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论中国古代送别诗的情感(2)

时间:2013-08-30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李钰桦  阅读: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创作于安史之乱发生前不久。李白在入仕后被谗害被迫离开朝堂,带着满心忧愤漫游五湖四海。暂居宣州时为友人李云饯别。全诗于离别之情不着一字,而是直抒胸臆。“昨日”“今日”都充满了乱人心志的苦闷情绪,理想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使诗人长期居于困窘的境地中,郁结难消。然而正如前文中所述,李白性情洒脱不羁,不是一味消沉之人,因而在与好友登楼远眺,感受到快哉千里的辽阔秋风之后,内心的烦忧转眼之间便被一扫而空了。诗歌的感情上于是便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折和飞跃,与友人相得的喜悦使得诗句充满了李白式的雄奇豪迈的奇思妙想。然而兴致极端高昂之时,情绪却又出人意料地瞬间跌落到谷底,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澜。这样的情感突变,正如诗人动荡不安情绪,又正是诗人跌宕起伏的身世的写照,人生是如此的“不称意”,只有寄希望于未知的“明朝”。一个洒脱乐观之人,为官场所弃,宦海沉浮,竟也备受摧折而充满了不安与惶惑,令人感慨嗟叹。

  失意士子,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痛苦波折,在与亲友相别时,表白怀才不遇之情,是一曲曲充满了时代悲剧的哀歌,揉进了多少愤懑的血与泪。

  (二)忧心国计民生

  身逢乱世,既有身世飘零之感,更有家国离乱之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社会国家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朝堂奸臣当道,边关战火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有志之士们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人生理想,就更加困难了。有许多爱国士人,甚至一生都沉沦社会底层,未能进入朝堂,然而尽管身为下僚乃至于贫贱布衣,那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从未改变,并一生秉持。以自己的千钧之笔,道尽民生艰辛,直击腐败的政治,振聋发聩。而在这样聚少离多、生离死别的乱世,离别诗表现的情感的深忧剧痛,更是力透纸背。

  诗圣杜甫的《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一诗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安史之乱时期,“武将”割据,把持国家,而此时创作于安史之乱初平之时,国家万事衰敝,百废待兴,而路使君这样的“词人”被“拔擢”启用,代表着贤良之士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佩刀”慷慨赴任。杜甫在送别友人之时,不忘殷殷交待路使君去到任上,要选拔清廉的官员,平均百姓的赋税,以身作则,拯救百姓。既是对友人诚恳的嘱咐,又表现出了杜甫深切的爱国情感,不可压抑的激情倾吐而出。

  •   通过以上对送别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离别,有时又不仅仅是面对分离,在复杂的社会时代大背景下,家庭离合与个人命运、国家兴亡紧紧交织在一起,赋予了送别诗更加深刻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送别诗的情感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是因送别的时间地点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独特境遇而具有了复杂情感交织的特性。而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送别诗中景物的描绘、语言的表现、节奏的把握、情调的抑扬,都深深渗透着文人的情感色彩,透过这些送别诗表现出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文人的人生境遇与内心世界。

      注释:

      ①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8.

      ② 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733.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1986.

      [4]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6] 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001.

      [8]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73.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