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李白“萧萧班马鸣”释义新探

时间:2018-08-09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陈军  阅读:

“萧萧班马鸣”语出李白《送友人》一诗,全诗以其清新朴雅、自然流畅、情意有致为历代所珍赏,美誉连连。例如:末句“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屈复《唐诗成法》);“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朱谏《李诗选注》)。又如“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然而就是这短短五个字,在令人黯然销魂、情不自胜的同时却引发后人诸多不同释读,使得此诗在另一个角度成为人们接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也给全诗平添一抹迷人之美魅。

一、 释义分歧现状

关于“萧萧”,目前近乎共识,绝大多数解释为“马鸣声”,认为源于《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所见之唯一例外,乃作“马蹄声”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

  • 关于“班马”,存有两个方面的分歧,一个是出处,有人认为“萧萧班马鸣”是李白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创造性插入一个“班”字

    (参见: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页;萧涤非等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38页;张傲飞编《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讲趣赏》,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117页;等等。)

    ;更多人认为是李白完整借自《左传·襄公十八年》“班马之声”句。

    (

    参见:郁贤皓编注《唐诗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管士光编注《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73页;《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刘逸生主编《李白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郁贤皓选注《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55页;[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37页;傅德岷主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裴斐选注《李白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頁;王强、左汉林主编《唐诗选注汇评》,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93页;等等。)。

    第二个是词义,凡是认为出处为《左传》者,无不基于杜预对“班马之声”的注解即“班者,别也”,故“班马”就是“离群之马”“离别之马”或是“载人离去的马”之类;也有个别人认为“班”除了分别之意以外,还与“悲”谐音,亦有衬托离别气氛之美学效果(赵伯英、沈彦著《〈物我两化曲尽情致——李白〈送友人〉的抒情艺术》,《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第164页。)。

    关于“班马”这两个方面的分歧,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凡认为“班马”是基于《诗经》句而插入“班”字的情形,都似乎刻意回避《左传》“班马之声”句的存在。而大凡认为“班马”出自《左传》的情形,都把“萧萧”与“班马鸣”刻意割裂处理,即《诗经》“萧萧马鸣”句只与“萧萧”二字相关,与“班马鸣”无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仅仅就是从形式上,要把“萧萧班马鸣”与“萧萧马鸣”彻底绝缘,着实难以服众。而在没有其他材料来源之前,把“萧萧班马鸣”与《左传》“班马之声”句两者中的“班马”不相联系起来,恐亦是自欺欺人之举。

    二、 “萧萧”确定是马鸣声吗?

    视“萧萧马鸣”为马鸣声的描绘,这种情形在《诗经》中确实有不少用叠声词形容声响或叫声的类似诗句,甚或诗句的结构模式完全一致,例如“呦呦鹿鸣”“雍雍鸣雁”“交交黄鸟”“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营营青蝇”“其鸣喈喈”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和鸾雍雍”

    “哀鸣嗷嗷”

    “鸾声将将”

    haiyawenxue

    “鼓钟将将”

    “鼓钟喈喈”

    “鼓钟钦钦”

    “八鸾喈喈”

    “八鸾锵锵”

    “其马,其音昭昭”“鼍鼓逢逢”“大车槛槛”“大车啍啍”之类,俯拾皆是,不一而足,为“萧萧”解作马鸣声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大量佐证。

    既然如此,那么“萧萧”二字有无可能并非描绘马鸣声的呢?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就《诗经》历代注释而言,“萧萧马鸣”之“萧萧”亦非众口一词。虽说绝大多数皆注释为“马鸣声”,也还有另外几种不同解法,比如理学家朱熹就注释为“萧萧、悠悠,皆闲暇之貌”。

    (朱熹注《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5页。)又比如有注释认为“萧萧”是“通啸啸”,尽管仍然义归马鸣声,但是经过了通假字的中介,自与直解迥异(参见:金启华译注《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11页;刘精盛著《诗经通释》,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其次,就“萧萧”在李白同时期及之前众多诗歌中的使用情形来看,用以形容风声、雨声、秋天、夜色、建筑、树木、大雁、羌笛、霜月、白云、草色之类不胜枚举。且录几种主要情形以见一斑:

    描绘风声:“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秋风萧萧愁杀人”(汉代《古歌》)、“萧萧哀风逝”(陶渊明)、“寒风萧萧生水纹”(庾信)、“北风行萧萧”(曹植)、“北风何萧萧”(王昌龄)、“秋风萧萧露泥泥”(杜甫)、“江风萧萧云拂地”(杜甫)、“江永风萧萧”(杜甫)、“凉风何萧萧”(李白)、“夜雨风萧萧”(岑参)、“萧萧山谷风”(陈琳)、“萧萧北风劲”(杜甫)、“凉风萧萧吹汝急”(杜甫)、“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

    描绘树木声:“风飒飒兮木萧萧”(屈原)、“白杨何萧萧”(汉代《古诗十九首》)、“萧萧藂竹映”(何逊)、“白杨亦萧萧”(陶渊明)、“萧萧松柏阴”(江淹)、“竹树萧萧画不成”(苏颋)、“萧萧白杨声”(李白)、“门柳萧萧噪暮鸦”(高适)、“长林何萧萧”(杜甫)、“白杨萧萧悲故柯”(刘长卿)、“松柏但萧萧”(刘长卿)、“萧萧林木虚”(常建)……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