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走进大伾山

时间:2016-09-2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青青湖边草  阅读:

  适逢去鹤壁办事,顺便去了大伾山。

  站在山脚下举目望去,山体裹着绿装,孤峰凌云,气象峥嵘。巍峨的山门上镌刻着“邳山仙境”四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气势恢宏。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走进大邳山,她如一部多彩的画卷徐徐打开。我们开始品味大邳山独特历史和优美的风景。穿越山门,眼前矗立一座高大的“承恩牌坊”,墙体支离斑驳,就像一位暮年的老人。“承恩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沉淀着一千年前宋代的历史文化。

  沿着“猴梯”石阶,缓步而上,两侧众多形态各异的石猴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模样。心中在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不禁感叹猴子的数量之多,都说芦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其实,大邳山的猴子也一时半会数不胜数。

  “摸摸猴子头,一生不用愁”。导游小姐一边走,一边用她甜美的嗓音导说。众游客为了讨个好口彩,争着去两边抚摸猴子的头部,沾沾猴子的福气,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石梯曲折婉转间,已来到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峭壁上镌刻着“大邳山”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

名字控

  拾级而上,转过半山腰就到了“天齐庙”。导游在两根盘龙大石柱前停下,让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上边的盘龙与别处景区的有啥区别。大家走近认真察看,七嘴八舌,指出一些不同之处。导游抿嘴一笑:“天齐庙建于宋代,后来毁于文革,现在的天齐庙是重建的,只有这两个盘龙石柱有幸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至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龙爪,这儿的都是四个。‘唐三宋四明清五’,只要您记住了这些特点,走到哪儿都可以鉴别龙的朝代了。”

  想来,在饱览风景的同时,那些近乎风干的历史文化,不也是应该好好学习和传承的吗?

  导游又把大家带到著名的景点——“天宁寺”。北魏时期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位于大邳山东麓大佛楼内,依山崖凿就,身高22.29米,是一躯善跏跌座式大弥勒佛像。石佛头顶作螺髻,面相丰满,双目细长,眉骨突起。大佛左手扶膝,右手肘前伸,五指并扰,掌心向外,示无畏印,旨在推倒“黄灾”,佑护一方百姓。历史上黄河流经大邳山东侧,经常泛滥成灾,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害河”。因此,邳山周围的几个县市的名称都有明显的历史特征,如淇县、滑县、浚县、濮阳,偏旁都带“水”。当地老百姓称大石佛为“镇河将军”,显然是为镇压水患所造,为民禳灾祈福。浚县大石佛被专家誉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大石佛为游人必观景点,有谣曰:“游人不看佛,不晕也糊涂。”

  山上,佛、道、儒三家共存共荣,不分畦町。道教于明代进入邳山,清代昌盛,道院有碧霞宫、吕祖祠等。儒教则以明代大学者王阳明为代表,在山上开办阳明书院,教授弟子。佛钟上刻有八卦,道家也在佛寺设坛作法。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和默契,展示了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生命画面。

  千年文脉,逡巡于斯,伾山丹青,诗意徜徉。移步换景,文人雅士在山上怀古思远,摩崖题诗,碑碣遗墨,荟萃几多风雅,至今一些珍品依然辉映崖壁。有唐代的《大伾山铭》和后周的《准敕不停废记》。还有王阳明、王铎、刘桢、王维、范成大等二十多位诗人留下的诗篇和书法作品,像《大邳山诗》、《大邳山赋》、“鹭涛虎岫”、“仙崿”、“云林书法”、“禹贡名山”、“千仞岗”、“直上青云”等摩崖石贴,遒劲力道,功夫深厚。另外,被称为“民族文字化石”的梵文、巴思巴文六字真经,也星散山间,让后人感触了大邳山的灵气以及和谐的文化接力。文以人传,地以人盛。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如一张张名片,增加了大邳山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影响力。这就是永不褪色的中国文化!

  登临山顶极目眺望,白云下阡陌纵横,高楼林立。山坡上树木叠翠,鸟声悦耳。秀美的山顶风光让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

  历史上曾有刘秀、李世民等十几位帝王将相登临大伾山。所以,我们一踏入山门,便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草丛石径之中,说不定一不留神,我们就会踩上某一位皇帝当年留下的足迹呢!

  大邳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一座文化高峰。它犹如一部厚重历史书卷,回味无穷。也似一部蕴含合谐文化的乐章,百听不厌。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