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伤花怒放

时间:2013-08-15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洪亮  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第二次罢相后,卜居金陵。

  他的住处,位于江宁东门至钟山路程恰好一半的地方,距城距山各七里,故取名半山园。在那里修几间屋,种一些花木,并凿渠取水,将洼地浚为池塘。“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东轩笔录》)。半山园不远处,有一个土堆,相传为东晋谢安(字安石)故宅的遗址,叫谢公墩。王安石常去那里,摩挲石上苍苔,时作感慨。并有诗云: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黄裳在《白下书简》中说:

  •   王介甫喜欢春天,这是很有意思的,很能说明诗人的精神境界。即使在退休的日子里,过着貌似闲适的生活,还保持着可贵的生机。他还写过“割我钟山一半青”的诗句,王介甫不只要向谢安“争墩”,还要求钟山“割青”,都表现了诗人有趣的心理活动。

      清人陈子清没有这般淡然,在《西湖》诗中颇有微词:

      余杭春酒手亲携,杨柳芙蓉夕照低。

      寄语争墩王介甫,苏公堤并白公堤。

      有人向他吐了九百多年唾沫,有人向他抛了九百多年桂冠。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座近乎荒诞的塑像:他头戴光环,绣袍上却沾满了污水。我想把他的光环调得不那么刺目,把他的污水尽可能擦去,它们不适合患有洁癖的王安石……尽管他可能不需要我这么做,回我一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我行我素,如此而已。”

      也许,阿拉伯诗人阿明·雷哈尼的《玫瑰》诗句,更能表达我心目中的王安石变法:“透过多少刺,为向往你的芬芳,你的一朵花,要给我多少创伤!”

      一

      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中断言:“王介甫狠戾之性,见于其诗文”,“无一天性语”。

      是耶?非耶?

      皇祐四年(1052)春,他的长兄安仁归葬江宁(今南京),而父亲王益的墓亦在江宁牛首山。王益生前“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曾巩语),是比较体恤下情、敢于抑制豪强的能吏。这种性格,不可能不影响到安石。牛首山也令人联想到他以后主持新政时,一位名叫萧注的官员,上殿奏对时的形容:“安石牛耳虎头,视物如射,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

      这次他回江宁扫墓,写下沉痛的《壬辰寒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接着又写了一首悼兄七绝:“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只涕洟。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常棣》鹡鸰诗。”

      《诗经·小雅》有《常棣》篇,中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句。以上二诗,何等怆怀!

      这种死别,已不是第一次了。在鄞县,他有一女,一岁便夭折,任满西归时,他写下《别鄞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难道这不是至真至纯的“天性语”吗?

    haiyawenxue

      嘉祐四年(1059)冬,他奉命使辽,写了《示长安君》,是给大妹王文淑的,她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这已成为七律名篇:“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其中颔联最为人传诵。“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则“造成一种神秘感,在这昏暗的灯光下促膝谈心,似乎与整个世界都隔离了,难道还不可以放心地倾吐心中的秘密?王安石在为这位妹妹写的《墓表》里曾称赞她‘衣不求华,食不厌蔬’,这‘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不正是长安君这种俭朴精神的写照吗?”(今人陈文华语)诗句又弥漫着一种人伦的温馨。

      晚年罢相后,他在金陵送别六弟,一直送到江边,眼前东风草绿,细雨凄迷,他想起当日在此送长女(吴氏女子)渡江,不禁悲从中来:“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东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他的长女也极孝顺、极灵慧,后有诗寄他:“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他又以诗相慰:“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得此优游。江湖相忘真鱼乐,怪汝长谣特地愁。”末句为:你却吟成这首特别忧愁的诗篇,真令我感到奇怪。

      相依相伴的吴氏(封吴国夫人)终于走了,他老泪纵横,写下《一日归行》:“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平生欢意苦不尽,正欲老大相因依。空房萧瑟施繐帷,青灯半夜哭声稀。音容想像今何处?地下相逢果是非?”

      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言:“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荆公妻吴国夫人,亦能文。尝有小词《约诸亲游西池》句云:‘待得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皆脱洒可喜也。”“那知无雨又无风”,令人想起苏东坡在《定风波》中的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爱子王雱,也有可观的绝句:“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聊尽日眠。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他的家庭,是亲情兼诗情的家庭。

      二

      他写过《忆江南》,不是词,而是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嘉祐三年(1058)十月,他曾由鄱阳回临川一次,次年春天才离开。《乌塘》诗曰:“乌塘渺渺渌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乌塘在他母家金溪县。《名胜志》载:“乌石冈,在抚州府金溪县西南四十里。又西二十里曰柘冈,多辛夷树。”绿水平堤,辛夷如雪,故乡的景致多么令人留恋。

      嘉祐四年(1059)冬,他奉命送辽使北还,嘉祐五年(1060)春到达河北。他写下《春风》诗:“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燕地的景色好似江南,只因看不见辛夷花,才想起这里不是家乡,不是江南,而是沦于敌手的“旧山川”。于是他又写下悲凉的《入塞》:“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吹休。尚有燕人数行泪,回头却望塞南流。”

    haiyawenxue

      即便没有沦于敌手,大宋的疆域内又是如何呢?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葛溪驿》)

      “柔桑禾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郊行》)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促织》)

      “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这便是他笔下的大宋国情!

  •   对亲人、对家乡、对故国的深情,才是王安石站到变法最前列的动因!

      三

      治平四年(1067)神宗登位。九月,他被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元年(1068)入京。入京前,他写下充满豪情的《松间》:“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这年他四十八岁。

      在鄞县任内,他就“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邵氏闻见录》)。

      他不是沽名钓誉的空想家、空论家。有鄞县人替他立的祠堂为证。

      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上书推荐他,言其“恬然自守,未易多得”,朝廷召他赴京面试,他却写《乞免就试状》,仍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理由是:“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真正原因是,虽然北宋史馆或秘书省号称储才之地,易于攀升,他却想“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上执政书》),干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而不愿谋求“清要”的“馆职”。

      皇祐五年(1053),欧阳修为他延誉,并荐为谏官。他以祖母年老辞。

      至和元年(1054),朝廷许其免试,特授集贤校理。他辞不就。

      治平二年(1065),英宗数召他赴阙,他皆以疾辞。

      尽管他在嘉祐四年(1059),便向仁宗上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陈说:“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的原因,是“患在不知法度”,要求“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但未能引起仁宗及执政大臣的注意。

      他在等待时机。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君臣遇合,这是多少志士仁人所梦寐以求的,如今,千载难逢地落在了他的身上!青年时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必然浮上心头!

      《夜直》诗云: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haiyawenxue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春色恼人眠不得”呵,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一齐涌上心头。末句灵动:移动的月光照在摇曳的花枝上,又将斑驳的花影投映在雕镂精致的朱栏,光和影的律动,真是画图难足。

      《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想像着新法推行,将结出累累果实,多么欢欣!

      《商鞅》诗云: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自比商鞅,不想到五马分尸吗?

      《次韵和甫咏雪》: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陇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近人夏敬观说:“诗意以喻新法之行,众议但求其近害,而不知其有远功,所谓‘非常之原,黎民惧之’也。”

      他的同乡晏殊,曾有《咏上竿伎》,题于中书省南厅壁间,诗云:“百尺竿头袅袅身,足腾跟倒骇旁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据叶梦得《石林诗话》载,文彦博“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留,诵诗久之,亦不能无意也。”文彦博诵诗,是为了非难新法,安石却于他日又题一诗于后:“……桔槔俯仰妨何事?抱瓮区区老此身。”利用桔槔一上一下地取水,又有什么不好?难道非得抱着瓦罐劳劳碌碌地度过一生?

      针锋相对,这便是他——拗相公!

      四

      然而,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一县(鄞县)之情,并不能代表错综复杂的国情!

      由于体制,由于旧臣的强力阻挠,由于下层官吏的腐败——庸吏怠法、悍吏乱法、贪吏败法……由于变法派的内讧,更由于神宗本人的动摇,安石的诗中出现了哀音,如《君难托》: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