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踏着古道探秘黄河古象

时间:2017-03-1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月光溶合  阅读: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曾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前不久,一位朋友来到首都北京,在浏览北京繁花的市容之后,想观赏古代人类和生物的演变过程,就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他看到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展厅陈列的一具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铲齿化石吸引住了他的视线,化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大象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从这具大象骨架看上去,它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博物馆展厅解说员的解说词和一点少得可怜的资料,驱车从陕西进入甘肃,却在半道上遇到了交通事故,道路被封,朋友只好沿着雄奇险峻的子午岭山脉,沿着中国古代人类建筑的奇迹“高速公路”秦直古道,来到甘肃省合水县境内,了解神奇的合水和秦直古道,探秘黄河古象以及它的发掘地。

秦直古道是始皇修建的陕西咸阳北面云阳至秦九原郡(今天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交通大道。婉延在合水涧水坡岭和黄草腰岘之间的秦直道路基遗迹,其宽度均为4.5米,是和长城齐名的两大国防工程之一。合水县境内的直道,南起与宁县接界的五亭子,北至和华池县毗邻的麻子崾岘,长约80公里,路面宽约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南侵作为巩固国防的头等大事。为防止匈奴入侵中原,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让他的大一统帝国传万世而不绝,精心部署修筑直道和长城两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千载之下,秦直道或被自然剥蚀,或被林木覆盖,但我们仍然能从遗迹中辩认出直道的磅礴气势。直道之上,有传说中的秦太子扶苏墓。当年,始皇也许是出于锻炼太子扶苏的目的,让他镇守西北,建功立业,好使将来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老皇帝爱子心切,还特意叫将军蒙恬扶持。说来太子扶苏也真是忠心耿耿,他在西北一呆就是数年,结果咸阳城中的那场血腥的宫帏惊变他一无所知,数月后,沿直道传至西北边塞的只是老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及一道赐死金牌和一瓶毒酒。扶苏仰天长叹,然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也许他到死都不会明白,骨肉同胞之间怎么会是这样。扶苏死后,当地老百姓就把他埋葬在这里。据说,当年还有扶苏蒙恬庙,岁月苍桑,如今庙宇早已坍塌,只留下一堆黄土,供后人凭吊。

秦直道既是一条重要的边防供给线,也是一条中原华夏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大动脉,在历史上曾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西汉末年,昭君和亲匈奴,就是沿直道北上的。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仰慕汉家文化,自愿请和,并要求把公主下嫁匈奴。人都说,汉家公土金枝玉叶之身,怎能下嫁这等荒蛮之地。汉元帝和众臣商议,结果从后宫三千宫女中选出来自湖北秭归的民间女子王嫱,封为公土,和亲匈奴。昭君艳冠后宫,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封建社会皇帝后宫争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非常激烈的。凭一幅画像就可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画师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昭君因为清高,也因为清贫,所以没有贿赂画师。到和亲之时,汉元帝悔之晚矣。“画图省识春风面”,因为昭君的美貌,于是引出了元帝怒杀画师毛延寿的故事.这说明了封建皇权的腐朽,也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唐。公元前33年,王昭君沿直道北上,和亲匈奴,据说昭君在北上途中,看到北雁南飞,一时思乡情起,就弹起了琵琶,空中的大雁被她的美貌和优美的琴声所吸引,纷纷落下,这就是“落雁”的由来。在和亲的路上,南望秭归,烟水茫茫,故乡山阔水深知何处,只是她幽怨的魂魄,昭君自请和亲的真实动机我们已经没法知道的更清楚。但一个弱女子能做出这样的牺牲,这样的选择,这本身就足以让她流芳百世,永载史册了。

甘肃省合水县位于甘肃省东部,这里历史悠久,约在二十万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活动,五千年前,人类在合水的生产活动已经形成规模,古为西戎之域,周朝属北豳,春秋时属义渠戎国,西汉时置略畔道,东汉时属泥阳县,三国、西晋时属羌胡,南北朝时属襄乐县,隋时置乐蟠后改合水,唐置合水县。据历史记载,合水县,因县东北的建水向西流淌、南流至县北,流入岔河,故称之为合水,县名因水而得名。全县东邻陕西省富县,西面与西峰、庆城县相连,南面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309国道贯通东西,211线连接南北。

  • 甘肃省合水县的板桥镇,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山沟中,它是马莲河中游东岸的一个重要集镇,扼守着合水县的北大门,几面环山,马莲河从它身边静静的流淌着,这里就是黄河古象发掘地。1973年春天,在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发现的黄河古象化石,就是一具十分完整的古象化石。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的马莲河中游的合水县的板桥镇,故取名“黄河象”。它的发现纯属是巧合,当时,在文化大革命的尾声中,这里要修建一座水电站,工地上干活的人来人往,干得热火朝天,高音喇叭里毛主席的语录喊得震天响,工地上的气氛非常紧张。水电站的砂子供应场就设在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的山下,这天两名民工在山崖腰间去挖细砂,硕大的龙骨出现在砂层中,他们迅速将情况向上面的领导作了报告,恰好此时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正在这个地方进行野外地质勘探,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马上赶了过来,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是大象门齿化石。合水县的板桥镇发现古象化石的消息迅速传开,上级抽调有关技术人员,很快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发掘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

    和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有关专家都参与这次发掘,经过35天的艰苦工作,发掘队终于从距离塬面100多米的地下将大象化石挖了出来。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经过甘肃省地文物工作者抢救、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它是当今世界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个体最大的“黄河古象”,距今约200多万年,为全国和世界罕见,定为国宝。在发掘过程中,前往发掘现场参观的达数万人。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的摄影人员两次亲自赶到挖掘现场,终于拍摄制成纪录片《黄河古象》,在全国发行上映。

    在《庆阳文化春秋》一书中,作者根据科学家假想,为我们描绘了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和远古时代庆阳的一幕场景:早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一天,当时庆阳这片土地上,还是一派热带雨林的景象,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烈日’灼烤得大地发烫,荒草茅蒿在高温中异常旺盛,几棵栎树呆呆地承受着酷热。在一条弯弯的小河旁,几棵栎树呆立不动,羚羊和驼鸟时而奔跑,时而悠闲散步。一群剑齿象在一头庞大的老公象率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望见前面一条弯弯的小河,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水波闪耀着细碎的晶光,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大象们,立刻朝着小河跑去。老公象跑在前头,率先到了河边,伸出鼻子就去吸水,可是河水很浅,水位太低,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干渴使它本能地继续往前,他又往前走了一步,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尽管这头老象已有60多年的涉水经验,但是石头下面的淤泥又滑又软,是无论如何也承载不了它那千钧之躯的。老象栽倒在河中,它挣扎着,越陷越深,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群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一个高4米、长8米、并有一对长3.4米门齿的庞然大物,就这样被沼泽和淤泥缓缓地吞没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光阴荏冉,被河水冲积的泥沙一点点、一层层地覆盖着老象,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200多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息在小河旁的老公象遗骸变成了石头,它得到了大自然的厚葬。当年的大草原已变成了奇特的黄土塬面和连绵的梁峁沟壑,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只有那夺取它生命的小河水,依旧在它身旁哗哗地流淌着,为它轻唱着地久天长的挽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庆阳地区被抬升为黄土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大象化石,不仅头骨、趾骨保存完整,而且连人们很难注意的舌骨都完好无缺。随即化石被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1973年6月开始,专家组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将黄河古象化石修复,先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展出一段时间,后被送到了全国各地展出,成千上万名游人参观了黄河象化石。现在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黄河古象化石是一个复制品,原件存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这头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全身骨骼保存完整。是迄今世界上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象化石。这只大象大约生活在25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专家推断这是一头剑齿象。那时,合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当时黄土高原地上,林木遍布,到处是流水,低矮的草原上奔跑着许多的动物,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可以和今天云南某些地方相比。

    “黄河象”的门齿长3.02米,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绝灭的一种大象。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正方形,额面平缓,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状韧带窝。枕骨过度缓慢。有7个颈椎,20个胸椎、5个腰椎。背脊单峰,最高点在肩部。四肢粗壮,脚为五趾。臼齿齿冠较低,釉质层较厚。它的各个部位骨胳的骨缝、骨骺均和相邻的骨体完全愈合。它的躯体庞大,门齿粗长,髋臼支前后弯曲明显,闭孔狭长,盆腔面不够光滑,呈梨形。

    黄河象属长鼻真象科剑齿象属,是地球上早已绝灭的一种大象。门齿粗大,平行排列,弯曲度小。头骨正方形,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兰州也曾经出土过一些古象化石,只不过没有黄河古象那样完整,那样具有轰动性,但它给我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的信息,专家们经过分析出土的古象化石,可以推断出前兰州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植被情况。据记载,兰州境内分别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永登中堡邢家湾发现古象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在安宁大沙沟发现了古象骨骼和牙齿化石;1984年在榆中来紫堡桑园子发现古象门齿化石;1991年在崔家崖大金沟发现一颗古象牙齿化石;1996年九州台罗锅沟发现古象前后肢化石。这些古象化石发现点中以永登中堡邢家湾最为出名,在一条南北长约1公里的地带上出土20多吨“龙骨”,其中主要是犀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按照现在大象的食量来看,一头大象每年要吃掉五六十吨枝叶嫩草,才能维持生存。从化石的保存比例来看,一般在一百万大象到一万头大象中才有一头大象骨骼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可见在距今300万年到一万年前的时期,兰州境内有难以数计的大象活动。专家推断,这个时期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下,还不能完全阻挡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因而兰州气候比较暖湿,直到后来青藏高原海拔抬升到了4000米以上,才完全阻隔了西风带暖湿气流对兰州的影响,同时黄河下切程度也比较轻,远远没有达到今天黄河河床的位置,黄河要比今

    天人们的黄河更加波涛汹涌。暖湿空气和充足的黄河水使得兰州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养活了一群群的大象。

    如今,当你漫步在马莲河沿岸,远古庆阳的繁盛就在眼前,大批的动物就生息在这里温热茂密的林草碧水间。黄河古象的出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封闭的合水,也书写了合水历史上最有价值、最辉煌的一页。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