她支持、让她靠岸。这就是妈妈对于小豆豆的爱,也许不够热烈和认真,但却是伴随小豆豆一生恒久的暖。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