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也说“制度善意”

时间:2015-12-12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高自发  阅读:

  明人谢肇淛所撰《五杂俎》记载:宋子京留守西都,有同年为河南令,好述利便,以农家艺麦费耕耨(觉得农民播种麦子耕耘费力),改用长锥刺地下种,自旦至暮,不能一亩;又值蝗灾,科民畜鸡,云:“不惟去蝗之害,兼得畜鸡之利。”克期令民,悉呈所畜。群鸡既集,纷然格斗,势不能止,逐之飞走,尘埃障天。百姓喧阗不已,相传为笑。

  按照河南令的意愿,长锥刺地播种,便利是便利了,只是一日不能播种一亩,效率太低了。鸡吃蝗虫,畜鸡不但灭蝗灾,还可以顺便带动发展养鸡产业,可谓一举两得。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鸡不遂人愿,不老老实实地吃蝗虫,竟“纷然格斗”,互相斗上了。结果“畜鸡治蝗”成了笑谈。

  河南令下达地方政策不可谓不严肃,最后却以闹剧收场,原因不言而喻:唯长官意志是论,不调查研究,不体察民意,一拍脑门儿,就定政策。“长锥刺地”和“畜鸡治蝗”的初衷不可谓不好,甚至从体恤百姓的角度来看,充满了制度善意,但是,善意归善意,因为不了解民情,没做调查研究,最终劳民伤财。如此看来,善意结了恶果。

  类似的善意明人冯梦龙撰《古今笑》也曾有过记载:德清有马主簿,本富家子,愚不谙事。忽一晚三更时,扣大令门甚急。令以为非火即盗,惊惶而出。簿云:“我思四月间田蚕两值,百姓甚忙,何不出示,使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何如?”令曰:“十月间安得有叶?”簿无以对。

  德清主簿不可谓不勤政为民,连在家休息时都念着民生:百姓四月种田养蚕,两条战线劳作太辛苦。富家子出身的主簿脑洞大开,以为把种田养蚕的时间错开,便可解了百姓的忧愁,以致激动得睡不着觉,半夜三更去敲大令的门,献上自己的“锦囊妙计”,结果被大令一盆冷水浇醒。——得亏大令不糊涂,否则,百姓等着遭殃吧!

  •   充满制度善意的政策规定,却引发老百姓的质疑和不满,导致很多政策法规无疾而终,甚至成为笑谈的例子,不只封建王朝独有,如今的官场也不鲜见。

      2014年麦收季节,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召开了一次“三夏”暨秸秆禁烧工作会议,会议发出明文规定,为了杜绝农民焚烧秸秆,所有小麦收割后的麦茬高度,要严格控制在10公分以下。当地的一些农民反映,这会增加收割成本,不少农机手拒绝为村里收割小麦。收割机跑了,麦收时间又紧迫,让农民十分着急。(2014年6月2日中国之声)

      “麦茬限高令”的初衷是善意的,目的在于通过量化管理,防止农民焚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然而“麦茬限高令”颁布前既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又没有听取农民的意见,结果决策脱离现实,农民不愿承担额外开销,农机手又不敢收割(10公分以下,如此精确的高度谁能保证?),结果导致农民麦收陷入困境。充满制度善意的决策,却因决策者的想当然,盲目地规定硬性而不合情理的指标,变成了一纸空文。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一个荒唐的故事。晋惠帝当政时期,有一年闹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导致许多人活活饿死。消息传到皇宫,“善良”的晋惠帝很是同情百姓,也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经过一番苦想冥思,高居龙椅之上的晋惠帝终于悟出了一个好方法:“何不食肉糜?”(语出《晋书·惠帝纪》)

      衣食无忧、高高在上的皇帝佬儿,从不深入民间,不察民情,不知百姓疾苦,所以才想出这样的“好点子”。“何不食肉糜?”其实一语道出了类似制度善意的真相:高高在上的当政者,脱离劳苦大众久矣!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