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类拈拈连增扩意境

时间:2015-06-0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陶文鹏  阅读:

  词学家詹安泰先生《论修辞》一文论述“拈连式”修辞方法说:“事象易见,德性难知,两类并举,即以易见喻难知;人具是觉,物多吻昧,两类并举,即以灵觉明吻昧:若斯之伦,咸属‘拈连’。又中情所往,有感斯应,无间时空,纷至沓来,前后左右,联类附从,不离其宗,亦拈连也。”他把拈连式的修辞法分为七项,其中一项是:“同类物象情事互相牵合者,谓之‘类拈格’。”在唐宋词家中,有不少人用了类拈拈连格,北宋贺铸尤精此道。他的三首《好女儿》,都是每首两处使用类拈格。总之,同类的物象情事互相牵合,集聚一起,有助于缠绵反复地渲染诗情,从而增扩意境。这里举出四例,同大家一道品赏。

  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北宋词人贺铸《好女儿》词云:“车马匆匆,会国门东。信人间、自古销魂处,指红尘北道,碧波南浦,黄叶西风。候馆娟娟新月,从今夜、与谁同?想深闺、独守空床思,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归鸿!”这首词写情人的相思离别,在一篇之中两处使用类拈拈连修辞格。上片写离别,“自古销魂处”即离别处,亦其下“红尘北道,碧波南浦,黄叶西风”处。这三句即属同类物象情事而相互牵合者,皆言离别而又略有区别,兼用颜色对与方位对,对仗工稳,相互映照,清人陈廷焯《云韶集》卷三评这三句“字字精秀”。下片写相思。“候馆”即官办旅舍,表明男子已在旅途中。“娟娟新月”形容秋月之美好,但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表现他离别恋人后的孤独寂寞。其下是设想恋人在家中的愁苦和盼望。“想深闺、独守空床思”,写她独守深闺、独对空床,因思念而不能成眠。下文“但频占”三句,即以类拈格想象她在家殷切思念和盼望他归来的行为和心态。“镜鹊”,即鹊镜,古代铜镜背面多铸喜鹊图案,故称。唐代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知思妇多捧镜诵咒以占卜行人归期,前置“频听”二字,想见其盼归之心何其迫切!“钗燕”,即燕形金钗,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情侣分别,女子往往掰断金钗,一股留给自己,一股赠给男方。“悔分”,表示后悔让情郎离开自己。“书鸿”即鸿书,家信,古有大雁传书之说,故云。加以“长望”,乃是表现她迫切盼望行人来信。这三句都是从对面着笔,不写我想她,而写她想我,已深透一层,手法巧妙,抒情强烈,作者先由“频占鹊镜”暗示行人不会很快归来,引出“悔分钗燕”,其后只好盼望来信。一句一意,一层一境,前牵后合 ,层层深入,将闺妇之行为、心理摹写得形神栩栩,可谓深挚缠绵之至。“鹊镜”“燕钗”“鸿书”都用了倒装法,将“鹊”“燕”“鸿”三种大自然的动物作为意象主体,从而创造出“镜鹊”“钗燕”“书鸿”这三个极新奇鲜活的意象,又使“书鸿”与上片“西风”同韵。可见词人驾驭语言、营造意象、组织章法的艺术功力。陈廷焯在《词则·别调集》中评论此词前结、后结说:“俱有三层意义,不似后人叠床架屋,其病百出也。”

  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眼儿媚》词云:“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此词写一个闺中女子(也可看作是多愁善感的作者本人)的春愁。上片写清明过后,她在云雾笼罩的朱阁绣户里回想起一段伤心往事,内心中也罩上一层愁雾。下片写她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更唤起万端愁绪。于是她自问:这唤起春愁的黄莺,究竟在何处啼叫呢?以下三句是她的自答: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红杏梢头呢?这三句都是地点,一起回答前句“何处”,属于同类物象情事而相互牵合者。“绿杨影里”“海棠亭畔”与“红杏梢头”一定是女子常去的熟悉之地,也许还是女子昔日与其情人相会之处,如今却是黄莺啼鸣惹人春愁之所在。在和煦阳光下柔枝轻拂的嫩绿杨柳,于亭畔盛开的雪白海棠与红色杏花,再加上黄莺的巧啭,组合成一幅花香鸟语的明媚春日图画,这样的美景更强烈地反衬出女子的愁情。这三个意象拈连牵合,又使人感到莺啼之声不断流动和转移。愁情本是抽象无形的,而今竟有了形、声、色,可见可闻,又流动不定,惹人追寻,却又难以寻出准确位置。作者妙用“类拈格”的修辞法创造了这一个寂中有声、静中显动的美妙意境,让读者想象、补充女主人公之灵心善感,并体验其愁绪之幽约、凄迷、怅惘、无尽。

  •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南宋词人范成大《眼儿媚》词云:“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据词前小序,此词是乾道九年(1173)闰正月末,作者调广西经略使赴桂林途中过江西萍乡所作。词中抒写他在早春柳塘畔歇息时引发的诗情。过片“春慵”紧接上片的“困”字、“醉”字,写他喝醉午睡醒来的慵倦、懒散情态。“縠纹”,绉纱的细纹,比喻水的波纹。这两句说:春慵就像春塘中那细小的波纹一样。这个“愁”字,既形容春塘水縠纹,也描状作者春日的慵懒,与南唐李璟《山花子》的“西风愁起绿波间”颇相似,可能由李璟句点化而出。下文三句,都是进一步具体描写春慵与縠纹之“愁”的,因此属同类物象情事互相牵合。“溶溶泄泄”,水波缓缓晃动、荡漾;“东风无力,欲皱还休”,说东风太细微、柔软无力了,它想吹皱春塘水,但水纹又平下来,静止了。这两句写风吹春水的动静状态,脱胎于南唐冯延巳《谒金门》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和苏轼《临江仙》的“风静縠纹平”,并把二者融合起来,用无力的春风和欲皱还平的波纹来比拟、形容春慵的状态,化抽象为具象,而且写得特别生动细致、微妙慰贴,借鉴前人又超越前人,这是运用“类拈格”修辞法带来的艺术效果。与上述贺铸、朱淑真词的例子相比,贺、朱结构三个“类拈格”句都用了整齐、工致的对仗、排比,以“字字精秀”见长;而此词结构三句却是散体单行。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云:“借东风皱水,极力写出春慵,笔意深透,可谓入木三分。”沈际飞则赞曰“字字软温”(《草堂诗余别集》引)。笔者认为还胜在细腻、自然。

      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南宋词人石孝友《眼儿媚》词云:“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这首相思怀人词,上片写他在春雨绵绵中思念远方的情人,并推想她独居闺中一定因为刻骨相思而容衰体瘦。作者从对方着墨,借人映己,写法巧妙。下片正面写他自己的相思苦况。“小轩”,有窗的小廊或小亭、小屋。这两句写他独坐小轩,因相思无望而百无聊赖的情绪。这是质实直率的叙事言情。究竟是眼前什么景物触发出他的相思?其无聊又是怎样情状?作者在结拍写出三个相互牵合的同类物象,含蓄曲折地作出回答。“萱草”“修竹”“芭蕉”既是小轩周围的眼前景物,又各寓类似的相思、添愁情意。“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诗》毛传:“谖草令人忘忧。”嵇康《养生论》亦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智愚所共知也。”这里是反用,意谓萱草竟不能排解相思之忧。“修竹”,杜甫《佳人》诗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以翠袖映衬美人的孤独;而词人如今只见“修竹”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唐代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可知,小轩外的“萱草”“修竹”“芭蕉”,都关合着相思、忧愁情意,呈于词人眼前,使他更加悒郁愁恨。这三个添愁供恨的同类物象,分别被词人用“一丛”“数竿”“几叶”三个数量词来修饰,使它们显得稀少、孤清,与孑然独坐的词人相互映衬,又形成了三个十分工整的排比句,与朱淑真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相类。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说:“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的确,石孝友这三句纯是白描,有别于朱淑真的彩绘。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