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读《二十五岁的世界》

时间:2013-07-22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蓝文青  阅读:

  在这个炎炎夏日里,一本旅行随笔,一本全世界25个国家25个25岁左右年轻人的成长瞬间,在我的闲读里引起了些微的涟漪。这本游记的作者是西班牙的“80后”马克·塞雷纳,话说他在25岁时,被他“那无尽的好奇心”和“某种无意识的”引导,宛如当年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所描述的那样,开始了在25个国家与25个人的邂逅。随后成书《二十五岁的世界———我在25座城市,遇见的25个人》。这本书似乎足够“包罗万象”,涉猎的国家、人和事都异常宽泛,五大洲各色人种,想看到什么样的故事都会不经意间在书中发现。

  倘若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便能感受“垮掉的一代”的特质。对于80后来说,同样有着很多类似当年“垮掉的一代”的负面标记,故而80后马克·塞雷纳语意鲜明地说:“这本书想要描写的是不久后将要领导世界的一代人,这25个人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祖国的现状,并猜想其未来。”看上去是给80后“昭雪沉冤”的宏大目标,同时他力求“每一页都是真实的”,并力图淡化自己在其中的角色,颇有“雄心万丈”。

  于是,读者们便可以带着相对的平常心,跟着这本笔记,去他旅行的25个国家结识他所描述的25个人,在感受他们的片段生活后,读者自然会有一种与这个世界很近,与这些人很近,但与这些心很远的感觉。有一句诗浮上心头:“紫陌红尘拂面来。”掩卷之后,又发现这样平面的表述有些肤浅,虽然这恰好印证作者在开篇里提到的“在路上”这三个字———去什么地方,见着什么人,说过什么,感觉到什么,却不能表达什么,只能将所有一切都尽可能地留给读者去“浮想联翩”。然而,对于喜欢深思的人来说,真正去认识这些国家这些人,恐怕这本书还是不够的,只因它里面的故事显得零星单薄,有以点盖面的嫌疑。好在这本书可以算是有趣,所述也超出了绝大多数人视野能及之范围,是可以让人有兴趣探寻的。

  虽然在成书之后的《序》里,马克·塞雷纳写了那些提示读者阅读方向的核心句子,实际上他从“起飞”的一开始就是没有目标和目的地的。从一开始,他就“在路上”去探寻这个星球上的国家和人,像一个“梦游者”,带着他在西方现代时尚中变得散乱破碎的注意力,以及他刻意想要保持公平公正的西方思想,他努力结识着“富国的穷人和穷国的富人、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狡猾的平民,城市的精英,男孩、女孩,成家的或单身的,立志改变世界的,循规蹈矩的,榜样或反例……”总之,尽可能涉猎广泛,同时也尽可能地将整个反应迟钝、心灵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类社会和世界暴露出来。读者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努力在展示的是那个敏感性的“全球”。但这就是21世纪80后的生活吗?恐怕绝大多数读者都不会认同,特别是读过北京篇的中国读者,他们恐怕会否定作者所说的“全球青年的忠实写照”,只能承认这是全球青年的一瞥罢了。因而透过他的“无意识”和“无目的”,会发现他原本的初衷和他“80后”的特色,由此更容易被他的特质所吸引,最终依然会发现很多值得去探寻探究的地方———透过“80后”的眼睛看全球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和相同的国家问题、民族问题、男女问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等,即使“当权者们”没有可能注意到,但读者会注意到。

  一本能读薄也能读厚的书,恐怕只有游记能做到。马克·塞雷纳在《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展现和表达着80后的心灵层面,展示他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社会、面对世界,以及面对他们即将担当和必将担当的各种责任的态度,以便给予世界上同龄和不同龄的人们引起思考的方向和空间,或者说,心灵敏感、心思宽广的人们,会喜欢这样一本同样是心灵敏感的人完成的、看上去粗浅,却能慢慢品味、既能感受世态炎凉,又能为灿烂阳光所温暖的书。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