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沙皇为什么咽下了那口气

时间:2016-03-24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周拖  阅读:

  蓝英年先生在他的《与果戈里对话》一文中,提及一段颇耐人寻味的故事。像我这一代的中国读者,大概都知道俄国作家果戈里的著名喜剧《钦差大臣》;上个世纪50年代,根据话剧改编的同名电影还在中国放映过,轰动一时。这部喜剧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俄国的官僚制度,辛辣地嘲讽了俄国官僚的昏庸无能。对于这样一部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沙皇专制的喜剧,如果让沙皇看到会怎么样呢?有意思的是,沙皇真的看了,而且是率领着他的近侍群臣亲临剧场观看的首演。据说,“沙皇和大臣越看脸色越阴沉,看完后尼古拉一世说,‘诸位都挨骂了,我挨得最多!’”之后,尼古拉一世与诸位大臣便怎么来的怎么回去了。《钦差大臣》该怎么演,剧院照旧怎么演,剧本该怎么出版,出版社照旧怎么出版,无人干涉。

  对于此事,不知各位读者有何感想?堂堂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之君,就这么甘心挨骂?沙皇都已言明“诸位都挨骂了,我挨得最多”,即使沙皇不下令,其手下大臣怎么也该做点什么吧?难道不该把果戈理和剧院的经理、导演以及主要演员统统抓起来?退一万步讲,也该立即禁演此剧吧?但沙皇及其大臣居然对此“丑化”“诽谤”和“恶攻”他们的喜剧根本就“不作为”,果戈里更是自由自在地到意大利旅行去了。这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么?

  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初,老舍曾写过一部喜剧《西望长安》,主角是一个骗子,混进革命队伍里,到处行骗,屡屡得逞。这部喜剧是根据一个真实案例创作的,颇得当时的观众喜爱。只是像这样稍具批判精神的讽刺喜剧很快就从舞台消失了。直到如今无论评论家还是广大读者,在谈论老舍的文学作品时,都少有提及这部讽刺喜剧的。倒是80年代沙叶新写的《假如我是真的》,引起的反响颇大。该剧写的也是一个骗子,冒充高干子弟到处行骗,竟然同样如鱼得水。这出戏原名就是《骗子》,后经导演黄佐临提议,改为《假如我是真的》。这一修改实乃神来之笔——难道一个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就可以为所欲为享受各种特权了?这也难怪上演不久,就有人指出“这个戏不能演,演了人们要推翻我们”。

  一出戏竟然可以推翻一个政权?也太危言耸听了!除非这个政权已经腐朽不堪,失去了起码的合法性,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可能使它崩溃——即使那样似乎也不必把担忧集中到一部话剧上。倘若认为看了这样的戏“人们要推翻我们”,那么身为专制君主的尼古拉一世看了《钦差大臣》,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以及身边的群臣都“挨骂”了,“越看脸色越阴沉”,却不敢有半点造次,而是生生地咽下了那口气?说起来,在农奴制的沙皇俄国,尼古拉一世实属一个反动的时代,正是他开了全国实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先河,所有要发表、出版的文字都得先送交检查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面世。可为什么像果戈里这样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能顺利出版,《钦差大臣》这样的讽刺喜剧亦能盛演不衰呢?我想,尼古拉一世再怎么专横他也知道,他的皇位绝不会因为这么一出戏就被推翻了!喜剧有什么不好?他和群臣不都可以乐呵乐呵嘛!老百姓若对宫廷官府牢骚满腹,看了这部“骂”官僚的喜剧,说不定哈哈一笑就把怨气给消解了呢!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皇权专制下动辄大兴文字狱相比,尼古拉一世也好,他手下的大臣包括书报检察官在内的官员也好,在西欧自由主义的滋润和贵族精神的熏陶下,大多还是对文化心存着一些敬畏。俄罗斯文学之所以赢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和尊崇,与这种对文化的尊重对创作的宽容不无关系。否则,等待这些作家和艺术家的,恐怕只有封杀、驱逐出境或流放古拉格群岛了。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是离不开文学和艺术的,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作家艺术家的才能才可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对于任何社会文学的批判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针砭时弊匡扶正义,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纠错机制。连俄国沙皇面对辛辣的讽刺都不怕“挨骂”,我们一些人又何必那么过敏呢?一花独放百花杀,那个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