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90后书写的彩色历史

时间:2015-08-04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宣金雪  阅读:

  两年前,陈和丰的爷爷陈诚志去世。在家人眼里,这只是一个“平凡老实”的人。因为老人晚年脑萎缩,陈和丰与爷爷交流并不多。

  直至整理遗物时,他打开一个旧盒子。这个90后大学生意外地发现,里面放着好些张爷爷手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1940年—1945年浙江温州家乡讨饭”,“1953年—1956年参军”,“1970年—1985年上海后方312长汽机班长”……

  这些陌生的历史信息让这个上海大学历史系研一的年轻人惊喜不已,“这就是史料啊!”他所理解的历史学,就像一个拼图游戏,将琐碎的、零散的史料,运用史学方法,拼成一幅完整的、生动的画面。他决定将爷爷的历史从这些史料中挖掘出来,“就好像与过去的爷爷对话”。

  与他做着类似工作的,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他们把镜头对准自己的父辈、祖辈和故乡: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鄂温克族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走下战场后,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山城重庆的老建筑群又折射了怎样的历史记忆?

  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

  •   2014年的秋天,陈和丰经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介绍,参加了“‘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这个号称“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广、参与学校最多”的大学生历史记录计划,试图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和普通人从身边抢救历史记忆,唤起公众、社会、公共机构对历史的重视。

      “如果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代——90后的大学生们都不去关注历史的话,那么历史将由谁去传承?”渠馨一向记者介绍这一历史影像计划。

      作为新历史合作社“我的历史计划”的执行总监、“家·春秋”计划负责人,不止一个人问渠馨一,什么是“我的历史”。她简单答道: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个人历史。“没有人在意普通人在时代中的挣扎彷徨。”渠馨一说,“其实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家国史,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

      爷爷陈诚志的一生是陈和丰想去讲述的故事,但做纪录片,需要寻找一个核心的故事点。对于这样一个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的家族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一段16年的、刻有时代印记的历史——那是他的爷爷和奶奶由于参与小三线建设,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分居生活的16年。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白晓璇团队,也将镜头聚焦在“三线建设”这个对很多人来讲很陌生的词语。

      当下,东西部、内地沿海平衡发展问题受到关注,“三线”这段被人忘却的历史也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14年3月,全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我国的很多三线地区也成立了三线博物馆。

      刚过去的寒假里,白晓璇和同学一同前往湖北襄阳,去挖掘和记录一个与代号为6618的三线厂密切相关的三线家庭的故事。

      在这里,一个家庭,三代人,一个工厂,家国50年。望着老厂子弟学校围墙外残破的红砖房,白晓璇在想:“有多少学生会问起它的历史,又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讲述关于它的历史呢?难道这段历史就应该这样被淹没吗?”

      白晓璇团队制作的片子名字叫做《三线记忆——家国五十年》。而陈和丰所记录的故事,题目只有简单3个字——《凡人歌》。

      我从哪里来

      在《凡人歌》摄制过程中,陈和丰动员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他的奶奶、父亲、大伯以及众多亲戚朋友,都参与了进来。

      他的父亲带着摄制团队前往位于安徽泾县乌溪乡荆竹坑的原312电厂所在地,那里是他爷爷奶奶离开上海、离开两个孩子后工作了16年的地方。那也是陈和丰的父亲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次他真实地‘走进去’了。”陈和丰说,“那一刻父亲真是一下子变回了一个‘孩子’。”年过半百的父亲很是兴奋,当他走到山间一条小溪边,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我小时候搬着小板凳跟着你爷爷,一起到那个水泵房值过班……丰,你捡两块小石头,我们带回去,下次扫墓的时候带给爷爷看看。”

    haiyawenxue

      有人这么形容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三线人,也只是多半个世纪以来家国春秋的一个侧影。从这些90后记录的故事里,我们还能看到抗战、“文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大背景下黑色的、白色的、或者彩色的故事。

      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发起人李远江,曾做过一个假设:如果把时间倒置60年,这个活动还有没有人参加,他表示很怀疑。“因为那个时候,民间记忆不是问题啊!”他说,“每一个人都是记录在案的,他的名字、家庭、大致经历都是记录在他们家族谱里面的。”

      后来,民间记忆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在李远江看来,这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的批判、反思有关系。从“破四旧”开始,我们的宗法传统就被看作该埋葬的东西,谁家藏了族谱,都应该消灭。

      在“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第一站,李远江被请来“现身说法”。14年前,李远江还是中学历史老师,刚刚开始使用新课程的教材,他就带着学生,去调查他们自己周边的历史。学生们做这件事情的认真程度,出乎李的意料。

      “是不是我们的历史教育出了问题?书本中讲的都是高高在上的、遥远的精英人物的历史,这些历史跟孩子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他讲道,“但是在调查自己祖辈的历史、自己生活街区的历史的时候,孩子们隐隐能感觉到,是在解答关于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人生三大问中的第一问——我从哪里来?”

      反思就是改变和成长

      1968年,国家号召工人开赴四川投身“大三线”工程建设,但由于陈和丰奶奶的哥哥曾读过私塾,被判定为“家庭成分不合格”,他爷爷被免去前往四川的资格。而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小三线”建设也随之兴起。

      “谁都不想去小三线,谁都不愿意离开上海,到山沟沟里去。”陈和丰的大伯对着镜头说,“所以领导没办法,只能‘吃吃’(上海方言,意为欺负)老实人。”那时候,陈和丰的爷爷作为党员,“甚至把领导对他的安排当作一种信任和荣誉”。当时领导对他承诺,等那边学校建好了,就可以把孩子接过去。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