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仕途中落依自然,东坡雪堂溢欢歌

时间:2013-03-2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寄梦相望  阅读: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仕途遭小人算计被贬,初到黄州的心声。
回看苏轼仕途,他自凤翔签判卸任,熙宁四年(1071年)遭王安石排挤,任杭州通判,遂携家小离京赴任,王弗离世后,苏轼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继室。刚到杭州,好友文同(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写诗告诫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时值王安石变法期间,国家处于因巨变而引发的动荡之中,苏轼紧张关注着,北面来的京都客,他哪有不问的:西湖风光如此之美,他若不激动,不题诗他还是苏轼吗?问事,题诗,两者都给他种下了祸根。
苏轼通判杭州三年,协理太守沈立,陈述古尽量在实施新法的过程中减少流弊,把整个杭州治理的井然有序,虽有新法之苦,却不是愁眉苦脸过日子,此人先天快乐,要让他不快乐,除非阻断他的呼吸。大诗人就是大诗人,万顷西湖在脚下,环湖诸山在天边,时值七月天空忽然黑云翻滚大雨倾盆,苏轼凭栏徘徊,口占一首七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晴天游西湖又不同,白云,蓝天,山青,湖绿。暴雨生跳珠,细雨则溅起涟漪,涟漪铺向空濛的山色,苏轼又一首七绝,把湖光山色之美推到了今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升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在任期间同样政绩卓著。
熙宁十年迁徐州太守,同样深得民心
有诗佐证,在密州:“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乡村女孩急匆匆争看太守的摸样跃然纸上。
太守又是哪般穿戴?怎生摸样?
簌簌已经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歇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太守和村里男女老少一家人: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迁湖州太守,苏轼这个人,郁闷了要写诗,高兴了口不择言,连续四任太守,政绩斐然,可在他赶赴湖州途中,按惯例写《湖州谢表》,这种例行公文到他笔下,竟然惹出大祸,险些丧命。
熙宁初年群臣从国家的前途原则之争变成了利益之争,对刚正不阿的苏轼理所当然视为眼中钉。谢表中有两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话令那帮小人蹦起来了。
谴责苏轼一则: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
二则:知湖州苏轼,初学无术,滥得始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有可废之罪四。。。。。。
苏轼被押至京师,关进乌台死牢。乌台诗案牵动四方,杭州,徐州,密州百姓纷纷为苏轼祈祷;太皇太后,太后都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命保住了,www.haiyawenxue.com 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仕途中落,居住在城内寺庙定惠院,开门可见山。他念佛,沐浴,梳头,钓鱼,采药,投身于日常生活。伟人的转身,真是叫人叹为观止,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民间平平之生活。此落寞期间仍然能豪放赋诗填词——《念奴娇》,《赤壁赋》,《后赤壁赋》,他的文字创作达到了巅峰。
历史感涌向人生思索,前后《赤壁赋》是思索的产物。茫茫大江之上,一轮明月照着苏轼的沉思。前赋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画面如此动人,沉思又指向何处呢?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齐万物,等生死,同荣辱忧乐。。。。。。
有人可能认为是苏轼消极,哲人迈向沉思虚无的身影何其潇洒,虚无涵盖一切,包括积极进取,这是一种宇宙式的乐观主义,容积无限大。
苏轼初到黄州,其实内心也是孤独的,黄州太守对他好,却只限于为他安排居所,接触甚少,时常宴饮更谈不上,毕竟他是罪臣。著名信件《答李端书》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夜店喝点烈酒,常被醉汉推骂,苏轼反而感到高兴,推几下,骂几句,可比京城那帮小人的持续围攻好受多了。混迹于庶民,草民多好。苏轼从这个角度感受事物,看似寻常,其实非凡。这才叫修炼。亲友躲着他,“有书与之亦不答”,他自然会不舒服,但字里行间的痛苦隐而不彰,这叫高贵。
时下,一般公司职员,因竞争激烈而易心胸狭窄,比如从高级主管降到中级主管,人就受不了了,就要自杀,学习苏轼,心胸为之变一变。
苏轼是不甘寂寞的,最怕朋友少,黄州的朋友越来越多,造访的客人走两个来三个,家里的开销捉襟见肘。为长远算计,苏轼只有想办法,黄州太守是个好人,把城东废弃的一块兵营拨给苏轼,约五十亩坡地。苏轼率全家开荒种地,麦子种下了,开春一片新绿,入夏满目金黄,东坡诞生了。
苏东坡三个字,从此响彻千年中国历史。
陆游曾经写过东坡:早游东门,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有屋三间,一****曰居士亭,亭下西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是为雪堂。又有四望亭,在高埠上,览覌江山,为一郡之最。
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想必都热爱它:那风中的麦浪在心头荡漾。。。。。。
雪堂四壁的雪景出自苏轼的画笔,堂前匾额四个大字:东坡雪堂,是他的手迹。这高雅之处倒是谁都能来,城里的穷秀才,村中的流浪汉,蹭酒喝的,打秋风的,讲新闻说旧事的,苏轼自足的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应对磨难的力量如此之大,上下几千年能做到如此洒脱的,能出此言的恐怕只有苏东坡。
他在民间,在野地里,在亲友的环绕下,出乎意料的精神抖擞,形象鲜明,盖过了他身为官员留给人们的好印象。
他做人的韧性,丰富性确实罕见,身处逆境而笑声爽朗,一般人做不到,李白天马行空大鹏展翅,而东坡归属大地的广袤与神秘。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