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干部走基层既需行动又需心动

时间:2015-03-11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wolfno1  阅读:

  干部走基层既需行动又需心动

  去冬今春,四川省扎实深入开展新一轮“走基层”活动。省领导率先垂范,每人继续分别联系指导1个市(州)、1个县(区、市)、1个乡镇(街道)、1个村(社区)和1至2户贫困户。(四川日报,2月25日)

  干部走基层的目的是什么?随着去冬今春四川深入开展新一轮“走基层”活动,这个问题再次悬在公众心中。事实上,对此不少真正走基层的干部也没有搞明白。有的干部走基层,称是“被自愿”一点也不过分。至于为了什么“走基层”根本没去想过、也不愿意去想,只是机械的跟从组织的安排,其结果也往往是走马观花,潇潇洒洒走了一回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的干部即便清楚走基层的目的,但一怕吃苦,二怕受累,三怕麻烦,人到基层心未到。

  干部走基层面需落实在行动,以行动见真章。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在去冬今春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中,省领导带头,每人继续分别联系指导1个市、1个县、1个乡镇、1个村、1个贫困户, 明确了走基层的路线、具体的走访对象,是有的放矢的。在春节前,省委书记、省长专程前往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实地考察灾后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倾听基层干部意见建议。省委领导带头,各级地方干部闻风而动,走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领导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这种强大的自上至下的传导对于走基层是一股充满魔力的精神牵引力量。领导的率先垂范,形成农村“建台账”、社区“双报到”、藏区“结对认亲”、灾区“联村帮户”四位一体基本格局的工作方法,使“走基层”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具体化。

  二是落实行动于调查研究、充分反映民意。走基层的目的是什么?有一条非常重要,把在基层的所见所闻、了解的到民意、听到的民声、收集到的民意,基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统统收罗在心里,记在本子上,回到工作岗位形成有理有据的报告,方能“对症下药”拟出可行的施政方案,切实的为群众解决所急所难,真正牵引一方发展。

  三是真正解决群众的困难。在此次全省开展的走基层活动中,一个小区因为当初设计欠周到,小区出现路灯不亮、电梯故障多、路面开裂、乱摆摊点等问题,当地领导干部通过“走基层”活动,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民意、征求建议、向上级反映、协调解决资金最终解决了问题,小区也由此焕然一新。干部在走基层时,必然会看到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为干部的本职就是为群众解决所急所难的。

  •   干部走基层既需行动又需心动。一是闻“吃苦”则心动。很多干部不愿意走基层,一怕路途遥远,曲折难走,二怕基层脏乱差,三怕吃得不好、睡得不香,四怕蚊虫叮咬、狗追鸡叫。这是典型的贵族病、“官老爷”的习气。干部走基层就是去“吃苦”的,“吃苦”需主动非被动,只有愿意吃苦,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体会到基层群众的苦,通过“吃苦”干部就能更深的了解民情、听懂民声,这对于干部如何更人性化、科学、合理的施政无疑是有利的。

      二是听“牢骚”则心动。有些干部走基层,纯属走马观花,匆匆忙忙、心急火燎的,怕与群众深入交流沟通,听到群众发牢骚、怨声载道,就认为是在骂自己,难免面红耳赤,有失尊严和面子。事实上群众愿意当面发牢骚、诉苦,是把干部当亲人、当朋友、当好干部,是对干部的信任。走基层就当主动听“牢骚”,当群众的“垃圾桶”,如此才能真正了解民意,了解民生之艰。

      三是见思想作风改进则心动。干部走基层,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接受党性锤炼、意志考验,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转变强化党的信仰,更加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基层同样利于改进干部思想作风,更加朴实亲民爱民,施政更能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文/伍文)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