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那是一段记忆

时间:2015-09-01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沈栖  阅读:

  初旅徐州,友人推介去距徐州100公里外的新沂,说那里有“一山(马陵山)一湖(骆马湖)一镇(窑湾)”。遂一游。“一山一湖”,已作浮光掠影,“一镇”却至今“于我心有戚戚焉”。

  坐落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始建于唐朝初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随着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盛,它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中心。现如今,大体按历史原貌修复,对外开放,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大清邮局、江西会馆、天主教堂等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给我惊诧的是,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竟有一个“文革”记忆馆。

  这是一个典型的苏北宅院,前有客厅,中间是天井,天井两旁有厢房,后是两层楼房。厢房分别“回放”当年当地的历史情形:一是以泥塑人物勾勒一个平民家庭的生活,一是展示了包括窑湾在内的新沂地区大量“文革”时期的文物资料。天井一隅是泥塑人物的“批斗会”,造反派、地主形象栩栩如生,再现当年的“革命”声势。重点是两层楼房内的“文革”大事记馆区,它采用实物(如《红卫兵报》、袖章、像章、图书等)、图片(如扫“四旧”、批斗走资派、大串联、武斗等)、影像(如首都八次接见红卫兵),将那场十年浩劫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堪称“文革”的缩写本。据管理人员说,“文革”记忆馆门票10元,但光顾者甚夥,平日约有百人,双休日上千人,多为“50后”“60后”。年轻人较少。

  我几乎走遍江南的所有古镇,像苏北古镇窑湾那样在旅游景区内专辟一个“文革”记忆馆的,似无。以一个镇的力量策划、蒐集如此多的“文革”实物,实属不易,足见窑湾镇政府的胆识、远见和睿智。

  我党在总结建国历史时,称“文革”为一场“灾难”。近半个世纪来,老人风烛残年,不堪回首;中年人忙忙碌碌,无暇回顾;年轻人呢,狂迷“四大天王”却不知“四人帮”,他们感觉“文革”恍如隔世。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文革”在中国人的“记忆版图”上日趋淡化。“文革”发生在中国,“文革学”却盛行于国外。相对海外不少机构对“文革”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我们的“文革”记忆落差类乎云泥。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一股美化“文革”的潜流却在蔓延,或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民主”,或誉“文革”前后的干部“清廉”,或称“文革”前后没有贫富悬殊,或哀“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之类的理论“弦断,知音稀”,甚至有人提倡用“文革”方式来反腐败。如此的“今不如昔”,令人惊悚,更令人深思!

  •   像窑湾那样尽多保存、展示“文革”遗物,是对遗忘“文革”、美化“文革”的挑战和回击。这些历史文物的存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当年亿万人众是如何疯狂“革命”,残酷“斗争”,无情“专政”的,是如何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民主”外衣下扼制自由、泯灭人性、戕害生命的。倘若罔顾这些“文革”遗迹,使记忆“文革”失去实物的依托,一旦亲历者全然退出人生舞台,谁来“忆往昔”?河南一份《大学生》刊物曾以“文革”为题对当地大学生问卷调查,80%的人不知“文革”为何物,甚至有人希望再来一次看看“闹猛”。“90后”的大学生尚且如此,遑论他们的子女以及他们子女的子女!

      2008年4月10日,国家文物局曾在无锡召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应对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时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合理保护。”窑湾古镇的“文革”记忆馆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推广的范典。

      谨此援引窑湾“文革”记忆馆“前言”中的一句话,以作本文的“点睛”之笔——

      “那是一段历史,一段不能忘却的岁月;那是一段记忆,一段难以磨灭的往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