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旧红情思

时间:2012-09-18       作者:水  阅读:

 一场红楼梦   不尽相思泪   一番木石缘   几世红尘风

风花雪月景   月影花魂终   佛度有缘客   人向三界空



多少回,手执《红楼梦》,读也不倦。 

 红楼众多名伶中,格外钟爱林黛玉。人们大多看不惯她,觉得她性格有悖现实。特别是经过影视演绎塑造后的黛玉,又添了几分“尖酸气”...无论“红“学家与人们怎样白描剖析,“红楼梦”和“林黛玉”早以戏曲原乡、粉墨扮相,定格在我心中。 

 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越剧《红楼梦》。电影院略见破落,是上世纪最简陋的那种。在当地,那是唯一的、然而在那时却绝对属于享受“精神文化”的殿堂。我的父母正当华年,热情迸发,投身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奉献中。记得父母下班回来,兴奋而急切的张罗晚饭。每当这情形,我就知道有电影看了。记不得吃了什么,只记得每次都是爸爸骑自行车带我们去的。车的前架,一根钢管和爸爸的温暖胸膛,构铸我风光的宝座。车的后架,妈妈抱着弟,紧贴爸爸后脊,稳稳落坐。 

       一辆单车,一家四口,一段时光,一生追忆......

上中学前,我从不买票看电影。每次都是夹在爸妈中间,故意蹲缩一点,没等检票的看清楚,我就随着疯挤的人群过了关卡。与我同龄的孩子,大都这样走进影院,没有谁家富绰到为小孩买单。想那时,那里真是落后,一年到头,不知电影厂拍摄多少电影,反正放映的胶片运到长白山老林中的兵工厂,也就是我家的居住地,影片早已成了过去时了。即使这样,也还金贵无比。放一场电影的轰动效应,没法用语言描述,说人山人海、比肩接踵,一点不为过。影厅的过道上,窗台上,只要能容身,就一定有人在。 

 没有票号就没有座位,我插在成年人的缝隙间。直到今天,我也说不清楚,既听不懂唱词又认不全字的我,怎么就看懂了贯穿“红楼梦”主线的主要人物和爱情故事!黛玉一缕香魂散去,我哭成了泪人。旁边有位叔叔惊讶的指着我说:“这谁家孩子?看她哭的,我都没看明白,她看懂了...”立时,好多人笑我。走出影院,有人还在指指点点。我可没在乎,沉在戏里,泪如泉涌。接下来好长一段日子,只要想起黛玉,眼眶就忍不住发热。现在我知道,那应该是我对表演、对艺术鉴赏,最初萌生的一点灵动的悟性。 

 我哭什么呢?那么多眼泪?肯定包涵很多!猜想,定然是哭她的美丽,她的才情,她的羸弱;哭她心性清高,却寄人篱下;哭她的病体,为情而殇,无药可医;哭她的爱情,无果而终..... 

       “可怜的、美丽的林妹妹。。。”


 多年后,在课本中,在诸多文著中,无数次重温红忆。了解了深层背景,黛玉的美,更加入骨锥心。 

 天资之美。林黛玉的聪明,是大观园名伶之首。她才情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将灵魂融进客观景物,咏物抒情。有丰富的想象,有新奇的构思,有独持的感受与见解。黛玉心慧,因寄人篱下的处境而敏感,也因而更懂尊重。她对人坦率,见之以诚,冰心玉壶,晶莹剔透...在奢华腐蠹的背景之下,对比那些浮粉钗裙,黛玉的特质,是如此脱俗! 



  • 精神之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纯真、深挚、坚贞。这爱,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炽烈燃烧的爱被压抑着,积郁成疾。只能靠写诗和哭泣来抒发、来倾泄。黛玉一直在抗争,用水一样的生命抗争。把最纯美的情感,纠结成泪,用全部的生命去爱,去哭...眼泪是她的武器,死亡是斗争的结局。“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叛逆者的悲剧性格,是我眼中的另类之美。

    就这样,忧郁黛玉的凄美,伤感红楼的悲凉,痴迷文学的魅惑...伴我成长。
    其实,不只封建社会,今天的人们也依然惯用随俗。上苍有好生之德,赋予万物万象,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活得脱俗。为了迎合和融入生存环境,差不多自我摧残着把自己装进大众模具,被迫符合周围的思维定势和观念。“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悟懂这无奈,便更懂黛玉了。 

    长大后,越来越多的“类红楼”人物,鲜明细致,栩栩生动,踩着我用想象搭成的栈桥,走向我。有的,甚至叩动我的心门。一年一年,患得患失...经历过世事沧桑,“黛玉之死”渐渐成了我眼中的又一种美丽---叹而不及的境界美,萦绕着脱离现实、远避浮躁与喧嚣的古典情怀! 
     

    命运在变迁中跌宕,我却再也没有眼泪。这才知道,我是把眼泪都给了黛玉了。


    了   却   前   后   事

      心   性   自   清   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