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在他乡,种故乡

时间:2016-10-28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 宁远  阅读:

  六年前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书的第一页第一句话是:我是个农村孩子,如今生活在城市。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写下太多与故乡和乡村有关的文字,有时候真觉得无可奈何:恐怕一辈子都得和故乡纠缠拉扯下去了。

  可不是么,现在又有了明月村。

  第一次去明月村,站在松林和茶田间,不远处的农房炊烟袅袅,恍惚中嗅到故乡的味道。我也想过有可能从那一时刻延续到现在的味道和激情只是幻觉,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只是做一场和故乡有关的梦,我也不愿意醒来。

  这世界有很多美景,明月村跟那些美景都不一样,身处其中,我们不会时刻感觉到它的美,它只是让我们舒服,它接纳我们,安慰我们。

  在城市里,我经营着一个以服装为主的品牌,名字叫“远远的阳光房”,这个名字其实和“宁远”没多大关系,在最初它只是一个博客名字的时候,我不过是想表达:故乡很远,远得就像阳光。对故乡的记忆永远与阳光有关,正如我在一段文字里记述的:“十多年前,我带着一张被阳光照射风沙侵蚀的脸来到据说是最养皮肤的城市,成都。待上一个月我才明白,所谓养皮肤,就是晒不到太阳。”

  •   我出生在大凉山边陲靠近云南的一座小山村,山村就在大山的半山腰上,每天太阳赤裸着降临大地,我在这里见过全世界最美的朝霞和黄昏。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全部是亲戚,村口、村中以及村末各有一棵大得需要十多人合抱的黄桷树。附近的山野里一年四季会盛开叫不出叫得出名字的野花,夏天的山里有刺的植物上缀满甜蜜的浆果,雨季松林里遍地是各种可以采回家煮了吃的“菌儿”。某些夜晚村子里的年轻人会进山打猎,大半夜的时候敲开我家院门借用我家的厨房,邀请我的父母和他们一起享用美味……听起来是不是像童话?但这一切都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的童年生活里啊。

      我的父母都属于乡村里的“进步青年”。父亲自学识字,会读书看报,会木工,会打铁,会拉小提琴和二胡,若不是爷爷在国民党统治时代做过保甲长,父亲就不会因出身问题当兵以及考学不成了。母亲年轻时生得美,爱干净,大嗓门,性格开朗,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最重要的:他们相亲相爱。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们手拉手走在村里唯一一条公路上的样子。虽然他们常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一点阴影,但这一点点瑕疵和他们的爱以及对我和弟弟的爱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

      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日子肯定不是富有的,但我却时常有“我家好厉害”的感觉,全村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是我家,第一辆摩托车是我爸开进村的,我们家的电冰箱里塞满了村子里其他人家寄存的新鲜猪肉(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电冰箱都是全村唯一的),母亲经营着一间小卖部,生意好的时候院坝里挤满了人,父亲是山村里的致富引路人,给村子修建学校,铺上水泥路,引进好的种植技术……父母的勤劳以及通过勤劳收获的美好生活,还有他们身上天生的乐观和大气都给了我最好的身教。

      八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寄宿读书(父亲认为村子里的小学不足以给我好的教育),“想家”对我来说是个具体而忧伤的词语,也成了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生活里最大的主题。那个时候我从村小转学到乡里的中心校上三年级,整个小学部只有我一个寄宿生,和初中生住在一间巨大的通铺寝室里,半夜老鼠跑来跑去,我睁着眼睛数羊,数到几百只也无法入睡,又太想家了,就这样躲在被窝里悄悄地哭。我至今不敢一个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抬头看天——那也是止不住要流泪的。

      小学五年级之后又从乡里转学到城里,城中学校离家有几十公里,每一个月回一次家,先坐大巴车,再转农用车,再转摩托车,再走路。运气不好的时候,坐完大巴车就赶不到农用车了,只能从坐农用车的地方一直走路走到家(显然摩托车也没了)。回家的路上我踩到过毒蛇,被狗咬过,累得在路边睡着过……周六晚上回到家,住一晚,第二天吃过午饭又得赶回学校了(那时候周末只休息一天),但即使是这样,我也如此强烈地渴望回家。渴望黄昏来临时翻过山头看到村子里暖黄色的灯光,渴望爬上黄桷树站在枝头吹风,渴望母亲给我端出一桌温在锅里早就做好的饭菜,渴望父亲从阁楼上找出一直给我留着的大苹果,渴望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李子树,渴望奶奶粗糙的手在我脸上抚摸……

      可以说,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和故乡有多多少少的连接:写作,做衣服,包括去明月村。就拿我的工作室来讲吧,至少有一半的同事来自老家的山村,我的妹妹,弟弟,表妹,小时候的邻居,表姨……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一起开商店,果然现在就在一起“开商店”。

      那个时候跋山涉水的回家之路就像是我一生的隐喻:我其实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故乡,父亲母亲,家,家族,这些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是人生的底色,生命的来处,是安全感,归属感,爱。每当遇到不顺利,遭遇麻烦,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这样安慰自己:有家可归的人生是圆满的。

      明月村,就是在他乡,种下故乡。

      

      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重建精神家园,在一个群体里建立自己想要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纯粹,小孩子自由奔跑不在乎满身是泥,老奶奶乐巅巅吆喝着喂鸡,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迭中,这一切生活本来的模样。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见美,谈论美,创造美。

      某种意义上,以这样的方式谈论明月村是危险的,拔开文字有时候带着的重重迷雾,我们会看到:明月村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更不是“因为厌倦了某种生活而选择的归隐之地”。

      农村生活有一些东西是迷人的,但整体上是粗粝的现实。住在乡下院子里的真相是在每一个蚊虫叮咬中,你都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仅仅这一点还不算什么,你还要面临一些更深层的困境,比如乡村家族系统的全面溃败,物质世界飞速发展过程中,村民的无所适从,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性之恶……在文化上,农村大地几近荒芜。

      幸运的是,中国乡村大地处处皆是的“衰败”在明月村展现得并不明显。在明月村,你还能看到一种日常之美,如阳光般“平淡”的普通美。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村民们的生活相对富裕,相比别的农村而言,这里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轻松友好的。而同时,它不是农家乐,不是即将被“打造”的旅游区,它离城市不近也不远,它就是真正的农村,是我梦想中那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村庄。在这里,农业依然是村民们的主业,家家户户种茶为生。村子里还能看到年轻人和小孩子,虽然没有村小,但因为紧邻小镇,村民们的小孩子放学后还能步行回到村子里……

    haiyawenxue

      去明月村,不是对俗世生活的逃避,相反,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不是说,你在城里生活累了,来休息一下,按摩一下。而是在这里你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多力量去面对当下,学习到如何在关系里成长,比如你和自然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你与时间的关系,你与你自己的关系。

      去明月村,不是租个院子装修起来供人进进出出拍照,而是要与这里的人与物发生关系,是融入,不是隔离。要知道,很多来明月村的人,他们是把这里当景点,看稀奇,他们带着幻觉而来,在幻觉破灭后失望而归。去明月村是想要“真实地活在世界上”。每一天的时间你都真实地拥有了它,你也不再是从一个目的奔往下一个目的的路途中“悬在空中的死寂漠然的躯体”。

      去明月村,首先是为自己,然后,很重要的,为了孩子。我不想我的孩子长到像我这样的年纪时,回望故乡,只看见一片钢筋水泥。

      好吧,就这样,一直走在回家的路上。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