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我的家乡---古镇竹泓

时间:2012-10-09       作者:比傻好一点  阅读:

   苏北古镇多,竹泓当为首。和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精致相比,苏北的古镇则肆意粗犷。地处兴化城东的千年古镇竹泓,就颇具典型。竹泓镇现有耕地4.36万亩,而水面面积则超过了3万亩,除了流经古镇的多条大河外,境内也是河湖纵横交错,小镇因水得名,故有“一半耕田一半水”之称谓。“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就曾慕名来此静读,并设塾教书。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游玩古镇竹泓,需要的,就是小木船一艘,还有清茶半杯。竹泓很安静,安静得就像,身在竹泓。在暮春的一个周末,约好友昕晨、天雄、城西、鼓燊一行,从无锡出发,驱车两个小时,静悄悄地,驶进这个千年古镇。
 
 
  初听竹泓之名,大多数人会遐想这赋有诗意的地名,实际上,竹泓之名的来历倒有些辛酸。竹泓镇原名竹横港,相传竹泓常发大水,因为河湖纵横交错,地势低洼,一发大水,古镇一片汪洋。有一年,当地居民为了不让衣物随洪水流走,便在贯穿镇区的九里港河中横放着一排毛竹,便于寻捞衣物,“竹横港”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之后,竹横港更名为竹泓镇。一个“泓”字,一语双关,既包含了古镇的诗意美景,也体现了古镇“一半耕田一半水”的地理特征。
水多为患。常遇洪水是其一,无船难行则是其二。竹泓通公路,也只是20年前的事情,在此之前,当地居民农忙或者出行只有坐船,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算是现在,虽说村村通了公路,船在每个家庭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
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明朝,竹泓就有了木船制造手工作坊。竹泓的船,大体分为三种,农船、渔船和渡船。具体分下来,则名目繁多了。除了常见的水泥船和小木船外,还有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披风船等。竹泓发达的造船业,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2007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竹泓的小木船制造工艺榜上有名。
  游玩竹泓,必然先看船,有船方能出行。中午抵达小镇,在镇上饭馆简单用餐,即寻船而去。竹泓的木船制造手工作坊,现在大概还有50多个,主要集中竹二村,也就是竹泓菜市场周边的沿河一带。走近巷中,远远的,浑厚的,回响着的,都是匠人们钉船所发出的“咚咚”敲击声。
木船作坊,基本都在居民的自家院落中。造船先是选料,之后便是断料、配料、钉装,之后便是非常关键的断漏与防腐。造船过程颇为缜密、繁琐,这里也不多提。但是听老匠人们介绍的新船下水传统仪式,倒是很有趣。竹泓有个砌屋“上梁”的仪式,而新船下水的隆重程度,并不逊色于新房“上梁”。
船颈头要披红挂绿插金花,挡浪板上要刻福字、雕龙眼。之后,点香纸蜡烛、贡品敬菩萨。这个程序俗话叫“吉水”,购船者要给钉船师傅“包封儿”,钉船师傅要替客户“说合子”。如“大船吉水四角方,五路财神坐中舱,顺风来、顺风往,金银财宝满船装”。新船这才可风光下水。
 
 
  “自舍黎民归北极,长依少嗥作西流”。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先生,在“发迹”之前,大约26岁左右的光景,曾慕名来竹泓静读,设塾教书,这句诗句就是郑板桥先生为竹泓火星庙神台所题。此外,还题了“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楹联。可惜的是,火星庙以及建于明代中期的“光福寺”等众多竹泓古寺庙,上世纪均毁于日军炮火。在竹泓太平桥附近,生活着一群郑姓居民,这些都是郑板桥的后裔。
  竹泓镇近几年加快小城镇建设,将镇西辟为开发区,一栋栋楼房并排而起,而老镇区至今仍然保留相当完好。老镇区还有大批、成片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古街巷。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保存较好。
此次竹泓之行,并不在乎镇区,而醉心于古镇的水,以及竹泓特色的万亩油菜花田。从卫星地图上细看,竹泓镇区呈一个椭圆型,东西长,南北短。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镇区四周都有大河围绕,恰似鬼斧神工的护城河,而镇区内,河网纵横交错。如果不通桥梁,外人则无法入镇。但是在战乱年代,竹泓则特别受富商名贾青睐,为逃避战火,纷纷携带细软,举家来竹泓这个天然的“避风港”避乱。兴化先人施耐庵创作《水浒传》之前,曾多次乘船途经竹泓,如此一想,竹泓的地势可能对其产生过影响。
  从老镇区出来,雇了一艘当地产的小木船,在镇区内见河就穿,随波逐流。正如鼓燊所言,“初来乍到者浮舟水上,准得迷了方向,因为挨近人烟处总有别的河流跑过来打岔,把诱惑和抉择这种难题毫不遮掩地砸到你眼前。”
一户户临水人家,从眼前跑到身后了,轻舟在水上行进了大约40分钟,行至小镇最北端,两条乡间小道沿河逶迤千米而绿。这样的乡间小道,在古镇周围处处都有,迎着和风,行走在树荫之下,往菜花田中深入。
兴化菜花闻天下,竹泓菜花胜一筹。竹泓的万亩油菜花田,是万万不能错过的。虽说江西婺源也有菜花之名,但是因土壤以及环境之别,兴化的油菜花个头大,花型美,平均高度在1.7米左右,而竹泓的油菜花,又因纯原生态而知名。每年清明期间,正是赏花好时节,竹泓四周的农田清一色的金黄,放眼望去,花、天自成一色。在万亩金黄色的天地中,游人,或者路人,只是一个个正在花间悠哉的小蜜蜂。
 
 
  “兴化竹泓港,十个姑娘九个养。”这是流传在里下河地区的俗话。不熟悉竹泓民风的人,一时半会难揣测含义的,其实,就是说,竹泓人非常重邻里感情,很多小孩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当地有这么一个戏说,一户人家只买了一种菜,但是却能吃到了5道菜,东家烧好的菜,就端一碗给西家,而西家也同样端只碗送给其他邻居。
竹泓民风之淳朴,可见一斑。对待外来人亦是如此。在乡间,还是街巷,哪怕是在忙碌的时候,只要你问声路,保准有人会一边给你指方向,一边送你千步远。
游玩竹泓,得住上一两宿,方能尽兴。竹泓的夜色之静谧,可谓如诗境。天色一暗,农田中的人们陆续归家,散泊在河面上的渔船陆续亮起灯火,而小镇街面上的行人陆续稀少起来。特别是新月的夜晚,走到一座小桥上,猛然抬头,会惊喜地发现,星星爬满了整个苍穹,爬满了整个河面。
夜晚的竹泓,一直都是如此静谧,而清晨的竹泓,则比城里热闹得多。天蒙蒙亮,小镇的街道上也早是人头攒动了。竹泓当地的民众,一直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如果夏天的早上6点还没有起床的话,那么就会被人冠上“好吃懒做”的骂名。而起得如此之早,大多数就是为了吃早饭。
竹泓的早餐摊点更是多得惊人,各类小吃琳琅满目。油条、麻团、烧饼、水饺、豆浆、馓子、面条、包子、烧卖……数不胜数。而最有特色的,当数竹泓的早茶了。竹泓镇区的早茶馆,大概有20多家,每家早茶馆,少则七、八桌,多则二、三十桌,几乎天天爆满。
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上茶馆,家里就算没有客人,也要找个理由上茶馆。烫碟干丝,煮盆干丝,泡好浓茶,放好筷子,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竹泓的早茶,和兴化县城的早茶相比,更为丰富。一种干丝,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烫,另一种是辅以牛肉和鸡肉大煮。此外,还可单点黄瓜、生姜、牛肉片等佐茶。
如果一桌人特别开心,早茶就不喝了,直接改喝早酒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