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大禹三涂治水、娶妻、会诸侯

时间:2017-07-22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周明海  阅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年过三十,方娶涂山氏女为妻,又曾为治水而会诸侯于涂山。为治水,大禹远离家乡,与新婚妻子两情相隔,涂山氏女因怀念丈夫,在涂山之阳唱出了我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兮猗》。涂山既三涂山,位于嵩县县城西南伊河北岸、崖口以西今何村乡窑北坡社区境内,属熊耳山系。崖口,又名水门,与龙门、陆浑合称伊河三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伊水》有(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记载。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指出:“三涂即涂山本地,在今河南嵩县”。三涂山滨临伊河,伊水出崖口进入县城小盆地。

三涂山周围自然环境优越,温度和湿度适中,土肥水美,物产丰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川流之水予以灌溉;涝则山岗丘峦可以避洪,不致形成沼泽;适宜人类居住、生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在三涂山周围,先民们在这里日晒雨淋,茹毛饮血,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斗争。有夏氏部落是黄帝族的后裔,兴起于龙山文化时期,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伊洛河中上游及嵩岳一带。禹父鲧到封地后,就在伊河流域治水、筑城,到大禹时,先民们已住上房屋,吃上熟食,最先脱离野蛮和愚昧,开始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为表彰他的功绩,赐其姓为“姒”,赐其氏族为“有夏”,有夏族在大禹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涂山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是伊河川地通向南部伏牛山腹地的天然屏障,是伊河上、中游分界点。上古时期,有许多重大事件在三涂山周围发生,《左传》《史记》《水经注》等中国古代文献对三涂山多有记载。“‘三涂’:古山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皆指此”(《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营建洛邑时,武王谓周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岳。”《左氏春秋传》:“晋伐陆浑,请事于三涂。”杜预注曰:“三涂在陆浑。”有众多史料证实,以上事件均发生于嵩县三涂山。

《尚书益稷》记载禹的话:“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云:“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水经注伊水篇》曰:“伊水又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钱穆《周初地理考》:“后世言地理者,皆谓涂山在今安徽寿春,今以会稽之例推之,江淮非禹迹所到,寿春之说疑不然也。……三涂山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十里……以二南之地望推之,则涂山之近伊嵩(嵩县)可知也。”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所著《先秦史》、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诸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马世之先生在《史学月刊》1986第3期撰文《涂山地望考辩》,均以为此“三涂山”即古“涂山会娶”之处。以上可见涂山在嵩县,不但见诸古代权威地理著作,又经多位近代重量级权威历史专家论证,加上嵩县又处在伊洛河流域这个夏族活动核心区,其位置是勿庸置疑的。?

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夏王朝的开拓者,又称夏禹,其父崇伯鲧,是雄据黄河南岸崇高山(今外方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黄河北岸太行山麓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尧在位时,崇伯鲧奉命治理水患,九年治水无功而被杀。大禹接其父位继续治水,吸取以往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其父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国语周语下》载:“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就是根据地势,采取以疏导为主的方法治水,取得了良好效果。治水的主要地点就在今天的伊(河)洛(河)河(黄河)济(济水),他疏导洪水入江海,消除了各地水患,整理出九州之地以供农耕,为人民立下了大功,受到尊敬和爱戴,后被推举为夏部落首领,曾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后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名字控

大禹治水期间曾先后疏通了九条大河的河道,伊河便是其中之一。在远古时期,现在的龙门以内为一大湖泊,名曰五洋江,大禹率众首先凿开龙门,使这里的汪洋东流入海,显露出山川地貌,接着又在伊河的上游凿开了崖口,疏通了整个伊河河道。在开凿崖口工程期间,其人马就驻扎在三涂山。大禹的治水精神感动了附近的山民,山民争相为其送水、送饭,其中三涂山附近的称涂山氏女更是被大禹精神所感动,在送水、送饭、送衣过程中,他们逐步产生了爱情,年已三十岁的大禹遂在三涂山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对所娶妻子非常满意,称为女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伊河河水疏通后,为了展示其功绩,遂决定在三涂山召开治水现场大会,通知各地部落首领务必到会,这些众多部落首领,此时已成为各个邦国的酋长。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明参加这次大会的人数及盛况。在这次大会上,防风氏首领因会议迟到当场被杀,禹借此震慑各邦国,建立自己的权威。这些前来参加大会的邦国君长,对大禹朝贡,行君臣之礼,成为夏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史称“涂山之会”。

数千年来,由于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先秦文物留存的极少。嵩县地处伏牛山腹地,除目前发现的40余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外,在深山老林、人烟罕迹之地,还幸存有部分夏文化遗存及后人纪念大禹、夏启、涂山氏女之建筑、传说等,主要有:

1、三涂山古庙

三凃山古庙,始建年代无考,曾名李密庙、义应侯庙、无门庙等,1947年被毁,在遗址处留存有宋代“敕”字残碑,地面裸露有唐代手形砖、宋代陶瓷片等。

2、涂姑庙

涂姑庙在城关镇王庄村,后人为纪念大禹之妻、夏启之母涂山氏女涂姑而建,由民间数千年传承而来。

3、神马石

神马石位于德亭镇石马岭,横卧于山腰石壁上,身长6.6米,高2.12米,宽3.4米,背部刻有“周平宇一千交”8个大字,石马身后有三皇庙,两者之间有人工开凿的马蹄窝印5个。神马石文物被国家文物局编著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收录。

4、梁王顶石殿群

梁王顶又名莲花顶,位于嵩县德亭镇与洛宁县涧口乡、宜阳县木册关乡交界处,为熊耳山主峰之一,海拔1645米。梁王顶地势平坦,位于嵩县一侧建有前石殿和后石殿,前石殿占地约2亩,古建筑已坍塌,现有明代重建的莲花宫、莲花殿各3间,现存石碑五通,除明万历十六年(1588)修路功德碑外,其余碑刻字迹模糊难辨。

自前石殿沿界岭西北约2公里处为后石殿,有5个独立无樑架石屋组成,相距20米左右,其中3个已完全倒塌,花岗岩凿制的石柱、石檩、石板等构件淹没在树林之中。居中保存有完整石殿1座,该石殿为悬山顶式建筑,前墙长2.9米,墙体及房顶全部用石板、石柱、石檩拼成,做工十分精致,门两旁石板墙体上半部雕凿的是方格窗户形状,下半部浮雕是蜜蜂图案。蜜蜂造型栩栩如生,头顶祥云,身浮花瓣,翅翼伸展,腹须灵动。石室柱子上有文字痕迹,不能辨认,室内有石人座像4个,较大者头戴一前方后圆的平顶冠子,两旁一个头生两角,一个挽一朝天髻,另一个较小的像为官员模样。四人皆宽袍广袖,惜脖颈、面目及头饰均被近人彩绘、水泥加固,难以判定年代。就石人粗糙的做工来说,不似和石室同时做出的,应为后人附雕之作,当地人称主石像为玉皇大帝,房前竖立的两块石板为现代人而立。整个石殿结构合理,布局有序,严丝合缝,从里面往外看,没有一丝透光的缝隙。1986年,嵩县人民政府将梁王顶石殿群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梁王顶石殿群造型、建筑材料独特,尤其石雕蜜蜂图案,蜜蜂造型栩栩如生,头顶祥云,身浮花瓣,翅翼伸展,腹须灵动,实为罕见,据初步考证,应为炎黄二帝先祖有蟜氏崇拜的图腾。大禹在三涂山治水期间,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子夏启,夏启为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第一个国王。后人为纪念夏启建立夏王朝,开创了中国文明社会,在大禹、夏启、涂山氏活动的重点区域—三涂山附近,建立夏启之母---涂山氏女祠堂,并刻上了先祖蜜蜂图腾。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伊水》中的滽滽之水即今天嵩县德亭河,厘山应为宜阳县花果山,花果山东侧就是天池山、梁王顶,南面是洛宁县神灵寨,王母涧即发源于今天德亭镇左峪川的鹿猪沟,王母祠当为夏启之母涂山氏女祠庙。根据《水经注》记载,此庙群在北魏时期郦道元考察伊水时已经建立,至今1500年矣,只是建在深山老林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由此而幸存下来。

2016年9月22~24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嵩县县委宣传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嵩县三涂山与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嵩县胜利召开。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发来贺电,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华书局、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著名学者,以三涂山地望为切口,以夏文化研究为重点,围绕“三涂山与夏文化”的重大课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会学者经过热烈讨论和实地考察,形成了以下重要共识:

一、三涂山(即涂山)是华夏历史名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于涂山氏”和“禹会诸侯于涂山”等著名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大禹是治理洪水的英雄人物,以大禹治水和夏代建立为核心的三涂山文化,是华夏文明形成的关键节点,三涂山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华上古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名字控

二、女几山是三涂山的主峰,因禹妻“女娇”居住在这里而得名。禹“娶涂山,谓之女娇。”因“涂山氏”本是“女娲”“有蟜(娇)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涂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则为“有蟜氏”。

三、嵩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三涂山地区的王母祠(涂姑庙)、神马石、三皇庙、义应候庙和梁王顶石室等文物遗存,以及大量讴歌女几山的诗画名篇,都是研究三涂山文化的珍贵资料。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