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田园里有美丽的蝴蝶在飞――大沙窝采访散记

时间:2014-01-03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方方先生  阅读:

  三天前,还有两天就是端午节了,我给家里打个电话。每家端午的时候,家乡的麦收和种秋的任务正重。年近七十的养父和年已六十的养母还要在蝴蝶飞舞的田园里劳作。电话是养母接的,她说今年的阳光好,麦收工作来的早,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了。刚下了大雨,种秋工作也接近了尾声。养母说大爷身体还好,家里的农活不用我操心,叮嘱我要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情他们共同来做。老人还特别问到孩子和媳妇好,希望我们在外都好。一霎时我的眼泪快下来了,仿佛看到了家乡金黄的麦田,一对老人在田园里劳作,身边有美丽的蝴蝶在飞。

  我刚给家打完电话,驻地晚报社的姜编辑和我电话联系。说方方,上一次咱部队让我们报社给大沙窝做的宣传报道有效益了。我问为何?姜说:这一次是中央级的一家媒体向大沙窝要稿子,他们见了我们对大沙窝的宣传报道后,对大沙窝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改造五千亩乱石滩为良田的事情很感兴趣。人家的杂志社在北京,离咱这儿远,天热下来人不方便。委托驻本地的人民画报摄影记者刘建友,也是上一次在大沙窝搞摄影活动成员之一。想再给沙窝重拍一组他们杂志要的环保方面的照片。方方,你是大沙窝的名誉公民,再做一次贡献,星期天开你的专车,陪着人家中央级的记者跑一趟稿子吧。

  我没有专车,但一听是宣传大沙窝的稿子,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不就是希望我们部队出一辆采访车嘛,我向首长报告了情况,派遣了车辆。

  星期天陪同姜刘等媒体朋友欣然前往。

  时下部队正在搞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先进性教育本身就要求为党员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更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者。我觉得这个星期天虽然不能回到远在千里的家乡麦收,到大沙窝采访本身也是一次先进性学习。

  •   在全球耕地面积都在日益见少的今天,大沙窝人踏踏实实干事业,四年造出了5000亩农耕良田,种树几十万棵。为这样的村子做宣传,本身就是做好事,办实事。我们部队在大沙窝组训六年,我和大沙窝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名誉公民问题,部队和沙窝人民已经有了血肉情感。

      4月17日,我在大沙窝外训的最后几天,把本市的新闻媒体,摄影爱好者引向大沙窝。姜编辑当时是媒体联络人,也是被大沙窝事迹感动过的媒体编辑之一,姜编辑从去年开始,曾跟随我们部队四次到大沙窝采访报道。他说,相信大沙窝的艰苦创业精神也能感动中央级的记者,他们艰苦创业的事迹只要感动媒体,就能感动中国。

      大沙窝位于中原北部的一个行政村,东距辉县市区10公里,北离太行山系10公里。全村共有380户,1560口人,总面积9平方公里。五年前,可耕面积2300亩,人均耕地1.5亩,其余的都是沙滩和荒石滩。每造一亩田,国家扶持700元,但是每造一亩地,实际费用不下1600元,除国家扶持外,每亩还差900元的缺口,改造5000亩地就得450万元以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大沙窝人创造的财富不在金钱上,这几年国家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他们村里靠卖沙挣了不少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拿着钱去享受,去腐败,他们把钱用到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和土地改良建设上,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的创业精神一直是我们部队学习的榜样。

      大沙窝。顾名思义,是沙滩和荒石滩堆积如山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是石门河系和黄水河系两河系交叉口,同时又是太行山系余脉至平原地带交界的风道口。几千来,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沙窝水灾和风沙像魔鬼一样不断折磨村民的生活。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大沙窝人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大沙窝人就是靠着战天斗地的精神,在书记刘永禄,村长李明旺,副村长宋建军,治安主任刘永兴等新一代党支部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利用沙资源挣钱,然后为大沙窝架电线,装电话,建新村,硬是在大沙窝建设了一个漂亮小康村,九十年代初,时为河南省长的中央常委李长春到大沙窝视察,为大沙窝写下了文明小康村的题词。沙资源开发以后,他们把目光放在卖沙后的荒石滩上,推平沙石,堆石不坝,拉土开荒,改造出了5000亩良田,种各种树木数十万棵,降住了洪水和风沙两个恶魔。昔日风沙漫天的故河道乱石滩,如今风景如画,道路交通便利。大沙窝生活富裕民风纯朴,部队连续多年选在大沙窝地域组织野外科目训练,目睹了大沙窝人民艰苦创业的奋斗过程,我深深地为大沙窝人民朴实的创业精神所感动。

      在车上,我对刘记者及他的搭档朱同志介绍情况。这几年来,我每年春天都要带兵到大沙窝进行训练,作为一名基层军官,军民共建的桥梁和纽带,自认为我是半个文人,在大沙窝训练期间,一直和当地人民保持着良好的军民共建友谊。我们训练部队没有水吃,大沙窝人用拖拉机拉水给我们送;我们部队没有电用,大沙窝人用自己的发电机给我们发电。我们部队住的是他们的大队部,学校和民房,只不过力所能及地给当地人民做了点打扫卫生相敬如宾的小事,大沙窝人把我封为荣誉公民,有个别老乡有好酒要等去了再喝,让我非常感动,大沙窝人的事就是我的事。说这话的时候,我想到了家乡收麦子的老人,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说到底,和大沙窝人的关系好,是因为我把他乡当故乡了。

      大沙窝地处河南辉县西洪洲城南侧,平原游击队里抗日英雄出没的生活原形地之一,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史上的拥军模范。据当地老人讲,别看大沙窝这个地方穷,处在平原和山区的接口处,是用兵和练兵的好地方,当年姜子牙在这里宿过营,在苏门山下的百泉湖边打过仗。杨家将里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走马又捎带了洪洲城,就是在沙窝以西的乱石滩大破过辽军天门阵。前几年,村民挖沙卖沙的时候,挖到过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战士盔甲上的持护心铜镜,铁箭头,月牙尖刀等军事用品。我们部队训练看重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河流乱石滩等地形的变化,部队训练看重的就是这里的艰苦和荒凉,这几年,河滩、乱石滩和荒凉快让勤劳的人民给治理完了,大沙窝是豫北人民愚公移山战天斗地改造环境的杰出代表。采访大沙窝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就等于采访现代中国愚公移山的精神。

      路上,我给刘记者灌输自己对大沙窝人的印象,让刘记者等人对大沙窝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路欢笑,我们的军车进了大沙窝村。

      刘记者是位摄影记者,工作是拍照片为主,到了大沙窝村就开始工作,价值昂贵的现代数码照相机像机枪一样见人照人,见景拍景。

      这天是星期天,没有提前和村里领导联系,村长和书记都在地里劳动,我们一路追踪,一路拍摄采访,一张张照片进入了刘记者们的镜头里。到底哪一张照片要上媒体杂志?我估计他们自己也不一定知道。和记者出来采访才知道,新闻采访工作其实就是素材采集工作,到底素材怎么用,那是回家以后的事。

      刘记者告诉我们,现在正是五黄六月的炎热天气,由于全球变暧,目前气温在37度左右,做媒体的人都知道,进入夏季,媒体采访稿件正是稿荒时间。大记者下不来,小记者没经验,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镜头就要少多了。刘记者说,我也是在干帮人做嫁衣的事,第一次向这家媒体投稿,不知道他们到底要什么样风格的照片,还是多照几张照片为好。于是,大沙窝人的新房旧房子,晒麦子场,花生地,果树林,绿化带,在农田里劳作的老人、孩子、妇女,改造农田拉土奔跑的汽车,走村串巷交易农产品的货郎,都收录在了他的镜头里去了。

      昨天刚刚过完端午节,中原天气正是升温的季节,室外温度估计不止三十七度以上,我们军车空调吹出来的空气和车外的气温形成了强烈反差。

      刘记者不再坐车,一路拍来,一身是汗。到了大沙窝的良田改造现场,还没有找到和农民一起劳动的村长书记,刘记者在一片绿色的花生地里发现了他需要的好镜头。让我们把车停在旁边,只身下田镜头对准一个满头银发在地里干活的老汉,镜头像机枪一样的扫描着和老人说话。

      老人家,今年多大年纪了?

    haiyawenxue

      问我?嘿嘿,拍照片啊。我六十九了,不用给我拍片了,给我们书记拍拍吧,我们书记在那边干活。

      老人只穿了裤子,上衣放在远处的铁锄把上,黑黝黝的脊背在太阳下渗出汗珠,晶亮晶亮的。脸色是健康的黑红色,他的年纪和长像有点像家乡的养父。脚下的土地刚刚浇灌过水,地面湿渌渌的,小草和花生苗一样鲜艳可爱,老人抬了抬头,一只手指认书记所在地,一只手一直忙活着,不停地拔出来的是地上丰茂鲜活而可爱的小草。

      为什么要给你们书记拍呀?老人家这么大的年纪还在干活,这是你们村新造的良田吗?

      是啊,是啊,书记给我们的孩子们造了这么多好田,让我们种,一亩地才交公家一百块钱。公德千秋的大事呀,给他拍照宣传宣传他。他干事,我们老百姓服气。

      你是说,这地是你们刚改造的,我看不出来原来啥样呀。刘记者和老人的聊天是为了拍摄。他的问话有时候是明知故问。

      老人并不理睬记者的镜头,边干活边说话。你是记者吧,最近部队的人总是来这里领记者,嘿嘿,我说呢,我们的名誉公民也来了。老人向我挥挥手,我向老人挥挥手算是见面礼。老人站起来给刘记者介绍说:他们部队的同志都知道,这里原来是大沙石滩,部队在这里搞过训练,这下边是乱石让机器推平了,上边是拉来的新土,有半米多厚。老人挥手指指周围说,你看看,我们的土地改造多好,中间修的有水渠,两边有防风沙的坝,坝上种的有树,这是今年刚造好的地,第二期工程,2700亩。第一期是2300亩,在那边,麦子刚收完,收益不错。哈哈,我们书记说第三期工程准备再开荒三千亩。老人说完继续蹲着拔草。新地第一年种花生,杂草多,我帮着孩子拔拔草。

      这是花生地吧?野草这么多,会收花生吗?

      刘记者,对老人的镜头表现非常满意,努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不懂农事的城市孩子,他的问题我听着都觉得好笑。说话间,记者把镜头推近到老人脊背,对准上边渗出的汗珠开始拍摄。老人并不在意他的话是不是弱智。回答说,我年纪是大了,身体还好,干点活给子孙们打基础呗,草多了拔拔就少了,老百姓不就是伺候土地的主人么,不收花生我们种地干什么?

      远处书记村长已经发现我们,开始向我们招手和微笑。眼前的花生地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飞。我突然想起童年家乡麦田里的蝴蝶,这里的蝴蝶和我家乡的蝴蝶一档美丽。

      五月的田园是收获也是播种的季节,刘记者用镜头收获他的稿件,我则用眼睛收获了一组沙窝人播种幸福的美好回忆。

      大沙窝人的创业精神,不只是表现在带头人村长书记身上。随便一个普通村民都能体现出大沙窝人的艰苦创业奋斗的精神。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在城市早就成了退休干部或者工人,在这炎炎烈日下,正是城市老人在俱乐部的空调房间里打牌娱乐的时候,大沙窝的创业老人蹲在充满诗意的农田里拔草,他们在为子孙的基业打基础,美丽的阳光给了他健康的肌肤。田园里有美丽的蝴蝶在快乐飞舞。

      这天,我带着记者到大沙窝采访,虽然没有相机,我用自己的眼睛做镜头,用大脑做内存,拍下了一组照相机拍不出来的镜头,存贮在我永远的乡思文档里了。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