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我这一代香港人

时间:2014-08-28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陈冠中  阅读:

  我是1952年在上海出生的,4岁到香港,属于香港的“婴儿潮”一代,也就是1949年后出生的一代。香港人口在“二战”结束那年是50万,到1953年已达250万,光1949年就增加了近80万人。

  与同期同代内地人不太一样,我们可说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一代。这时候登场的是香港随后30年的基调:繁荣与安定压倒一切。我这一代也陆续进入人力市场。连人口结构都偏袒我这一代:我们前面没人。

  就是说,“婴儿潮”一代进入香港社会做事时,他们往往是第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员工,直接领导是外国人或资本家。我们不愁找不到工作,我们晋升特别快,许多底层家庭出身的子女凭教育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社会阶层。似乎不论家庭或学校、文化或社会,都恰好替我这一代做了这样的经济导向的准备,去迎接随后四分之一世纪的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期。我这一代是名副其实的香港人,香港的好与坏,我们都负有绝大部分责任。

  我这代人到底是在相对安稳的社会长大的,不算很坏。我们在不影响正业的情况下愿意做点儿公益(尤其当公益直接间接有助正业时),表现出大致上守信(明白这种社会资本长远来说能减轻自己的交易成本),也会照顾家人朋友(扩大版的家庭功利主义)。不过,骨子里比较自利和算计,是的,我们爱钱。

  所以出道十年八年后,我们的想象力就被绑架了,很甘心地受勾引,从赚辛苦钱进化到想同时赚更多更容易的钱:股票、地产、财技。我们最初是羡慕,后来是不安分,怀疑自己的赚钱能力比同代其他人落后了,最终一起陷入了一个向地产股票倾斜的局。而那几个行业,从70年代初开始,一直节节上升。至此,我这代有了这样的全民共识: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因为今天的确比昨天好;楼价是不会跌只会涨的,打一生工赚的钱还不如买一套房。谁能不相信呢?我们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来的。至此我们整代的精英都强化了本来已有的投机习性,一心想发容易财。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一些作为,决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

  •   我前阵子看过一篇内地杂志的人物访谈。那内地人说他去过一次香港后对香港的印象完全改变了。他去了一家小小的冷门唱片店,在那里,他一生所有想找的唱片都找到了。原来香港什么都有,如果你真的去找的话,是什么东西都找得到的。但同时,它们又都是小小的,处于社会的边缘,而主流对文化学术一直少有理会,主流在20世纪90年代都在忙地产。

      如果中价值、中就业的产业是香港的出路,最终还得回归香港人的教育,建构较丰满的文化价值——但不要以我这代的主流为榜样。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