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杨绛先生逝世2周年丨她像一株青莲,与世无争 芳香四溢

时间:2018-06-23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清纯芳心  阅读:

2016年5月25日凌晨,被国人称为先生的百岁老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这位民国才女,用平静的高贵姿态,熄灭了属于她的生命之灯,将5月25这个平凡的日子,变成了悲痛的日子。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才华横溢的一生,也是淡雅低调的一生,更是隐藏的一生,说是隐藏,更确切的说法,是默默奉献的一生。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是杨绛先生的贤妻良母,成就了钱钟书老师。

当然了,钱钟书老师也才华横溢的,可是,在烟火味浓郁的人世间,任何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每一餐都要把油盐米面从生的煮成熟的,这是一个需要人去做的过程。

  • 杨绛先生为了成就钱钟书老师,杨绛先生主动用女性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他们婚姻家庭中的一切,让钱钟书老师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写书,心甘情愿为他做“仆人”——杨绛先生在《如何才是好的婚姻》中说:“我成名比钱钟书早,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被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我很自豪。”

    从这段话中就能看出,杨绛先生对钱钟书老师的爱!这爱是伟大的,她知道一个男人是不能没有事业的,她的默默奉献和全力支持,赢得了丈夫钱钟书的尊重和爱戴,钱钟书老师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就不是钱钟书老师在夸耀自己的妻子,而是他出自对妻子的尊重。

    《围城》让钱钟书老师名扬天下,尤其《围城》被改成电视剧之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虽然看电视剧《围城》的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因为不谙世事,对这个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忘记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看完,但这部电视剧,让我知道了帅气的陈道明,并记住了《围城》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当时,并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杨绛先生之口,但这句很有哲理的话,深深地刻在心里。

    杨绛的伟大,不仅成全了钱钟书老师,而她的伟大,是来自她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智慧而温厚,她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

    与世无争的她能做到:“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淡泊名利,用文学的信仰,在喧嚣的世俗中,像一株青莲,芳香四溢,温润如玉,为了丈夫的事业,心甘情愿地隐去自己的才华,直到她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两个人都去了,她化悲痛为力量,在生命中最后那些属于自己的日子里,孜孜不倦地奔跑在文学路上,一边整理丈夫的手稿,一边进行自己的创作,才将自己的才华彰显出来。

    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我也是从《我们仨》中,知道并关注杨绛先生的。从网络上知道,钱钟书老师去世后,杨绛先生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在痛失亲人的痛苦中,用严谨的态度,整理丈夫留下的手稿,她深知这些笔记,积聚了钱钟书老师毕生读书所得,虽然在她整理之时,心里很清楚,这些笔记自己的丈夫再也用不上了,但对那些有志读书、研究中外文化的知音者来说,总该是有用的。

    haiyawenxue

    “我私心期盼有生之年还能亲见《外文笔记》出版,不知是否奢望。”从而证明套书在杨绛先生心中的分量。她把晚年最看重的这套书,托付给商务印书馆出版,希望它们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这就是她对丈夫的爱,也是对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仁爱和大公无私。

    杨绛先生蕙质兰心,让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在杨绛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她的博学、睿智、宽容、韧性。

    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绚隆先生十分感慨:“杨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

    杨绛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文笔出众,外语天赋极高,更是知书达理,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的品质,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人品和文品以及先生的风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爱戴。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杨绛先生地描述中,深深地感知到,这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将金钱的诱惑、名利的光环都被摒除在外,过着云淡风轻、身居陋室、吃苦耐劳的日子。

    我们再来看看杨绛先生的生平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就这样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用一百年的生命历程,跨过了两个世纪,经历了兵荒马乱、荒诞年代的苦难,依旧能保持她文人风骨、治学态度与社会担当,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她,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品质,她真心的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她走了,很安静地走了,但是,杨绛先生的品行,像一盏不灭的路灯,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脚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