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宋词无比深挚的激情无限迷人的魅力(2)

时间:2014-09-02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康有山  阅读: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美。

  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妳妳、兰心蕙性,枕前言下,

  表余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极力地勾画了玉女的美艳,深情的挚爱,才子佳人的相与欢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他及时享乐的观念。柳永大量作长调,作品多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使北宋词至此而一变,由小令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柳永精于音律,词调多自创,作品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宜于歌唱。

  柳词风格婉约,细致含蓄,缠绵悱恻,表现深刻,情感真挚,意境秀丽,情景交融。柳词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多用口语,语言通俗浅显,普遍使用方言俗语。

  •   题材内容上,柳永开拓和扩展了词的内容,铺叙城市风物,触及城市生活较广的一面,写妓女的不幸并寄予同情,沉溺都市繁荣生活的男女心理及男女之情,柳永也写羁旅愁思,离情别绪,山川胜景以及怀古喟叹。

      如他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的前阕把暮雨、清秋、霜风、关河、残照捏在了一块,所有的凄凉景象都集合在了一起,再加上“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以“唯有长江东水,无语东流”结下来上阕对凄冷秋色的描写。而下阕则写的是思念自己的佳人,远望自己家山的妆楼,想的是自己心上的美人,悔恨的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对着这眼前的凄凉清秋景色,再思索着与美人的日欢夜慰,该是怎样的愁,何等的恨呢。可以说,在写情愁、离绪、思乡、怀恋上已经完全达到了李煜的高度。

      他的凤栖梧则更是把对男女之情的笃甚,写到极致的程度。

      凤栖梧

    haiyawenxue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也是一首登高怀乡、思恋女情心绪的词。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千古名句。透彻地翻译就是:衣带一天天地渐渐宽大,自己一天天地消瘦,可思念佳人的心境无所悔改,哪怕是为此憔悴,甚至是丢命而死。从这里,可见柳永真的是少有的“情种”。所以,当他死后,是青楼的众

      多的妓女出钱把他安葬的。据记载,那些青楼佳丽们“泪盈墓穴,哀嚎遏云”,可见他与青楼的情结之深。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三首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如他的《天仙子》更是把对男女之情的笃甚,写到极致的程度。

      天仙子

      水调歌头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的上阕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向临晚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空的慨叹!

      下阕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阕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的境界中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又怎能不引起词人的思索。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因风而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风散云,月亮才得以映辉;因风起,残花始弄月下之影;因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风”贯穿着下阕。终篇的“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才勾画出感情激切的意境,把那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再倾诉出来,才有迷人的效果。

    haiyawenxue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句评论主要是点其遣词造句之功力。这个句子的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上的功夫,更主要是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了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种曲折复杂的心态,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传达出来,从而让读者在分享到一份欣悦和美感的同时,也需要思索。

      结尾数句,作者先写“重重帘幕密遮灯”而后写“风不定”,并非迁就词谱的音律,主要还是表现作者体验事物的细致。外面有风而帘幕不施,灯自然会被吹灭,所以作者进了屋子就赶快拉上窗帘,严密地遮住灯焰。但风更大,纵使帘幕密遮而灯焰仍“不定”的。“人初静”一句,是说由于夜深人静,愈益显得春夜的风势迅疾。作者这里的“人静”当然也指府中的歌舞场面此时也该散了,再结合末句“明日落红应满径”足见作者惜春、忆往、怀人的深情。好景无常,刚才还在月下弄影的姹紫嫣红,经过这场无情的春风,恐怕要片片飞落在园中的蹊径上了。此词以善于炼字、精辟、含蓄、使全词缠绵、深情、味浓。

      与张先同时代的词人宋祁,曾有描写春天的词为人称羡。其《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只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顿使全词有画龙点睛之妙。仿佛春天不仅蔚然有色,也铿然成声。故张先称宋祁为“春意闹尚书”,而宋祁则称张先为张三影郎中。一日,尚书宋祁奇其才,故特地寻访之,令随从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得知后回答道:“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两人相见甚欢!

      张先长寿达到将近90岁高龄,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张先前后的词人如晏殊、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贺铸、姜夔、吴文英、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也基本是属于婉约派的风格,及至苏轼的出现,婉约派的声势开始被豪放派的声势所压倒。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艺术上的影响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是绝对罕见的。他的文采风流和性格、品质、情操及至各方面,无不受到后世千秋百代人们的尊崇、赞扬、羡慕、和爱戴。他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只在杭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惠州、儋州等地做过地方官,但他政绩卓著;他为人谦和达观而开朗,但却严格要求自己;他亲民爱民,到哪里都和老百姓保持亲近的关系。它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具有书法家、画家、等多方面才学的艺术家。

  •   苏轼一生的创作极多,仅词的创作就有34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是在黄洲任上。这是后世所有文人和无数的平民百姓所熟知和乐道的千古杰作。无论从气势的雄浑豪迈上,还是艺术手法的超脱高妙上,以及含蕴的思想内容的深奥厚重上,都是亘古以来,无可企比的。

      词从大江到故垒,从周郎到小乔,从诸葛亮到曹操,把一个古战场所载系的一代兴亡刻画得淋漓尽致。

      眼前的情境,作者从西到东,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把“含宏万汇、气吞海岳”的豪情融汇在盛衰荣辱、兴亡成败的刀兵鏖战之中

      ;把才子和佳人、英雄和美女、战伐和婚姻统贯在风光之内;把大与小、强与弱、智慧和力量的结局摆放在樯橹灰烟之间。

      这首词的出现,无不使文人咋舌,武人顿首,男丁磨拳,丽女翘目,文擘太息,老妪呃呃,赢得了古今、老幼、男女的赞佩和钦敬。此词,人称“笔力遒劲,高唱入云”,绝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胡仔《苕溪鱼隐丛话前集》盛赞“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苏轼词的浪漫主义色彩极为鲜明强烈,和他的极富想象力分不开。李白曾有诗《问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李白以“明月奴”自居,而苏轼比李白更富于想象力,而且苏轼的亲情又格外突出,他格外爱他的弟弟。所以,他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以丰富、奇妙、惊人的想像,表达了他对人间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