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寻访

时间:2018-05-0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孙改鲜  阅读:

再一次问路时,终于有人说,不远了,往前走第二个村子就是。

过了头一个村子,又走了一段路后,在终于看见人家之处开始缓缓慢行,向前不远,在看到路边有一个人时,也看到路边院墙上的字,虽然已经模糊,却依然认得出,是“姑姑庵”三字。

那是个中年男人,在院子的门口,跪趴在地上,看蚂蚁。我们的出现让他把注意力从地上的蚂蚁洞转到了我们身上。他小心地将蚂蚁洞藏在身后,变化了方向和姿势,盯着我们。

然后在一处空地停车,顺着旁边的小道一路向下,是两户人家,老式的窑洞,没看到男人,有不再年轻的女人和小孩,还有散步的鸡。路就在院墙边,和院墙齐平,她们,在大大的坑里。说话间有一只猫闪了一下,不见了,大概嫌我们打扰了它的清梦。

就这样站在院墙上和她们聊天。得知我们在找姑姑庵,女人说找对了。得知在找先前的尼庵,露出奇怪的表情,说,那有什么好看的。

  • 在一再坚持下,她们指给我说在那边的坡上,并说破败得什么也没有了。

    谢绝了进屋坐坐的邀约,转身再走。拐过弯了,还听见其中一个女人在喊:“那地方甚也没有,有甚看头!还不如进来看看我的住家!”

    再顺着路往前。没看到什么高坡。也没看到神秘的庙或庵,残破的也没有。

    正准备找一个高处,往远处瞭瞭。路旁的院子里,出来个男人。问询之下,很认真地指给我姑姑庵,原来就在他家斜对面的不远处,爬上矮矮的土坡就能看到。还想问得详细些,他说,上了坡就看见了,看见了就明白了。

    只剩一个大土堆了,他说。

    穿过马路,爬上坡不远,看到一块平整的空地,是秋天用来碾压粮食的,当地人叫“场面”。在它的旁边,有一个土堆,那就是姑姑庵了。

    土堆前有一截用石块垒起来的墙,高一米多,宽不过两米,像是老式宅子里的影壁墙那样的大小。不知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垒就的。石块未经雕琢打磨,是自然的片状,顺势宽窄相接,一一垒就,因为不曾拿泥灰填充,还可以看到石头和石头之间的缝隙,但看样子还比较结实。石墙的脚下,是三五丛枳机草,草茎坚硬,秋天可以割了用来扎扫帚。有风飒飒穿过石缝,石墙前一溜儿杨树也发出哗哗的声响。

    土堆上有白色的小花,匍匐着,在风中摇曳,似在诉说什么,但我无法听懂。

    没有任何的介绍和说明。姑姑庵被时光雕刻得七零八落,是混着碎石的土堆,孤独地立在坡上,寂寞无声。

    没人知道,一座尼庵,是怎样被时光挤压,消融,最终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这一堆泥土之下,到底掩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一定不是个善于经营的尼。不然,庵不会这样小。看地方,只够一个人容身。而一个人在此生活,也嫌拥挤。突然难过起来。当年还算有些香火的小小尼庵,如今只是一抷黄土,任荒凉肆虐。有谁在乎它?又有谁懂得它?

    没人知晓,住在庵里的尼是年少呢还是年老?想象不出,那曾经的姑子,守着一间小小的尼庵,生活的情景。或许,这是她皈依的起点,或许,只是她最后的归宿。有一百年吗,或者更多?不知道。

    春日的下午,站在苍茫中,凄凉慢慢爬上心头。正是五月,桃红杏白都已凋落,枳机应该已经发芽,但旧年的老枝未被剪除,还看不到新绿。绕着土堆走一会儿,风一点也没有平缓下来的意思。

    haiyawenxue

    庵前的石墙,看得出一定精心垒砌过,静静立着。我猜它是后来垒砌的,很有可能是有人觉着姑姑庵晦气,垒了一堵墙来遮挡。它的旁边,是打粮的场面,人们不愿意拿收获的欣悦,面对一堆荒芜。当姑子庵成为黄土一堆,人们记住并关注的,只有当下的生活。

    但是出于对神的敬畏,这土堆还是留了下来,一任其衰败。直至,所有的痕迹不见。

    离开姑姑庵不远,场面的旁边,看到几个烟囱,知道我们站在了人家的屋顶上。一看,果然是。是一户人家,依然是老式的窑洞,却宽展得多。从上往下看,房子东面有羊圈,羊们有一些在圈里,有一些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正房的西面,看样子也是一个羊圈,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正忙活着,像是在梳羊绒。

    听到动静,男人来到上面。当时我们正拿了相机乱拍,男人看了半天,问他:“你按甚哩?”得知是照相,说:“那有甚好照的,土眉浑眼的。”一副不理解的表情。

    男人的表现是乡村里人们一贯的热情。问询我们找谁家时,得知看姑姑庵,马上告诉我们,他们的村子是叫姑姑庵,但村名的由来却和尼姑庵无关,是随便叫得的。问及为何叫作姑姑庵,他又说不清。

    他的确正在梳羊绒。问羊绒能卖多少钱,他迟疑着,说不知道。可我们猜了个大致的价钱后,他又不乐意,在那基础上加了许多倍。我们戏他那么多羊,发财了。他又紧张,嗫嚅说,没有多少羊绒,声音低了下去,好些天没有洗过的脸,有了一些灰暗。让人很轻易地就看出来,这是一个为生计操劳奔波的男人。他递了一根烟过去,男人说不吸烟,但还是接过去,把纸烟小心地别在了耳朵上。

    “谁家的戚人(客人,一般都沾亲)兰……”一个老人靠近,饱经沧桑的脸端着,又忍不住好奇,纸烟递上,神色很快缓和,“喔,公家人就是清闲,还能四处转了……”却一样说不清姑姑庵由来。

    “你们寻什么姑子,那个阴气重,没意思!还不如关照关照男人们,男人们才钢骨。”不知何时出现在身边的另一个老者接过了话茬:“这地方可是有些名人了!”面对询问,老者不慌不忙接过递过来的烟,慢悠悠吸一口,打开了话匣子。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个名叫乔全清的名字被一再提及,我们就此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在姑姑庵村建立据点,利用据点封锁八路军和各抗日武装力量的交通,以巩固其在清水河县的盘踞。1939年,当时任清水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总指挥及国民党三路军副总指挥的乔全清,率国民党自卫军二十三团向驻守姑姑庵的日寇发起进攻,与顽敌展开了殊死鏖战。一时间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惊天动地,战斗异常激烈。官兵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在第一轮进攻结束后很快开始了新一轮进攻,无奈中了埋伏,乔全清腿部中弹,受重伤。身负重伤的他仍大声呼杀,不下战场,最后被日寇俘虏。日寇想让乔全清投降,就医治他的腿伤,好软化他,乔全清不从。无数次劝降皆以失败告终后,日寇又把乔全清已经治好的腿傷恶化,逼其投降。但是无论苦肉计还是施以酷刑,或是软硬兼施,日寇始终拿乔全清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日寇把乔全清的双腿锯掉,剥皮刮骨,乔全清宁死不屈,依然痛斥侵略者,英勇就义。

    天色已经不早,我们该踏上归途了。

    看我们要走,梳羊绒的男人取下耳朵上的烟闻一闻,又别在耳朵上。他笑了,取一支烟别在男人的另一只耳朵上,拍拍男人的肩膀作别。这一次,男人依恋的神情遮蔽了刚才的灰暗。

    倒是老者,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一再强调姑子的不值得关注,以及人之钢骨的重要。

    没有反驳他,但是心里暗问,谁说姑子就不值得?!谁又敢说姑子缺乏钢骨?

    haiyawenxue

    姑姑庵村归属内蒙古清水河县小庙乡管辖,是一个自然村。村子里十来户人家,沟壑处处,地是黄沙地,当地农民一直靠天吃饭。现在的清水河县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还是革命老区。只是,我们没有在姑姑庵村看到任何抗日的或解放战争的纪念物。或许有,因为我们行色匆匆,没遇到。

    没人告诉我,是先有姑姑庵里的姑姑,还是先有乔全清。却可以肯定,再过多少年后,姑姑庵的那堆土也将不见,英雄的故事却会延续下去。姑姑庵这壶岁月酿制的酒,因乔全清的出现,有了硬朗的浓香,撞击着每一个品味过的灵魂,灵魂里就此有了隐隐的惊雷,滚过。

    一寸山河一寸血。为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男儿,是山河的灵魂,不会被忘记。当国土沦陷,祖国河山正在遭受疯狂的掠夺与蹂躏之时,无数血性儿女的挺身而出,让一个民族的面貌就此改变,大地和天空也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得到重生。

    历史就是这样。有的人成为传奇,有的人化作尘土。

    风过处,是怎样的人生和命运在流转?

  • 乔全清的铮铮傲骨不畏风雨,庵里的姑姑是不是也是?而那些风过的声音,是怎样吹老了一个姑姑的年华,又怎样吹残了一个修行的梦?

    寻访,是生命的一种体验,常常是从眼睛开始,在心里找到归宿,每一步都有意义。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