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优秀读者评比条件之争

时间:2017-06-08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 江上晓月  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电脑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加上智能手机功能日臻完善与强大,并且日益普及,纸质媒体的作用、地位每况愈下,更多的读者热衷于从新媒体上获取信息,浏览报纸杂志,阅读小说,越来越多的读者告别了传统媒体,与图书馆渐行渐远。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图书馆仍然以它藏书丰富,门槛较低,适合不同年龄群,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并没有也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电脑、手机虽然好,但不谙熟操作要领,不善“人机对话”,特别是“银发族”就尽“抓瞎”、甚至一筹莫展。不然,也不会每天有这么多读者对图书馆一往情深,痴心不改地前往图书馆借书、看书、查阅资料。

2009年以来,某市图书馆为了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激励人们的读书热情,吸引更多人驻足流连图书馆,让“爱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书香溢城,再显辉煌,每年年底都例行举办“优秀读者”评比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八年,有近200人次的佼佼者脱颖而出,榜上有名。“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文风自华。”这对打造文明城市,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重温这坚持七年的优秀读者的评比标准:

1经常到图书馆借阅或浏览报刊,遵守图馆的各项规章制度。2、积极参于图书馆举办的各项讲座等活动。3、利用图书馆资源,结合本职工作,成就显著。

  • 笔者认为这三个条件十分规范、合理与科学,它不仅要求读者必须为人表率,克已奉公,自觉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和图书馆的文明氛围,积极参于图书馆的学术讨论与知识讲座,而且强调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摒弃了“读死书、死读书”的陋习。

    根据这三个条件许多成就卓著、颇有建树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作家等进入了“优秀读者”的行列。大大提高了“优秀读者”的含金量、说服力和权威性。

    但是不知何故,2016年度“优秀读者”评比活动,却突然“变脸”、一改常态。

    首先全盘推翻了以往坚持七年行之有效的评比三个标准,其次,也取消了读者根据标准自我推荐的填表形式。

    与以前条件迥异、大相径庭。同时,评比不公开、不透明、实在让人“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说今年的评比要“另辟蹊径”,进行“改革”,将借书量多少作为主要依据,且还要经电脑排号抽奖。不过,后法遭有识之士诟病,认为电脑抽奖,这不是评“优秀读者”,而是评“幸运读者”,有失公允,不够严肃,因此只得善罢甘休。

    然而,仍然以借书量作为惟一的考量。结果一位年借书高达657本的读者高居“优秀读者”榜首,其他19名,“排座座、吃果果。”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年借书也达到350本。

    我不说借书最多的,就这最少的每天读一本,也免为其难!图书馆并无一套读书考评机制,试问一句:借书的目的是阅读,借了不阅读,仅凭虚幻的借阅量,就评上一个“优秀读者”的桂冠,岂不贻笑大方,鼓励人们弄虚作假?

    原来拟定的发奖大会为元宵节(2月12日)举行,而且,早在图书馆宣传栏“广而告之”。可通知未作更改下,匆匆忙忙提前于2月6日举行。结果反响强烈,舆论哗然,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广大读者对此困惑不解,意见很大,并非自已未入选耿耿于怀,也不是对入选者不信任,而是如此评法,不合理,不科学。

    说穿了这“优秀读者”也不是什么很高的荣誉与褒奖,荣膺者仅获话费充值200元的奖励。

    但让笔者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过去好端端的评比标准与程序要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了呢?

    经多方了解最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图书馆认为依老标准有一定弊端,往往获奖的都是“老面孔”居多,不具代表性、广泛性。

    haiyawenxue

    为了扩大获奖面,鼓励更多读者来浏览报刊、借阅图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得已只好“另辟蹊径”,改革评比标准。

    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舍本求未,还应坚持原先的行之有效的三条标准,只是外加一条:连获两届或三届“优秀读者”不得参评即可。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