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子非吾友也”——他们为什么不留有余地

时间:2013-06-2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坏菜  阅读: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记载了一个后来人所共知的故事
  管宁与华歆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视而不见,把他看成与瓦石无别,继续锄地;华歆却面露喜色捡起金子细看,接着看了看管宁的脸色后,才扔掉那块金子。后来,两人在一张书桌上读书,有华冠锦车从门口路过,管宁神色依旧的在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把两个人一起坐的席子从中割开,说道,你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
  之后,管宁成为一代名士,华歆做了司徒、被封侯,做了很大的官。
  那么,管宁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留有余地?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如冰炭之隔、琴瑟难同调,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其对待人事的价值观也不同。对管宁来说,你捡金子观看、出去看热闹妨碍我认真锄地、读书了,我们不是一路人,所以还是早分开为好,一派名士做派;而对于华歆来说,却表达了他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望,揭示了一种普通人的本性,你也不能说他有错。由于认识与价值观的的不同,孰对孰错,很难判定,一任诸公见仁见智、各说各理了。
  陈寅恪一代大儒,但他却拒绝当时共产党炙手可热的人物康生的登门求见,直接导致自己的呕心之作“盖棺有期,出版无日”,他为什么也不留有余地?难道他不知道依附权力所带来的好处吗?1953年,中央成立历史研究会设立历史研究所,陈寅恪成被新政府认为是这个首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不二人选,但他以“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拒绝了。他为什么不给新政府面子、为什么不留有余地?这让新政府很难堪,便又派他的三大弟子之一汪篯专程去广东聘请,此时的汪篯已是一个忠诚的马列信徒,在与陈寅恪的谈话中不自觉地就使用了说教式的语气,这让陈勃然大怒,大加训斥之余,竟然说出“你不是我的学生”的断交之语,从此二人在也没见过面。他面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为什么也不留有余地?
  最后他开出了让新政府无法接受的条件:“我绝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因此“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是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汪篯的思想被马列了,陈寅恪说到做到,再也不认这个学生了。他为什么如此的绝情、不留余地呢?
  曾被吹捧为“文化大虾”的易中天,在其皇皇大论《劝君免谈陈寅恪》的最后有一段高论:
  “要想无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号,就得坚持独立立场;要想坚持独立立场,就不能附在某张‘皮’上;要想不附在某张‘皮’上,就不能太在乎意义能不能实现。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因此,当我们决定选择和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时,就得先问自己一句:你能不能豁出去连‘意义’都不要?”
  这里的重点是“但意义如果不能实现,即等于没有意义。”果真是这样吗?郭沫若倒是紧跟着“皮”走了,现在看来,他有意义吗?当时有意义的,时过境迁,可能就毫无意义。易中天归根结底并没有回答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怎样做才能具有普适的终极意义,按照他说的这个做法做下去,知识分子都变成了犬儒、权力的奴仆,这正是当今中国的写照,也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十几亿人却很难出鲁迅那样的思想家的原因。
  管宁、陈寅恪们孤独的背影已经远逝了,几成绝唱;但是他们的那份坚持、那种在原则问题上不留余地的决绝,才真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才真正是应该被后人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
  事实证明,在某些问题上是绝不能留有余地的,恶竹须应斩万竿,尽管纳粹也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德国现在的公路系统仍然是纳粹时代的底子,但德国没有给纳粹的再次泛滥留有任何与地,所以其国力上升,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这个民族越来越有希望;反观日本,战败后没有好好的清算军国主义的思想,给其留下了泛滥的余地,已经在逐渐成为亚洲的麻烦,其民族危机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人总是用商人的思考去圆滑某些事,甚至在原则问题上也要相互遮掩、留有余地,在一潭污水中相互粉饰,自然不懂管宁、陈寅恪们的浩然情怀了,这其实也是霄壤之别、冰炭分明、琴瑟异调。有些人是注定成为不了朋友的,只能在世俗的尘埃里渐行渐远、永不相见。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