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死亡主题解读

时间:2014-01-20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张啓智  阅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当代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与作家带有符号化的北极村温馨的童话故事明显不同,描写了“粗粝,黯淡,艰苦,残酷,完全可以称得上绝望的生活”[1]。迟子建的小说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描写,充满了对底层平民的人文关怀。在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作家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笔下的炼狱——乌塘。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几近癫狂,人们对死亡见惯不怪,对于矿主的容忍也到了无底线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人间地狱里生存的人们,作家仍没有抛弃他们。在作家的眼里,这里仍存在着人性善良的火苗,尽管这火苗是那么的微弱,但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在这仅有的温情中,作者从中攫取了生活的希望。死亡弥漫着文章的每个角落, 是小说的主旋律, 它在小说里一遍遍奏响,密集到令人艰于视听的程度。[2]小说女主人公正是完成了对死亡的超越,才释放自我回归了正常的生活。

  一、初遇死亡的迷失

  女主人公的丈夫因车祸身亡,悲痛欲绝的她不肯接受现实,于是,她独自踏上了三山湖之旅,希望借此寻找心灵上的抚慰。然而,由于暴雨带来的山体滑坡耽搁在小镇乌塘,这是一个充满哀伤的地方。在这里,她听到了丧歌、鬼故事,目睹了芸芸众生遭受的不公和苦难以及无法逃避的死亡。这种生活带来的历练使主人公释放了心灵,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小说中的死亡往往来的很突然,而造成死亡的原因充满着离奇和荒诞,如老画家陈绍纯被画框砸死,向人们诠释了生命比画框还轻飘。对于死亡这一话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感悟。如果只停留在他人身上,恐怕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情与怜悯是标准的感情基底。可是当人们直面死亡的降临时,恐怕就各有所悟了。有的人会号啕大哭,有的人会伤心欲绝,有的人会直接昏厥。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初遇死亡则表现出了迷失的状态。

  首先,从作家给女主人公丈夫设计的角色来看,他是一名魔术师,这个职业的定位本身就散发着浓浓的魔幻色彩。对于叙述者“我”来说,因无法接受他的死亡,而宁愿相信是他又一次精心策划的魔术表演,只不过这个表演十分具有突然性和保密性,连作为妻子的“我”都被蒙在鼓里。“我”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偶然地参与了丈夫的一次演出而已。女主人公已习惯于看到丈夫的各种层出不穷的魔术演出,这些演出吸引着她,也促使她嫁给这个魔术师。在他的节目中,他像一个万能的上帝一样,凭空就可以变出吸引人的玩意儿。这样出色又深爱自己的人怎么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走了呢,一定是设计更宏大的表演吧,在她的潜意识里不承认丈夫的离去。

  其次,从丈夫离世的原因看,一个醉酒的菜农急于去方便闯了红灯,导致丈夫死于他那蹩脚的“跛足驴”,对于这样的原因,作者从内心十分难以接受。这就意味着,丈夫的死归根到底是“一泼尿”引发的血案,这简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死亡本身是沉重到让人无法负荷,怎么会是这么轻易、这么简单的一种偶然。这种偶然太轻了,轻到让人无法相信,也无法承受。所以,“我”选择了不相信丈夫已经离世的事实,此时的“我”是癫狂的,拼命要找到什么来填满丈夫留下的虚空。自我麻醉的结果是整个世界的坍塌,“我”迷失在这个噩耗里。最终,“我”决定出门游历,“我”想证实已逝的丈夫仍留在自己身边,期望在游历中寻找真相。“我”期望摆脱迷失,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痛苦。

  •   二、再遇死亡的震惊

      叙述者希望在旅途中获得慰藉,挣脱束缚。然而命运好像总是能轻易地、残酷地扯碎人们仅有的梦想。由于暴雨导致泥石流爆发,道路阻断,“我”被迫驻足在了乌塘。于是,“我”的生命中经历了更多的死亡。

      首先,从“我”对乌塘的景色描写,可以看出这个偏远小镇本身就散发着死亡气息。乌塘是一个产煤的地方,黑色是它的自然色调。因为煤窑很多,小镇的整体感觉都是肮脏的,到处充斥着黑色的污染物,就连空气也很污浊。乌塘的雨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肮脏的雨,可称为黑雨。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乌塘的人都喜欢打着黑伞,这带给“我”不安的感觉。当人们都打着伞出现在街道上的时候,远远看去就像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片乌鸦。白天,太阳出来了,被乌突突的云彩包裹,如同落尽灰堆。夜晚,同样也见不到月亮、星星。乌塘的楼房是土黄色的,平房是灰色的,所有的这一切都散发着霉烂腐败的气味。从“我”观察到的乌塘景色可以看出这座小镇是多么的陈旧阴暗。

      其次,从作家对乌塘人物的故事架构设计上看。乌塘众生是小说的重点,作家不吝笔墨地刻画了八个人物的死亡过程,细述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死亡对于当地人的无足轻重。兽医老周能拿到行医执照因为其连襟是卫生局局长,在其草菅人命后,只需赔偿区区两万元就可以息事宁人;矿工们的性命毫无保障,廉价轻贱,一般出事有两万元家属就小事化无,保持缄默;“嫁死”的女人们也从外边涌入小镇,伺机赚笔横财,她们必须先和矿工们签订保险合同,才肯嫁给他们。每天早上送他们下矿后,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心安理得地等待他们死亡的好消息。若真的如预期发展,矿工真的死亡了,她们则兴高采烈地领到那所谓的丈夫用生命换来的一两万赔偿金,或再嫁他人,或离开小镇。如果丈夫活着回来了,等待他们的反倒是冷脸冷饭,冷言冷语,甚至诅咒。这简直是比鬼还可怕的人!与这里最格格不入的算是陈绍纯老人了。他“文革”时曾被朋友出卖,吞下了自己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可奇怪的是,从那时起,他居然记住了所有的乐谱,歌词却忘记了,整天哼唱的都是悲凉的曲目。乌塘的人都反感他,说他唱的是丧曲。从他的歌声里,“我”和蒋百嫂却得到了些许慰藉。就是这样一个遭人出卖、被人漠视的老人,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摆弄。他为了给眼神不好的屠夫他娘修饰一幅牡丹图而被画框砸死。一幅俗不可耐的图画,一个看似简单的画框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蒋百嫂是个特例,她在乌塘这个地狱中,性格可谓是最饱满的。在丈夫不明不白地失踪后,她性格大变,本来身为幼儿园老师的她终日酗酒买醉,醉后嘴里还总是念念叨叨“天又黑了,乌塘的夜晚啊!”肆意与乌七八糟的男人们鬼混也是她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就连乌塘的领导她都不放在眼里,经常随着自己的性子破口大骂,甚至将滚烫的油茶面泼在警察的脸上。如此无法无天的做法却在乌塘无人问津,而且没有任何处理她的意识,对此“我”深感迷惑。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她特别害怕停电,每到这时,她就会几近癫狂,一边跺着脚,一边大叫:“我要电,我要电……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作家细腻如丝的刻画手法将蒋百嫂的形象描述得入木三分。与此同时,“我”对她如此歇斯底里的行为更加好奇,想要探究其原因的强烈愿望驱使着“我”,开始逐渐深入地搜索信息。“我”终于揭开了这歇斯底里背后残酷的事实。原来,在乌塘有明文规定,凡是出现矿难人数达到十人才能上报,蒋百就是这关键的第十人。为了这些官员的仕途平坦,加官晋爵,他们隐瞒了蒋百已经死亡的事实,以至于蒋百无法安葬,只能藏匿于家中的冰柜中,迟迟无法入土为安。随着作者揭开了蒋百嫂的秘密,也揭开了人性的丑陋不堪。至此,小说也达到了高潮。蒋百嫂近乎糜烂的生活方式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她在家天天面对这样的丈夫遗体,害怕、愤怒、羞耻的虐心之情无人倾诉,所以造成了她几近疯狂地虐待自己,沉醉于糜烂的生活。“我”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震惊的程度可想而知。当“我”揭露了事情的真相后,带给读者的震惊绝不仅仅只针对事件本身,而是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即那些乌塘的官员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竟然罔顾人命,视生命如草芥。作家以对普通百姓的责任感,隐晦地对乌塘的官员、对社会,甚至对人性进行了最严肃的抨击。

      三、超脱死亡的回归

      灰暗的导向不是作家倡导的,毕竟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和谐的。所以,作家文笔一转,告诉大家这个社会阳光、温馨的一面还是主导。

      首先,作家刻意在乌塘的人物架构上设定了几个善良的角色。如劫后余生的周二,他对于刚到乌塘、人生地不熟的“我”展现了友好的一面。每当停电蒋百嫂狂叫的时候,周二嫂都拿着早已买好的蜡烛去安慰她:看到瘸腿的陌生人,热情地将其带回家,悉心照顾,即使自己被误会也坚持照顾病人。不光是周二夫妻,甚至蒋百养的那只小狗都显示了它对主人的依恋,它每天傍晚都去迎接他的主人,在它的意识里,主人终有一天会回来,他只是出去工作了,没有下班而已。善良的人物在作品中如此的刺眼,反讽的力度更加深沉。就连一只小狗都有忠于主人的善良天性,那些乌塘的官员公仆们情何以堪?

      其次,从“我”在人间天堂——三山湖的所见所闻来看。三山湖对于乌塘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在这里,死亡也是必然的存在。云领的妈妈被小狗咬伤,仅仅为了省下那几百元的狂犬疫苗钱,却最终死于狂犬病;他的父亲为大款放烟花失去了一条胳膊。但云领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而就此放弃或者堕落,相反,他活得比谁都认真,比谁都坚强。只是在想妈妈的时候,偷偷地去清流为妈妈放河灯,怀念妈妈。在知道作者也有要祭奠的亲人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怀念亲人的方式慷慨地与他人分享,希望别人也能像他一样摆脱痛苦。这种高尚的情怀竟然来自于一个半大的孩子,他与乌塘的大多数人比,简直是天使。同样是遭受了死亡的打击,但是在面对死亡时,云领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令人敬佩。“我”由此也豁然开朗了,在经历过地狱般的生活后,终于来到了天堂。小说结尾处,作家用浪漫的手法展示“我”已经走出了阴霾,放下了一切芥蒂,放开了丈夫。“我”终于完成了情感升华,而丈夫的化蝶则是他完美的告别仪式。

      综上,小说以描写死亡为主线,通过不同人物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控诉了那些利用弱势群体的不良官员。在人们震惊于事件本身的同时,发人深省,促人深究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小说为当今社会的某些人敲响了警钟,它时刻提醒着人们,鞭策着人们,不断审视自己。在描写了大量的人性阴暗面后,作家又转回温情的一面,体现了作家引导人向善、积极向上的创作方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