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夜读白狼河

时间:2013-06-24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牵马岭  阅读:
 
  近日,有幸获赠作家鲁东的散文新著《闾山凌水追梦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出版)。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拜读这部著作,与作家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走进30年前的辽西大地,也走近一个真实的鲁东——
作家鲁东,辽宁义县人,70后,蒙古族汉子,血液里流淌着北方民族的彪悍和粗犷,笔名白狼河。白狼河是条流经义县境内大凌河的旧称,曲曲弯弯、浩浩汤汤流过一村又一村,滋养着一片片黑色的沃野,留下一部部美丽的传奇。不知是白狼河成就了鲁东,还是鲁东成就了白狼河。白狼河肥了,瘦了,冻了,化了,暴躁了,温顺了,奔腾几千年,从未停息。鲁东的创作也从未止步。
鲁东是白狼河的儿子。无论鲁东走到哪里,都舍不得白狼河,也逃不出白狼河。他的根在这里。他的艺术之路从这里起锚。白狼河给鲁东以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插上美丽的翅膀,与他一起为文学而梦,为人生而梦。他写的是自己,写的也是这条河。因为,他就是一条河。
作为一名记者,新闻职业的敏感性使他习惯以新闻视角记录着小城每天发生的故事,作品《这里的夜晚真热闹》、《一场暴雪两样景,呼唤菜棚高科技》获省一等奖;而作为一位作家,天性对文字敏感和喜爱,他更擅长观察和体悟身边的生活,用文学的笔触描摹小城的山,小城的水,小城的人,记录小城的变迁。《闾山凌水追梦人》就是一部以青少年的视角,观察生活,感受家乡变迁的散文集。记者是写别人,作家是写自己。他是义县记者中的优秀作家,也是作家中的优秀记者。
7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和充满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人的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讲述的是一位70后男孩裘梦成长的故事。我也是70后。70后写70后,70后读70,所以倍感亲切。我在辽西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生活相当熟悉,所以读着读着,就忘了自己的角色,以为我就是作者,带着大家游遍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以为我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哭了,笑了,睡了,梦了,醒了。
作家牢牢扎根于乡土文化,以闾山凌水为背景,以裘梦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7岁开始,一点点梳理他的人生轨迹,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有机串联在一起,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裘梦出生在富兴沟,一个偏僻的山村。这是他人生第一个舞台。书中用51章的篇幅,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懵懂男孩成长为一个有志青年的故事。每一章又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小故事。作家对70年代的辽西相当熟悉,用孩子的视角,透析70年代的学校教育模式,引发人的思考。
裘梦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再到大学毕业,随着年龄的成长,他的思想也在不断成熟。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一些人,必然要经历一些事。他的爸爸裘石玉,妈妈淑香,舅舅树成、树春,以及邻居,老师,同学等等这些人,一一进入裘梦的梦境当中。角色鲜明,个性鲜明。正是这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编织着裘梦的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种不同教育思想,传统的与现代的,互相碰撞着,影响着孩子。杂文
裘梦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向往新的生活,追求个性自由,所以他做着一个梦,又一个梦。他一方面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也不甘为命运羁绊,聪明好学,热爱生活,渴望成长,渴望新知,渴望理解,对外面世界充满无限憧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无比热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学到许多,继承了父母的朴实与善良,但也不断向苍天发问,感悟人生“风雨这东西,你越怕它,它越是逞能,你要是挺直了腰,其实也不过如此。”(第三十八章 漫步天浴)
在课堂上,作家不惜大量笔墨,描写主人公的追梦之路。同学们为逃避作业而想尽办法和老师过招儿。语文、数学、体育等各科任老师,或严厉,或古板,或和蔼,或刁钻不尽相同,精细的刻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悠久灿烂的辽西文化也成为作家首选的素材。家乡的风景名胜是主人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活教材。作家通过描写家乡的变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通过塑造人物,又进一步描写家乡。这里的山不变,这里的水不变,这里的人在变。山水哺育着人,人改造着山水。裘梦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这些传说通过裘梦在梦境或现实中游历,得以有机地串联起来,与读者一起神游。
当裘梦如愿以偿考取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平庸,在实践中并无用武之地,最终他毅然决定回到了自己热恋的故乡,到一家涉农企业工作。他学啊学,问啊问,走出去,再走回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了一个圈儿。在常人眼里看来,这不能不是个悲剧。可对于已经成熟的裘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脱和超越。他在这里找到真正的自我。他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有过农村生活经历,有过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所以轻车熟路,妙笔生花。作品语言质朴流畅,结构巧妙,通俗幽默,方言口语大量运用,增添了童趣和生活的质感,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辽西乡土气息。作家用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广阔的、色彩斑斓的辽西农村生活场景:送粪、为棉花掐尖、趟地、拔地、刨茬子等等这些生动的农村生活场面,看似平常的春种秋收,在作者笔下变得非常亲切和质朴。猪、驴、鸡,等畜禽都有了生气,富于原生态的生活情景给人以家的感觉。农家生活如下酱、露天电影等生动描写给本书增色不少。
一部成功的作品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作家通过对辽西民俗和生产活动的精准的把握,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辽西风情画卷:画卷中有山,是闾山;有水,是凌水;有人,是辈辈不断向黄土发问,想要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往幸福新生活的追梦人。作家写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时代的人。不管您读到哪一章、哪一页,您都能亲身感受到,这是辽西作家的作品,这里是辽西,不是陕北,不是湘西,更不是别处。因为,特定的辽西语言和民俗,已为本书定了基调。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最后以作家精彩的段落做结:“辽西的春风并不是总如小姑娘那样温存和煦,在四月中旬的那段日子,她就成了一个农村的泼妇,在高空中,她野蛮地把满天青云搅成一锅乱粥,在原野上,她撒着泼扬起层层沙尘巨浪,路边那刚刚放绿的小白杨被她晃得早已晕头转向,但辽西的农人早已习惯了她的脾气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