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古人的“亡国”之叹

时间:2016-04-03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理昭  阅读:

  陈平原先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讲到了几位明清交接之际的文人与学者,比如张岱、黄宗羲和顾炎武等。这几位文人学者,于其文章中总埋有一种很深的“怀国之情”。比如张岱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写道:“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亦山居。”后来读到他的《陶庵梦忆》,那一种“悼亡”的味道,真的是飘在每一篇文字之中。黄宗羲此情也不输于张岱。黄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黄尊素之后,其父受魏忠贤陷害死于狱中,1628年,黄宗羲入京替父诉讼,在公堂上以暗藏的铁锥猛刺魏忠贤的余党许显纯,震动京城。明亡后,他曾参加南明的抗清活动。黄在清朝生活了五十年,曾受征召,但始终不与新朝合作。顾炎武大抵也是如此,一生颠沛流离,但誓死不仕新朝。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朝代更迭几十次,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但就大的方面讲,无论其间如何改朝换代,也还总有一个不变的名称,即中国。

  所谓改朝,倘用现代的话讲,无非是换了执政者而已。当然,朝代更替之际,前朝的旧人,对于旧朝怀有一种不舍的情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怀旧之情,却常常表达为亡国之情、怀国之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黄宗羲与顾炎武乃一代学者,对于历史有着极深的研究,张岱虽为文人,但也著有史书。如此说来,他们对于朝代的更替,似乎是该很明白的。

  何以有如此强烈的“亡国”之叹呢?就以明清的更替来说罢,朱氏所建的明王朝由爱新觉罗氏的清朝代替,难道就因为爱新觉罗氏为满族么?如果以清朝谋国的“业绩”来论,清朝所创的基业其实倒比明朝的还要大一些。而在清朝让出权力后,依旧是又有人来“怀念清朝”的,照样曾唱过“亡国”的老调,而这里面也并非只有满人,比如著名的辫子军大帅张勋,文化人中则有辜鸿铭。可见这所谓的“亡国”并非以族裔为限。

  是怀恋自己的富贵荣华么?亦不尽然。那些怀着“亡国”感叹的人,是很有一些才华的人物。所以,倘若他们以他们的才华与名望,在新朝中谋一个职位,继续他们的富贵梦,也并非是一件难事。黄宗羲、顾炎武都曾被新朝征诏过的。

名字控

  所以,旧朝去后,之所以有那种“亡国”的感觉,唯一原因便是“君国一体”“家天下”的观念使然。

  在皇帝的一面讲,不论他们是以怎样的法子得了权力,掌管了中国,也不论他们在文面上说了多少恤民养生的话,在内里则是把天下视为一己之物的。《诗经·小雅》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本就是他们内心的意识。刘邦未发达时,他的父亲便说他不如他二哥能谋家,待刘邦谋得皇位后,便问他父亲:“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而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说得尤为直接。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曾抄录过一则朱棣的诏书:“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这两位皇帝便是将内心话直说了出来,也算是草莽出身的直率罢。

  在皇帝的一面是“家国不分”,而自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又把孝道抬升至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着力推行,“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推重孝道的终极目的,其实并非是要人好生奉养自己的父母,而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是忠君敬长的根本。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也曾有君权与民权相区分的想法。张岱曾撰《夜航船》一书,书中录有一则故事:“尧时有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但这种想法终究未能得以发展与广大,相反在“皇家天下”与“忠君敬长”思想的一路灌输之下,最终形成了“君国一体”“君民一体”的意识,君主以国家为私物,臣民也视自身为君主之附属,一姓之君主一旦失去了皇位,其下臣民的“亡国”之叹自然也就从中而生了。

  今人读史,读到这样的“亡国”之叹时,默然一笑可矣。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