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刀刃上的舞蹈

时间:2012-11-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admin  阅读:

    “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于是哥特式建筑就出现了。”有人如是说道.


    如果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那么,哥特建筑则当之无愧是天堂里的神宫。当你悄然走近一座哥特教堂的时候,在它这种“凝固的音乐”里,溢满你双眸的,会是它那造型挺秀的尖塔,线条轻快的尖拱券,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的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如此种种的建筑美,不禁令人咋舌.也许,有人会问,这么一种关于美的建筑艺术与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有什么联系吗?如果有,这种关联何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的它,到底又传递着怎样的文化讯息﹑诉说着怎样的世纪篇章呢?
    
    (一) 揭开中世纪基督教的面纱


    11世纪后期的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相对发展,同时,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组织“十字军东征”,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同时,基督教文化也逐渐走向繁荣,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推动者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教会和王权的双重压迫让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黑格尔认为,"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会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


    厌世的心理,幻想的倾向,经常的绝望,对温情的饥渴,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种以世界为苦海,以生活为考验,以醉心上帝为无上幸福,以皈依上帝为首要义务的宗教。无穷的恐怖与无穷的希望。烈焰飞腾和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描写,光阴的天国与极乐世界的观念,对于受尽苦难或战战兢兢的心灵都是极好的养料。基督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统治人心。所以受到教会鼓吹的人们,无比渴望灵魂的超度,渴望从上帝那里得到救赎.中世纪的人民完全被一种宗教气氛所笼罩,迫切希望与神接近.
    
    (二)哥特式建筑蕴含的基督教文化
    有位哲学家曾说:“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每一个时代的主流建筑样式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教堂建筑更是反映出该时代的神学思考和时代精神。”
    “艺术到了最高阶段与宗教是直接相联系的。”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决定了中世纪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而以空灵、纤瘦、高耸、尖峭而闻名于世的哥特风建筑,无疑,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最佳形象代言人,是最能体现欧洲中世纪精神主旨的艺术形式.
    丹纳在阐述哥特式教堂所产生的奇特的宗教效果时写道:
    走进教堂的人心里都很凄惨,到这儿来求的也无非是痛苦的思想。他们想着灾难深重,被火坑包围的生活,想着地狱里无边无际,无休无歇的刑罚,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想着殉道的圣徒被毒刑折磨。他们受过这些宗教教育,心中存着个人的恐惧,受不了白日的明朗与美丽的风光;他们不让明亮与健康的日光射进屋子。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做血红的颜色,变做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哥特式建筑给人最大的视觉感受就是轻盈,高大,明亮。似乎设计者都陷入了一种对光以及向上的强烈而执着的追求,因为在基督教徒看来:光即是神。为了理解这种打破欧洲模式、开创西方建筑新时代的建筑的独特性,我们必须明白其创造者是如何思考和理解光线的。光线是一切视觉美的根源。狄俄尼修斯在他的著作《天使等级》一书中,把上帝说成是光,而光就是宇宙的创造力。狄俄尼修斯在书中指明了升天至上帝的路。神学家们把这条路称之为神秘向上之路。因此,哥特式教堂的美,就在于通过从物质到精神的过渡手段,使人的精神到达天国的境界。


        哥特式教堂建筑所蕴含的巨大的抽象意义在于:它的正堂与耳堂交叉代表着基督受难的十字架;玫瑰花窗连同其钻石形的花瓣代表永恒的忏悔,象征极乐的灵魂;它的石头结构和冷色调,寓意着肃穆和庄严;它那指向天空的高耸屋顶和空旷的内部空间,渲染着神秘、崇高的宗教气氛。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果不能使一个近代人觉得自己的渺小,至少也可以打击他的傲慢,使他不敢对他的中世纪祖先取鄙视的态度。所以当旅游者一走进那内部阴暗的宽大幽闭空间时,顿时便会感到人自身的渺小,产生一种不得不向上乞求保护、拯救灵魂的幻觉。
        另一方面,形式的富丽,怪异,大胆,纤巧,庞大,正好投合病态的幻想所产生的夸张的情绪与好奇心。这一类的心灵需要强烈,复杂,古怪,过火,变化多端的刺激。他们排斥圆柱,圆拱,平放的横梁,总之排斥古代建筑的稳固的基础,匀称的比例,朴素的美。凡是结实的东西,从出世到生存都不用费力,一生下来就是美的东西,本质优越而不需要补充与点缀的东西,当时的人对之都没有好感.


        从发展的普遍看,哥德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表现并且证实了极大的精神苦闷,最充分地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基督教唯灵主义对粗野的外族文化的制服过程。这种一方面不健全,一方面波澜壮阔的苦闷,整个中世纪的人都受因之激动﹑为之困扰。总之,哥特式艺术,它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
        
        (三)刀刃上的舞蹈―“痛苦的极乐”
        当然,“哥特”一词,不仅仅被用来定义一种艺术风格,而且还概括了整个这一历史时期——“哥特时代”,一个精神苦难的时代,一个在刀刃上舞蹈着的中世纪基督时代.
        哥特式建筑,这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一方面典型地反映了基督教的崇高典雅的圣洁理想,另一方面又表达着世俗社会的躁动不安的痛苦现实。在玉洁冰清的唯灵主义理想与苦难深重的禁欲主义生活之间,它以一种“痛苦的极乐”方式宣扬着基督教的救赎福音和纯净理想。因而,在充满了卑污的人欲的世俗世界里,哥特式教堂就如同一座座承担着崇高使命的人间炼狱,艰难而痛苦地从事着净化灵魂的神圣工作。


        哥特式教堂,是为了基督教信仰而建造,也是为了基督教信仰而存在;在基督教信仰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无、神启与希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为基督教重要构成部分的哥特式教堂为这一存在做了锦上添花的诠释,哥特式教堂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的整体结构中构成了一种和谐,这一和谐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符合与颂扬基督教的精神。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目的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筑其中所蕴藏的启示,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信仰。信仰与风格,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


        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而它们是两个世界之间辩证的紧张关系的完美表达:即宗教信仰和崇尚推理的世界之间;旧的沉闷的封闭的修道院世界和新的充满活力的扩张主义世界之间。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