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嵩县气象灾害及治水英模录

时间:2017-09-05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周明海  阅读:

嵩县地处伏牛山腹地,丘陵山地占五分之四以上,境内河流纵横、高差起伏大、岩石裸露碎裂,植被覆盖差、涵养水分能力低,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气象灾害频发。在气象灾害面前,嵩县人民从没有屈服,从大禹在嵩县治水、清朝县令康基渊率领民众修水渠,到现代陆浑水库的修建,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气象灾害

数千年来,嵩县发生气象灾害无数,据《嵩县志》记载,重大气象灾害有:

夏后履癸时,大旱,伊河断流。

西晋泰始七年(271),大雨,伊水淹没1900余户民舍,陆浑县城被迫从今古城迁陆浑村。

  • 元至正四年(1344)夏,伊河泛涨,淹没1000余户民舍,牲畜十丧八九。

    天顺五年(1461),伊水涨,淹没数百户民舍,人畜死亡甚多。

    弘治七年(1494),疾疫流行,甚者全家卧床,不少人抛弃田业,逃往他乡。

    正德三年(1508),酷暑,途有渴死者,冬无雪。

    崇祯五年(1632),淫雨两月,平地涌泉,不少民房倒塌。

    崇祯十一年(1638),大旱,河道断流,井水干枯,瘟疫盛行,死亡甚多。

    乾隆二十年(1755),伊、洛水涨,淹没10余村。

    乾隆二十九年(1764)冬至次年春,知县康基渊倡修水利,开凿新渠,疏通旧渠21条,可浇地6万亩。

    道光元年(1821),伊水暴涨,漂没田庐。

    道光七年(1827),伊水暴涨,冲陷崖口、上地等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高都水涨,高数丈,逼近城墙,冲毁东关、北关民舍、田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飞蝗东来,遮天蔽日,自夏至秋,伤害庄稼,几无遗种。

    道光二十九年(1849),洛阳、偃师、嵩县等40多个县,先后受旱、涝、雹灾而歉收。

    haiyawenxue

    同治七年(1868),伊水暴涨,冲刷南店街、北店街、上下泥河、大小李湾诸村。小西关、南关居民田舍淹没过半。

    光绪三年(1877),一连三年大旱,五谷不收,河南斗米两千余钱。山村居民十室九空,不少人卖儿鬻女,远逃他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旱,全县受灾面积10万亩以上,减产60%~70%。

    民国8年(1919),夏秋无收,民多卖地当产,逃荒乞食。

    民国19年(1930)7月8日,雷霆暴雨,平地积水成河。8月11日,连续7昼夜大雨,赵村、高都、龙驹、焦涧、德亭、蛮峪各川山洪暴发。城关一带田禾尽淹。东关村片瓦无存,受灾80余户,死30余人。10月,暴雨,田湖被冲房数百间、地400余亩。

    民国24年(1935),7月1日,大雨,连续8昼夜。伊河漫溢,淹毁耕地6.27万亩,塌房2697间,死亡47人。

    民国31年(1942)春季风旱为灾,春苗大半枯死;夏秋缺雨歉收。

    民国32年(1943)8月中旬,大雨连绵10余日,汝河洪水暴发,沿河村庄农田严重受灾,冲毁房屋1000余间,土地1000余亩,死120人。沙岗村惨遭洪水吞没,村民学生39人无一幸免。10月,水灾过后,蝗虫为害。已吐缨成穗的玉米,顷刻噬毁。

    民国33年(1944)秋,飞蝗蔽日,所到之处,树枝压断,谷类尽毁。

    1953年4月,全县61%的麦播面积遭受严重霜灾,从东北和四川、山西、内蒙调入玉米、大米、谷子等,帮助群众度过灾荒。

    1958年9月29日,暴雨,九店老龙、陶庄、赵沟、马沟4个水库塌陷,冲毁九店街及房屋200余间。

    1975年8月5日,暴雨,伊河崖口达5000个流量,全县农作物成灾面积8.1万亩。

    haiyawenxue

    1982年 7月29日~8月3日,全县普降特大暴雨。11个公社受灾严重。造成53人死亡,325人受伤,4623头大牲畜死亡;倒塌房屋1.95万间、窑洞1628孔;农作物受灾面积29万亩;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交通、高压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323万元。

    1987年,8月10日,下午7时,德亭、何村、纸房、城关等9个乡(镇)、48个行政村遭受罕见冰雹袭击,雹大如拳,秋作物成灾5.7万亩,绝收2万余亩,致1人死亡,102人受伤。

    1996年7月31日,阎庄镇局部暴雨,山洪暴发,西河滩大集市场被冲,死亡15人。8月2~3日晚,祁雨沟地区24小时內,降雨253.1mm,特大暴雨导致祁雨沟金矿尾矿坝水位急剧上升,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黄泥坝体,因承受不了骤然增大的巨大压力,而在坝体下部发生溃坝,约2万立方米泥石流瞬间摧毁了矿汽车队和供销科办公楼,造成矿难,致37人死亡。

    2004年7月,部分乡镇遭受暴雨冰雹袭击。倒塌民房40间,造成危房67间。冲毁桥涵18座、道路40.6公里。食用菌、经济林等作物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

    2009年6月14日,大章、旧县、德亭、车村、九店等乡镇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1万多亩,受灾人口2600人。

  • 2010年7月23日~24日,嵩县南部发生强降雨,车村、白河、木植街、黄庄和德亭等乡镇遭暴雨袭击,道路、农田和农房被毁严重。

    2011年6月24日晚,嵩县遭狂风暴雨和冰雹袭击。风力10级,降水量57.3毫米,冰雹直径6厘米。造成车辆、房屋等严重受损,树木和农作物严重受灾,电力线路和主要公路遭严重破坏。

    二、治水英模

    在气象灾害面前,嵩县人民从没有被吓倒,世世代代顽强的同大自然作斗争,治水英模层出不穷。大禹在嵩县治水,疏通伊河;康基渊率领民众修水渠,灌溉农田数万亩;陆浑水库的修建,更是惠及于中原大地。

    (一)大禹治水在嵩县

    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夏王朝的开拓者,又称夏禹,其父崇伯鲧,是雄据黄河南岸崇高山(今外方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黄河北岸太行山麓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尧在位时,崇伯鲧奉命治理水患,九年治水无功而被杀。大禹接其父位继续治水,吸取以往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其父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根据地势,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方法治水,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远古时期,现在的龙门以内为一大湖泊,名曰五洋江,大禹率众首先凿开龙门,使这里的汪洋东流入海,显露出山川地貌,接着开通了陆浑口,又到了三涂山凿开崖口,疏通伊河三阙,使伊河河道畅通。在开凿崖口工程期间,其人马就驻扎在三涂山。伊河河水疏通后,为了展示其功绩,大禹在三涂山召开万国酋长治水现场大会,总结治水经验,号召各个部落酋长带领民众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在三涂山会诸侯后,即带领民众到全国各地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治水精神数千年来一直感动着华夏民族,被奉为治水楷模。

    (二)康基渊率领民众修水渠

    康基渊,山西省太原府兴县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二十八年(1763),康基渊出任嵩县县令,在任期间,崇尚实政,尽心民事,把兴修水利、疏通渠道、解除旱灾和水灾作为在任要务。当了解到伊河南北两岸原有11道古渠于明末淤塞,遂走访乡间,察明这些旧渠的故道,动员百姓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复修。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冬季开始,到第二年春完成,全部疏通了伊河北岸的城南渠、东上渠、桥北渠、廻洢渠、鸣皋渠和伊河南岸的西山一渠、乐丰渠、永定渠、皋麓渠、双义渠、南庄渠共11道故渠,可灌溉农田8800多亩。

    在此基础上,康基渊又深入乡间察看,发现有不少山涧溪流可以引导灌溉,便动员组织百姓开挖新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开辟泮水、板闸、龙驹、樊上4道大渠,可灌田5.15万亩;另开辟古城渠、顺阳渠、中溪渠、马回渠、莘渠和周城渠共6道小渠,蜿蜒曲折,可灌田2200余亩。加上修复旧渠所灌面积,达6.25万亩。

    康基渊还根据不同地形,在渠道上增加相应设施,以满足不同的灌溉需要。板闸渠渠身首尾落差太大,就在渠的入口、中段和出口分别设置闸门,当洪水暴涨时,关闭入水口的闸门,防止洪水进入渠内冲毁渠道;当天旱缺水的时候,关闭出水口的闸门,把有限的水蓄起来,以便多浇土地;需要浇渠上段土地时,关闭渠中间的闸门;需要浇渠下段的土地时,打开渠中间的闸门。其他各渠,也都在渠口安上闸门,洪水暴发,水流湍急时,把闸门关上,以防洪水冲坏渠道。莘渠地势较低,田地高于渠道,就在渠上安装水车,车水进田。并在莘店、樊上等渠上安装了水磨,方便百姓磨面。水渠修成后,康基渊还对渠道管理制定制度,让百姓推举渠长负责,于每年农闲季节,组织劳力对渠道进行疏通和维护,以免年久失修,造成淤塞和毁损。

    康基渊除修水渠外,还动员全县百姓引用山间泉水浇灌田地。引汝水浇孙家店(今车村镇孙店村)寿圣寺田300多亩;引曲里温泉水浇屏凤庄地数十亩;引高都川水浇城关陈村农田和菜园300多亩;引崇义河水灌汪城农田和菜园数十亩;引蛮峪河水,灌德亭、左峪和蛮峪田200余亩;引明白河水灌合峪田数十亩;引黄柏水灌黄柏、孙店田300多亩;引响水河水灌顶宝石、桥湾田100余亩;引冷水水灌乱石滩田100余亩;引白杨水灌草庙田数十亩;引古柏沟水灌中溪田30余亩。

    康基渊兴修水利成效显著,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受到清王朝的充分肯定。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月二十二日,乾隆皇帝下诏表彰。由于善政累累,惠及百姓,康基渊离任后,乾隆三十四年(1769),嵩民在老城二道街建“康公祠”以示怀念,其事迹收入《清代七百名人传》。

    (三)陆浑水库的修建

    1958年8月,国家决定修建东湾水库,后因地质复杂、库容小等原因,坝址迁至今陆浑。陆浑水库坝址位于古陆浑关峡谷地段內,设计坝高55米,坝顶长710米,平均水深9.50米,最大水深20.00米,蓄水13.2亿立方米,控制伊河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供水和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了修建陆浑水库,洛阳地区成立陆浑水库建设指挥部,洛阳军分区司令员李平山任指挥长,嵩县县长王安定任副指挥长。1959年12月31日,水库建设破土动工。

    参加施工的有河南省第一水利工程总队和汝阳、临汝、偃师、孟津、宜阳、伊川、嵩县、新安、巩县等县民工8万多人。1960年7月,陆浑大坝工程合龙成功。1961年2月,水电部副部长李葆华、钱正英到陆浑水库工地检查工作,决定把水库建设纳入国家计划,以黄河防洪为主,修改水库规划和设计,工程标准由二级提高到一级;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65年8月,陆浑大坝主体工程正式竣工。

    haiyawenxue

    1974年7月建成建陆郑大渠,灌溉耕地169万亩。1976年,实施水库保坝加固工程,1988年完成西坝头和滤水坝址建设工程,目前水库已达到防御万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标准。陆浑水库建成后,经受住了1975年和1982年两次特大暴雨的考验。过去不可一世、经常泛滥成灾的伊河,如今成为流入三市七县灌溉180万亩农田,向郑州市、洛阳市部分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的生命之水,更是洛阳南线旅游的水上明珠。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