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小妇人”与“小妇人之父”

时间:2014-04-2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吴飞瀑  阅读:

  《伊甸园的弃儿》荣获2008年普利策传记奖。作品讲述的是美国文学经典《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1832-1888)和她父亲阿莫森·奥尔科特(Amos Bronson Alcott,1799-1888)的故事。尽管已有众多传记作家描写路易莎,但这是第一本将路易莎和她父亲合起来写的传记。英国当代作家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 Hill)评论该书“美丽、生动、精细地讲述了一对性格复杂而又彼此分不开的父女的故事,是一本难得的合传。”

  在传记中,奥尔科特父女二人常常犯错误,但又充满传奇色彩,招人喜爱。在他们戏剧化的生活中,父女二人相互接受、彼此欣赏,父亲阿莫森深受超验主义影响,淡漠名利;而女儿渴望成功,追求名利。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梅甘·马歇尔认为在这本书中“(作者)马提森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猛烈碰撞,刻画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细读此书会发现马提森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娴熟的技巧”展现了奥尔科特家充满故事与惊喜的传奇史。在超验主义、废奴运动、美国内战的大背景下,他们站在时代的先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故事再现了19世纪美国的时代声音。

  一、“小妇人”——路易莎的身份

  她出生在宾州的杰曼镇,后定居在新英格兰地区。出生时,她父亲的“杰曼学校”(German school) 前景渺茫,而她的出生无疑给父亲带来了希望。路易莎早期的教育主要是由父亲来指导的,在父亲的神庙学校(The Temple School)里,作为教育家,阿莫森曾悉心记录下路易莎的一举一动。对于路易莎从小表现出的文学天赋,他一直加以鼓励,引导她读书、记日记。

  她的第一本著作是《花朵的寓言》(Flower Fables),是写给拉尔夫·爱默生的女儿艾琳·爱默生(Ellen Emerson)的故事 。1868年,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Little Women: or Meg, Jo, Beth and Amy )。

  •   《小妇人》是一部半自传式的作品,描述她与姊妹儿童时代居住在马瑟诸塞州的生活。她把自己描写成乔,她的姐妹安娜、亚碧、伊丽莎白分别成为梅格、艾美和贝思。《小妇人》的手稿寄出后,数月没有任何消息。她由此联想到此前文学编辑对她的告诫:“她不适合文学创作,她应该去当一名教师。”于是,她决定亲自前往出版社取回手稿。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正埋头处理订单的编辑起初头都没抬,喝令她走开。等到看出是女作家本人时,编辑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告诉她作品大获成功——“现在她已经是全美最著名的女作家了”。《小妇人》的成功使全家人陷入喜悦之中:版税源源而来,数额之大令他们瞠目结舌。至此,路易莎一直追求的名利双收终于实现了。

      这其实与路易莎与生俱来的争强好胜,甚至说是固执不无关系。路易莎成名后,更发挥了她好斗的秉性。她积极投身于妇女选举运动和禁酒运动。美国内战期间她还在华盛顿做过军队救护人员,她在晚年成为女性投票权的拥护者,并且成为康科德第一位登记投票的女性。

      二、“小妇人之父”——阿莫森的身份

      在《小妇人》中,乔的父亲马奇先生很少出现。但《小妇人》成功后,阿莫森·奥尔科特被冠之“小妇人之父”的称号。这个“小妇人之父”的身份包含着阿莫森的多重身份。

      首先,阿莫森是一名自学成才的哲学家。他是一个贫穷的亚麻农之子,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小贩、杂工、园丁。但卑微的出身并没有磨灭他在哲学上斩落头角的机会,天资聪颖的他又十分勤奋,像富兰克林一样,在工作之余,他总是抽空阅读自己喜欢的英语、德语书籍与哲学。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班扬的《天路历程》。

      其次,他是一位乌托邦主义者,他一生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无力担负家庭生活。维持生计的担子先是落到他的妻子身上,而后又落到他富有进取精神的二女儿路易莎身上。其实,阿莫森是有功成名就的机会的,在他出版《与儿童谈福音书》之前,他的同事兼助手皮博迪小姐曾建议他删去一些别人批评的章节,而他认为这违背了自己的思想,执意要全书出版。结果,著名评论家、哈佛大学神学教授安德鲁·诺顿称此书“三分之一是荒谬,三分之一是亵渎,三分之一是淫秽”。阿莫森一直沉溺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爱默生评论他“在谈论自己思想时,很少注意到别人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教育家、学校改革家。他坚信“初期教育乃是形成人类想象与道德生活的持久力量”。他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摒弃传统的惩罚学生的方式,认为教育是相当愉悦的体验。他早年曾在宾州创办过教会学校。1834 年,在牧师钱宁博士等人的支持下,阿莫森在波士顿开办了“神庙学校”,以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来代替当时学校盛行的灌输法,轰动一时。他的助手皮博迪小姐将师生答问整理成《校志》(The Record of a School,1835)出版,赢得了普遍赞誉。但紧接着,阿莫森的《与儿童谈福音书》遭到保守的教会人士和上流社会的猛烈抨击。家长们纷纷将孩子撤回,学校被迫关闭。

      为了帮助阿莫森尽快摆脱“神庙学校”的阴影,爱默生资助他远赴英国考察。考察的结果便催生出了一座富于浪漫色彩却又很快夭折了的伊甸园——果园农庄(Fruit lands)。果园农庄由阿莫森与英国友人兰恩共同创办。他们的理想是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农庄成员一律平等,按需分配。这是对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拨。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