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成熟这个词

时间:2014-01-26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邓峰  阅读:

  在这个年代,成熟这个词的意思变得十分模糊,仿佛谁都可以拿来使用,更仿佛“老少皆宜”,只要不是小孩子,用在谁身上都可以。

  为了清楚说明这个问题,我试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第一个人,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此人一方面非常功利,只为考试、就业而学习,甚至为了考试成绩,每每怀有作弊的心理。只要存在作弊的可能,此人绝对不会放过。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倘若是初次见面,此人则表现十分客气,只是相处时间一久,自私自利的原形就会毕露,常常只顾自己的个人感受,哪怕仅仅是自己的错。社会的腐败,贪官的盛行,在此人心中无以产生愤怒,因为他视贪污腐败为正常现象,有何不可呢?另一方面,此人的一些行为十分让人难以忍受,可以毫无顾忌的不讲公共卫生,为集体出力的事,心里向来不愿意参与。你若批评他这种做法,他则会理直气壮地指出自己在家便是如此,除非你是老师或者干部,否则他一律反感。

  第二个人,同样是一个学生,只不过只有17岁,在读高中。这个学生自小就与常人有些不同,十分聪明,有才华,酷爱读书,长年的知识积累,使其在看问题方面总是与同龄人不同。由于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此人显得特别另类,不仅其观念明显不同于常人,而且大脑里装下的知识比普通老师都多都丰富。可是,这个学生又有另一个特点,即喜欢一个人的幻想,坚信这个社会注定会越来越好,甚至自视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大多数同龄人都对社会失望,都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此人却只为满足内心愉悦而学习,敢于向弊端百出的教育体制叫板。

  对于第一个人的评价,一般都是不懂事,只顾自己。为什么说第一个人不懂事呢?根据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是因为此人的日常生活太让人觉得倒胃。在众人聚餐的过程中,此君可以旁若无人地在菜盘子里翻江倒海,哪怕周围一致投来异样的眼光,依然能够面不改色而心不跳;在他人都在各忙各的时候,此君常常会因为一件不能称其为事情的事情,便像祥林嫂一样持续不断地“磨叽”一个小时之久。更狠的是,你如果“有幸”和此君相处一年,将会无比惊讶的发现,一年之内,倘若能够见到此君将他那双“高贵”的脚伸进水里(洗澡时除外),绝对是一件惊动男生宿舍的“大事”。鉴于有太多此类令人大跌眼镜的鲜明“个性”,此君轻易赢来了“奇葩”的称呼,堪比万花丛中的一朵菊花,“不懂事”、“小孩一个”之类的评价便如泉涌般喷出。

  对于第二个人,人们的评价有两种,即少年老成和太单纯。之所以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评价,全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导致的。认为他少年老成的人,主要是以此人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作为依据的。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此人进行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使其在判断力、学识、思维方法等方面异于普通人。正是这些特别之处,或者称作超出常人的才华,少年老成的评价便随之诞生了。不过,更多的人,大都认为此人实在显得过于单纯。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此人总是习惯于将未来将社会想象得有些美好,甚至在旁人看来总是不切实际地反抗一些丑陋的现象,而不是像绝大多数人一样,随社会浮浮沉沉。在众人都只为考试而学习,此人却依然自我,坚持认为学习应该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求知欲和心灵的慰藉。此人常常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守着手上的课外书不放,默默地与教育体制对抗。当所有人都在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下一些尊严和良知时,此人依然显得另类,绝对不去和他所认为的世俗同流合污,纵使无力去改变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当一个有良知有情调的人还是值得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置身于茫茫大众中,如同唐三藏师徒四人进了女儿国一样,自然免不了招来周围人一阵阵的热议,“太单纯”、“不切实际”、“幼稚”、“不成熟”这样的评价不绝于耳,大有一种“众人皆醒我都醉”的滑稽。

  •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一些类似的评价。同样是指不懂事,在第一种人那里特指让人难以忍受的习惯,可是在第二种人那里则成了一颗乐观善良有良知的内心。换句话说,所谓的不懂事、不成熟,在人们眼中是指良知和陋习。第一个人缺乏良知,是一个世俗之人,却由于陋习,被冠上了“不懂事”的“雅称”。第二个人有才华,是一个君子,却由于强烈的良知,同样“荣膺”这一称号。

      根据商务印书馆2008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熟”一词的解释,成熟是一个形容词,代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在人们日常用语中,成熟一般都是这个意思,偏向褒义,用在人身上,则是一种正面的评价。然而,倘若按照前文逻辑分析下去,不难发现,成熟就是没有陋习,没有良知。用在第一个人身上,称其不成熟固然没错,可是用在第二个人身上,则明显不恰当。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评价人的标准,但是不管哪种标准,只要能够称其为合理的,就一定能够在宏观视野上彰显真善美。良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体现,无论放在哪个年代,都是永不过时的美德。因此,如果连良知都成为了不成熟,那么我只想说,成熟这个词肯定有毛病,至少本人甘愿充当不成熟。

      在一个良知变为了不成熟的年代,世俗则一跃上升为成熟的体现。确切的说,人要变得成熟,必然臣服于社会,能够在世俗、金钱、权力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可是,倘若所有的人都这样成熟下去,视追名逐利为正途,视腐败贪污为人之常情,视自私自利为天经地义,那么这个社会的前景实在令人感到恐怖。在这个过程中,成熟这个词会被那些臣服于世俗的人用得翻来覆去,仿佛跟爱国这个词一样,凡是批判自己的人或者不合己意的人,都可以在“不成熟”的名义下作一个了断。

      还有,在我看来,第二个人未必少年老成。一个人身上,不仅包含理性,更包含心灵。判断一个人十分少年老成,除了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外,还应该考虑此人的行为和意识是否与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理性和心灵相适应。一个人的智力水准是难以评价的,智力高的人,如果再加上良好的成长环境,拥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和思辨能力,完全是一件正常现象,何来少年老成之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每一个年代都不缺乏惊才绝艳的天才,神童、才子的故事从来都没有停止在人类社会这个超级剧场里面上演。自古英雄出少年,可是却很少有人称他们少年老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人天资聪颖,出现一些让普通人惊羡的能力,相对于一般人来说可以称作早熟,可是对于自身的高智力来说,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现象。

      其实,不单是那些极少数的天才,就是寻常孩子,其潜力都是难以估量的。在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先生作了一篇题为《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原文有这样一段话:“这样去看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就有个大问题:太小看青少年儿童了。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低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那些儿童文学,很多都是很肤浅的。我印象很深的,我们小时候读意大利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觉得那个故事有什么好?太简单了。其实很多童话都是幼儿园时候听的,一进入小学,开始有了阅读能力后,那些孩子都不满意这些读物。他们想读的都是大人读什么、父母读什么,偷偷拿来看。我过去很不喜欢读《红楼梦》,感觉很婆妈,很繁琐,看几次都丢下来,看不完,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毛主席号召要批判《红楼梦》才把它看完。但是十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学生请我吃饭,带着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孩,说自己看《红楼梦》,看了五遍。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看了五遍《红楼梦》,这是不是个例外?不是。我一个小孙子念小学的时候,有个暑假我花了一千多元给他买了几十本书,除其中的《牛津儿童百科全书》外,其他的一个暑假都看完了。林达写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等三部介绍美国法治精神的书,也看得津津有味。就是说,不要低估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袁伟时先生这段分析可以看出,有的时候,不是因为某些孩子早熟,而是因为大多数普通孩子没有受到足够的启蒙教育,才让那些少数受到良好启蒙教育的孩子显得特别突出。

      判断一个人是否早熟,心灵的成熟度甚至比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更显重要。过去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说法,叫做穷人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教育条件差,在古代社会更是大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自然缺乏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可是,人们不仅没有认为穷人的孩子难以长大,相反还反过来认为穷人孩子早当家,足见在人们的观念中,内心的成熟才是最关键的因素。穷人的孩子,虽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却经历更多的苦难,过早地尝到生活的艰辛,长期下去,只要坚持下来,肯定会更容易去面对现实,支撑一个穷苦的家庭。

      从心灵方面来看,小孩最主要最令人称赞的特点是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和一颗善良的内心。有着一颗敏感的同情心的小孩,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常常会怀着美好的梦想,哪怕悲惨命运发生在身边,依然还会单纯的幻想一切都会好起来。大人则不一样。在经历诸多世事之后,大多数大人的好奇心会逐渐凋谢,善良的内心同样慢慢减退。因此,如果一个大人像小孩那样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依然心地善良的话,我们则会称赞其童心依旧。相反,如果一个小孩像大人那样变得世故,变得淡漠,内心满怀破灭之感,则会让人难以忍受。第二个人正是一个满怀好奇心,内心非常善良的人,喜欢幻想,敢于童言无忌地向一些不好的现象叫板。因此,可以这样说,第二个人在知识上是深刻的,不过这种深刻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达到的,而在心灵上却是单纯的,不是不少年老成,而是一心追求智慧的小孩子。

      在中国这个社会,有太多第一个人,虽然未必都有陋习,可是却过于世俗,好奇心、善良慢慢减退,随波逐流之心却暗潮涌动。第二个人深刻而单纯,没有世俗的成熟,却有小孩子般的纯洁,只可惜这样的人太少太少……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