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张集馨何以“反潮流”

时间:2015-09-01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游一鸣  阅读:

  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初八日,年已花甲的张集馨奉旨署福建布政使。出乎京官的意料,张氏陛辞离京,居然不声不响,没给各部官员留一丝一毫“别敬”。一众京官们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将牙齿咬得咯咯响。

  清代腐败盛行,有些腐败行为甚至成为一种大家都认可的“习惯性动作”,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也少有人想到要革除它们,比如地方官收取漕规、关规、盐规、火耗、三节两寿礼等各种陋规,比如京官收取地方官的“别敬”“冰敬”“炭敬”。换句话说,在那个特定环境下,送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不送则会显得特别突兀,非常“不友好”。

  张集馨其实并不是海瑞式的人物,他虽未在任上贪多少钱,对官场的潜规则却也是身体力行的。史料记载: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集馨被补授陕西督粮道这个肥差,曾花几万两银子买礼物、送别敬,以致弄得连就任的盘缠都成了问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集馨升任四川按察使,入京请训,“别敬军机大臣,每处四百金,赛鹤汀(赛尚阿)不收;上下两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办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书、总宪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应酬,共用别敬一万五千余两”。

  有清一代,不要说张集馨这样的官员,就是身为总督、极其厌恶官场腐败的曾国藩同样无法免俗。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由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十二月入京请训,在京盘桓一个多月,正月二十日出都赴保定任职。从十四日开始,他就开始筹划别仪,除十八日外,每晚临睡前都要审核别敬单,甚至在出都的当天上午,还审核了一次。由此可见他对送“别敬”之重视。

  其时各种“敬”礼如此盛行,署福建布政使时的张集馨为何要如此“反潮流”呢?在年谱中,张集馨这样解释:“京中同人,以及同事,原该留别,窃思时势艰难,无从借贷。且我年已六秩,官兴阑珊,不值热中要求权贵,即或百端罗拙,抵任后无力偿还,累己累人,诸多窒碍。且思命中如果能升至巡抚,何至两遇坎坷,其福命之衰薄,已可想见!今已立定主意,三五年内决志回京,何苦终身不悔,甘心降气,为人属吏耶!”在年谱的另一处,张集馨间接地说明了不送别敬的更深层的缘由:“应酬不可谓不厚矣。及番案牵连,朝右士大夫持公论者甚少,转以附会琦文勤为余罪案……余资格官声,当开府者久矣,曾未闻有力陈政绩上有识之士宸知者,则应酬又何恃乎?”这两段话,说了三个意思:一是自己年老,对升迁已没有多少兴趣,不必要巴结权贵;二是自己经济情况不好,要送“别敬”就得借钱,而当时“时势艰难,无从借贷”;三是遭遇坎坷时,那些曾经收受过他好处的人并没有为他说话,他觉得再送“别敬”不值得。

  •   关于张集馨的“两遇坎坷”,这里稍稍解释一下。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集馨本已成为河南布政使,眼看就要高升巡抚宝座,却因牵连于当年做甘肃布政使时发生的琦善捕杀良番案,被革职遣戍军台。一年多后获释赏四品顶戴,补授河南按察使,未赴任即平调直隶帮办军务,遭直隶总督桂良诬谄,留在胜保军营将功折罪,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才又赏四品顶戴,署甘肃布政使,在布政使、按察使的台阶上徘徘徊徊,一晃就是十来年。而事实证明,张集馨遭遇的这两次挫折都是冤案,本人并无过错,他对自己前期给京官们所送“敬”礼的意义由此生出疑心理所当然。

      由张集馨送“别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各种“敬”礼背后的一个真问题:“敬”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质上是送“敬”之人赤裸裸的利益算计,那就是希望得到受“敬”者的特殊关照。张集馨的“反潮流”,其实不过是对官场生意的一次利害“盘底”。由此联想到现在某些喜欢给有权者送礼的人,他们的礼物背后藏的又是什么呢?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