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读书与一目十行

时间:2015-04-0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了无痕风吹散  阅读:

  闲暇之余,读读书、看看报,了解了解时事,陶冶陶冶情操,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有一句话成语叫:“一目十行。”用来形容人读书的速度之快,记忆力之强;讲的是南朝梁武帝之子,聪明过人,喜欢读书,而且看书极快,一眼就能看完十行字;学识渊博,下笔成篇,十几岁随便能处理事务,后来做了梁简文帝;关于一目十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提及;说西川刘璋派遣张松去向曹操示好,其间杨修拿出曹操写的《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看了一遍就能背诵,其后曹操还因此,把书烧掉了;此段对于张松的评语是:“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然而细细想来,一目十行也只是民间流传的故事而已,究竟有没有人可以做到呢?我想在古代估计很难,历史上的作家写书往往是句句推敲、字字斟酌,一个著名的作家穷其一生也就写个几本书,有的甚至也就写一本书;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写了一辈子都没完成,后40回还是高鄂续写的;可见古代作家的一本书那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哲学;而古人读书也不像现代人读书一样,就看个情节图个乐而已;他们读书是为了加强知识积累,从书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真理;抱着这样的心态,读这样的书一目十行的话,估计读完之后也就能记住一个书名而已;如果真的有像故事中写的人物一样,一目十行,读一遍还全记住了,那估计,他相当长的在一段时间,不会再读其他的书了,就坐下来慢慢回忆和细细品味这一本书的吧,就像老牛吃草一样,吃是吃到肚子里的,不过还得趴下来慢慢的反刍;

  还有一个讲速读和速记的故事:“走马观碑,目视群羊。”更是把阅读和记忆的极限表达的淋漓尽致;

  走马观碑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跟着老师骑马去雒阳(今河南洛阳)拜访名士,苏秦看到路边有一石碑,于是就边走边看,他老是说你要看的话,那就看完了咱们再走吧,苏秦却说我已经看完了,老师不信,苏秦就把石碑的内容一次不差的背下来了,他的老师惊叹道:“季子啊季子,真是神人!”

  目视群羊说的是:苏秦在路上看到一群羊走过,看一眼就能够说出黑色羊和白色羊的数目;

  •   我开始的时候在想,走马观碑和目视群羊这两点是很难做到的;在骑马前进的过程中是非常颠簸的,要看清楚大的物体容易,但要看清小的物体特别是字,那就太难了,这根本不是考验速读和记忆的问题,主要考验的是视力,就算眼神再好估计石碑上的小字也是看不清的,既然看不清就更不用说记住了;而有一点更值得怀疑,那就是古代的石碑一般正面写的是标题,碑文的内容都是写在背面的,要看清碑文就得到石碑的后面,骑着马从石碑前面经过,他是怎么看到的呢!

      而羊群不是站着不动的,在移动中的颠簸的马上,看一群移动中的动物,能够看清的话,我估计除了银河电脑通过卫星照片能够一下子分出来,普通人是做不到的;苏秦能做到这两点,不是故事过于夸张,就是苏秦开挂了。

      不过我转念一想,也有可能;碑文是什么苏秦的老师不知道,苏秦看着石碑正面的大字标题,随口一编,说的挺像那么回事,就把他老是忽悠了;而羊群估计也就十来只,也可能就两只一黑一白;这样的话,走马观碑和目视群羊还是很容易的。

      本来是讲读书的,怎么一不小心跑去跟一目十行和走马观碑较上劲了;在古代要做到一目十行确实有点难,在现代的话应该不难,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从看什么书来说了,现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小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哲理可言;就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情节拼凑起来的,而且基本上大同小异,看了书名和章节的介绍,基本上一本书也就全都了解了;再看内容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扫而过,不说一目十行了,就那些空洞的故事情节,就算一下子翻过两页去,也不会影响对整本书的理解;

      据说现在的网络写手每天能写一万多字,更有甚者一天超过了三万多字;就这样的写作速度,我估计他写的什么,写完了之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这样的书中想要获得知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看看报了解时事,可以使我们更详细的认识这个社会;读读书,陶冶陶冶情操,可以使我们更详细的了解自己;读书的意义不是看你读书的速度,不是看你读了多少书,关键看你的读的什么书,从书中学到了什么?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你学过什么不重要,关键看你学会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你学好了什么?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