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由中秋联诗看《红楼梦》原作者(2)

时间:2018-08-0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沈新林  阅读:

还有,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三:“康熙己卯南巡,止跸织造署。会庭中萱花开,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其寿母孙氏。”(转引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403页)

邵长蘅《青门诗》卷十《御书“萱瑞堂”诗为工部臣曹寅恭赋》:“昆仑半夜天鸡晓,玉井辘轳声窅窅。王母呼龙耕紫烟,不种瑶芝种萱草。种得移根北堂下,朱荣绿叶纷娇奼。……绿玉榜题‘萱瑞’字……寅拜稽首扬王休,皇帝陛下寿万岁,臣母期颐作人瑞。”(王相《国朝十家诗钞》邵长蘅《青门诗》卷十,第10页,转引自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401页)

由此可见,康熙南巡,御书萱瑞堂赠曹母孙氏一事得到当时社会名流太多的关注,在民间不胫而走,成为妇孺皆知的特大新闻。新闻背后,最大的赢家除了康熙本人之外,其次应当就是曹寅家族。康熙皇帝的“躬行孝道”“近民”,自然赢得了空前的美誉,有效地笼络了人心;同时,对于江宁织造曹寅家族,这确实是至高无上的恩典和荣耀,喜庆连连,同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运。

综上所述,中秋联诗微妙地透露出曹家接驾的辉煌历史和无上荣耀。显而易见,“金萱”确实是在“颂圣”,也的确是“即景之实事”。小说为了记叙以曹家为原型的《红楼梦》中贾府的盛衰历史,自然不可能规避这件大事。要知道,黛玉、湘云联诗的中秋之夜,贾府已经处于“死而不僵”阶段,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第七十五回写到,贾母吃的红米稀饭,“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儿也不能的”。运用细节描写反映经济拮据,煞费苦心。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请看宝玉挨打,贾政本来想把宝玉拉上读书做官的正途,偏偏宝玉挨打之后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再说抄检大观园,本想镇压一下奴才们不服管控的“嚣张”气焰,无奈事与愿违,触动了探春、宝玉等主子的敏感神经,驱使他们越加离经叛道。此时此刻,作者随意拈出当年康熙题赐匾额的故事,本来无意炫耀曹家的辉煌历史,无非是旁敲侧击,为了说明“登高必然跌重”的道理。无怪乎第七十五回的回目上联竟然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此外,小说还含蓄地暗示读者,小说的原作者应该是亲身经历过康熙第三次南巡的人,曾经亲见过“萱瑞堂”的出笼过程。那么,这个人肯定不会是曹雪芹,——无论他的生年是1724,还是1715——因为在康熙第三次南巡将近二十年之后,曹雪芹才呱呱坠地。他没有亲历过康熙南巡和接驾的盛典,也不可能写出“色健茂金萱”的诗句。由此可见,中秋联诗,是作者创作构思的一个明灭可见的闪光点,它是《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铁的证据。 这里要顺便说一下,近几年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对于《红楼梦》原作者的研究几乎形成了不小的热潮。参与研究者人数众多,研究成果也不少,真可谓新见迭出。其研究的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地缘特征。除了辽宁的东郭先生撰写了一部《东郭先生红学》,力主《红楼梦》原作者为袁枚说之外;杭州的研究者主张清初钱塘戏曲家洪昇说;江苏如皋的研究者则分别主张如皋才子冒辟疆说和文化巨人李渔说。浏览他们的研究文字,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们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有力地否定了曹雪芹的著作权;而且分别找到了他们选中的候选人创作《红楼梦》的证据,比如,小说中有一定数量的苏北方言,索隐派又认为大观园就是水绘园,那么,《红楼梦》就有可能与冒辟疆有关,等等。但全面考察起来,这些证据尚不足以立论。他们面前有一道难以绕过去的门槛,就是作者必须亲历过康熙南巡,曹家接驾。他们煞费苦心找到的这些候选人都没有这一经历。中秋联诗中“色健茂金萱”的诗句,就又一次将作者的门槛横亘在前面,这是无法回避的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原作者就失去了基础,也没有了意义,当然没有一点说服力。换言之,研究原作者必须圆满解释“色健茂金萱”的诗句与“颂圣”“即景之实事”的关系。

那么,原作者应该是谁呢?笔者曾经提出过《红楼梦》原作者的三条刚性标准:一必须是曹家人,二必须是曹雪芹的父辈,三必须亲身经历过康熙南巡。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曹颜。他是曹寅的养子,他生于1687年,过继给三十无子的曹寅;次年,曹寅喜得贵子,社会舆论一致认为是抱养曹颜的奇效。曹颜自然被大家高看一眼。他比曹雪芹父亲曹颙大一岁,在江宁织造府长大,从小养尊处优,跟随养父曹寅读书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随父任在苏北扬州、仪征等地生活多年,也在江南吴语区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有幸亲身经历过后四次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盛典。特别是他长成后,胸怀大志,文韬武略,历练有素。在曹寅去世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年方二十五岁,风华正茂,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跃跃欲试,却没有能如愿在曹寅身后继任江宁织造;即便在三年之后,曹寅的亲生儿子曹颙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朝廷居然无视曹颜作为曹寅养子的存在,宁可让本不相干而又无德无能的曹宣的儿子曹名义上过继给曹寅,滥竽充数,来接任江宁织造一职,也决不让曹颜染指,这就完全堵绝了他的前程。他的心里失去平衡,无路可走的曹颜彻底绝望了,他惆怅迷茫,看透了人情世故,最终被迫离开了曹寅家。踌躇满志的曹颜既慨叹自己“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不幸遭遇,又痛恨社会的不公不平;他不仅洞悉曹家衰败的来龙去脉,而且发现了其间有迹可循的规律。因此,他既具有鲜明的创作动机,也具备必要的创作条件,他亲眼目睹了曹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此外,他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表达水平,于是,他把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贾宝玉的经历敷衍出来,不仅全面地描述了贾府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衰落过程,而且暗示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他既看到了贾府衰败的必然性,也赌咒贾府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最后,只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目睹康熙南巡,参与曹家接驾,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闪闪发光的亮点,也是他灵魂深处的隐痛。在小说中,他既想炫耀一番,又有难言之隐,于是煞费心机,采取“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艺术虚构方法进行处理。先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故甲戌本第十六回回前有脂砚斋批语云“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后又通过中秋联句,再次点染,故意闪烁其词,藏头露尾,达到欲说还休的艺术效果。

  • 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小说原稿可能没有最后杀青,就因为无法抗拒的原因,发生了意外的变故。于是,未完的书稿辗转传到了穷困潦倒的侄儿曹雪芹手上。作为画家和诗人的曹雪芹,有感于这位命途多舛的伯父非同寻常的遭遇,于是“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成为第一位批评者;他根据残缺情况,又补写了一些回前诗;并按照脂砚斋的要求,改写了第十回至十三回。后来由脂砚斋再加以重评,而流传后世。于是,清代乾隆时期,就有了风靡一时的《红楼梦》早期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頭记》。

    丁酉端午节草于金陵亚东仙林茶苑百世堂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