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清正不屈,如水如玉

时间:2016-05-25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麦子  阅读:

  读完梁衡先生的《觅渡》,突然就想起了那个鲁国看门的人对孔子的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

  瞿秋白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明明只是一个文人,明明可以在文学创作的领域甚至或者在其他诸如翻译、医学、金石、书法等领域里出类拔萃。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也可能是最不适合他走的路——革命的路,政治的路。

  自古以来,最清楚的大多是旁观者。鲁国的晨门是一个悲观的旁观者,而梁衡先生无疑是一个幸福的旁观者。他清楚地看到了瞿秋白的内心,看到了一个赤诚孤傲的灵魂

  仅仅一个“觅渡”,便足以概括一切。

  觅渡,觅渡,渡何处?

  •   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忱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的瞿秋白,终究把自己渡到了一个疲惫而又失败的渡口。渡口下,是万丈深渊,而他唯一能选择的,便只有粉身碎骨。

      是的,如果用寻常的眼光去看,瞿秋白确实是一个失败者。曾经的最早的俄国十月革命报告者马列主义宣传者,曾经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奠基人,曾经的八七会议力挽狂澜者,曾经的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奠基和开拓者,曾经的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实践和创新者,终究不可避免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斗争中,被残酷地甩在了一边剥夺了一切,甚至落到了被遗弃的地步。

      红军长征,悲壮激烈,行程二万五千里。任何一个走过长征的战士或军官,都可以豪情万丈骄傲幸福地谈起爬雪山过草地的辉煌功绩。可是,瞿秋白不能享受这样的幸福。因为他压根就没能参加长征。不是不想,他也主动地提出要跟随队伍,可是终究还是服从命令听话地留下了。因为长征的名单里根本就没有他!

      长征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身患严重肺病的羸弱的书生瞿秋白留下了。远处,寒风凛冽,衰草离披,瞿秋白那孤戚寥落的背影映着如血的残阳,就如同一个即将落幕的悲情英雄。无论有多么辉煌的过往多么重大的贡献,所有的一切都已被政治的风云吹尽。剩下的,唯有自己孤身一人在危机四伏凶险至极的苏区颠沛流离,生死由命。

      即便如此,即便被辜负一千次一万次,瞿秋白也决不会有任何怨言。当初,在上海,一纸令下,他乖乖地回到了苏区;现在,又一纸令下,他便再一次乖乖地留下。每一次,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自己的位置上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坎坷浮沉,不忘初心,他一直都是最初的那个瞿秋白——心忧天下,心系苍生。

      1912年10月10日,正值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的第二年,全民张灯结彩,共祝“国庆佳节”,13岁的瞿秋白却亲手制作一个惨白的灯笼,用毛笔书写了两个悲愤的大字“国丧”,固执地把它挂在了自家门前。13岁,当同龄的孩子还只会沉浸在拾炮放炮的欢乐中的时候,瞿秋白早已用智慧悲悯的双眼看透了这个黑暗肮脏的世界,看清了国人的处境。在他那稚嫩弱小的身躯里,分明有着一颗博大赤诚的心,一颗志在救国的心。

      所以,尽管他在文学上有着更为夺目的天分,尽管他是多么热烈地爱着文学。可是,他还是毅然走向了一条拯救中国的路,也分明是一条不归的路——风雨兼程,义无反顾。明知不可,偏而为之。这该是多大的热情与无私,多大的勇气与无畏!就像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心中仁义的最高理想,拖着文弱的身躯,在战乱纷争的世上踉踉跄跄奔走呼号。

      所以,这样的瞿秋白,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作出重大贡献的瞿秋白,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惜一切乃至生命的瞿秋白,又怎能是失败者?历史早已无数次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可是,这样的瞿秋白,终于还是宿命般地被抛弃被逮捕乃至被杀害。

      这是革命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文人从政,即使心力交瘁付出一切,也终归是逃不过政治风云里的阴算阳谋,敌不过一些投机分子的滔天野心。而瞿秋白,还偏偏真的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文人。即使在政治的路上浸润了很久很久,他骨子里也依然是一个文人,带着根深蒂固的文人气质。所以,在残酷至极的政治斗争中会心软,会幻想,会忧郁。而这,偏偏是政治的致命伤。

      即使身陷囹圄到了生命的尽头,瞿秋白也会想要真正彻底地抒一抒文人的情怀,一吐多年积淀的心中块垒,洋洋洒洒写下了两万字《多余的话》。

      这可真是多余的话啊!无数人这样说。

      如果秋白泉下有知,知道自己这随性而写的《多余的话》曾一度给自己带来了“叛徒”“叛变革命”的罪名,他会不会后悔呢?

    haiyawenxue

      我想应该是不会的。那是他一直想说的话。不写,就不是瞿秋白。在《多余的话》里,他早就声名过他不怕一切唯独只怕别人尊他敬他赞颂他。在他眼里,名誉算什么,终归不过是浮云。一个真实的自己才最为重要。在他那为革命积劳成疾的身躯里,埋藏最深的,不过是对政治斗争的疲惫厌倦对自己走上这条路的最深刻的反思;在他那颗千疮百孔的心里,埋藏最深的,不过是一个文人的最真挚不过的梦。“多余的话”,又怎能是多余?它偏偏证明了一点,其实瞿秋白并非身不由己稀里糊涂,他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合适,然后清醒地自愿走上革命,参与政治,清清楚楚地在这条路上走到了黑暗的深渊,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真正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多余的话”决不是多余,它告诉我们,直到牺牲,瞿秋白也从来不曾放弃过他对革命对中国未来光明的信仰。

      而恰恰是这两万“多余的话”中他的疲倦或者消沉;恰恰是他那最普通不过的热切的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用尽毕生精力拯救中国的瞿秋白,一个不在乎身后浮名云淡风轻的瞿秋白,一个敢于解剖自己大无畏的瞿秋白,一个最能让我们扪心反思自问的瞿秋白,同时也是一个最真实最平凡亲切的瞿秋白。

      是啊,作为一个注定逃不开人世烟火的凡人,谁又能敢说自己永远昂扬明亮,一往无前?这个世界,又有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彷徨无助,消沉颓丧?没有过软弱退缩,心生幽怨?没有过耻于被人知道的阴暗的一面呢?

      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或者丑陋的一面诉诸于众,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坦诚?这个世界,太多的人太在意世人的眼光自身的形象。只有真正大智慧大境界的人,才能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最高意义,才能真正勇敢地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真正彻底地放下一切,成全一个无愧于心的自己。这是不是也许就是“觅渡”更深的内涵呢?

      周国平说过,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

      所以,民众从来不会喜欢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一个高高在上面目高冷的所谓完人的伟人。

      巴金之所以成为世纪老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更因为他痛苦的反省与忏悔。

      朴槿惠之所以能成为韩国第一位女总统,不仅仅因为是她的胸怀志向,更因为她曾经的绝望与迷惘。

      历史终归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多余的话》让瞿秋白破茧成蝶,也把他自己渡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不再单单只是一个革命家,文学家,烈士……而是一个真正深沉伟大的思想者,勇敢的哲人……留给后世的,将永远是更深沉的思索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很喜欢《多余的话》里最后的两段,喜欢他对俄国文学的留恋,对鲁迅矛盾曹雪芹的留恋,喜欢他最后的一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也很喜欢他被枪决之前在草坡之上盘腿席地而坐留下的最后一句:此地甚好。

      这些,是多么具有文学意味的浪漫遗言!淡然而优雅,美丽而温暖。

    haiyawenxue

      最终,瞿秋白回归到了他最渴望成为的最本质的自己:书生,文人。于如水如玉的淡泊儒雅之中,有一颗始终不渝的清正不屈的心。

      这样的结局,其实挺好!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