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浅析元代杂剧家石君宝《秋胡戏妻》中罗梅英的妇女形象

时间:2015-04-06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superjuniorhgf  阅读:

  石君宝创作的《秋湖戏妻》,原本来自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而略有增饰。原文仅仅谈到秋胡“仕于陈,五年乃归”,而中间五年发生的事情并未提及。恰恰君宝在这段空白的时光增饰的部分是最精彩的。在新婚之时,媒人因嫌秋胡家穷拿不到红钱,因此便调侃罗梅英不要嫁于秋胡家以免受苦。但是此时罗梅英便答了一句,“你看他是白屋客,我道他是黄阁臣”。在这里便可以看出梅英对这桩婚事幸福美满的信心。只是,万事无常,这部杂剧给于梅英,也给予善良读者的第一个情感冲击便在此:新婚燕尔仅三日,县中衙吏便来勾军,要求秋胡充军。最后的期限来临之前,夫妻之间以及秋胡与老母、岳父岳母的告别便成为最是催人泪下的地方。

  “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句诗说得很好。正因为大大小小的战事,拆散了多少对鸳鸯配,砍断了多少对鸾凤双飞翅。可以说,在隋唐之前,中国神州大地无不弥漫着战火的硝烟;隋唐之前的中国历史,都为烽火所充斥。在文学上,从《诗经》开始的闺怨诗,便是由征夫起。若无征夫事,便无闺怨思。

  而在隋唐之后,虽然国家强大,战事颇少,人民安乐,但是,新婚家庭还是面临着极高的被拆散之危险。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缘故,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是如此。为了金榜题名,文人志士们便要和娇妻分别,和家人分别,这是一件教人肝肠寸断的事情。

  石君宝在这里便保留了汉代无科举靠军工升迁的历史现实。只是,在打击之后,罗梅英至始至终没有失去对丈夫的信心以及对这桩婚事的信心。在衙吏前来要求秋胡充军时,她还在曲词中自责自己是否是冲煞到丈夫的岁君和祖先的影神。因为,媒人可能在二人婚期的选择上出了差错,而不是个吉日良辰。也许,以上问题解决好了,今天的事情便不会发生。她期待着新婚燕尔的欢乐,没想到一场战争将两人拆散。只是,她却不抱怨这场战争的发生让自己和秋胡被拆散,而抱怨自己,有些匪夷所思。

  石君宝实质上是想塑造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形象,描绘一个简单的可能发生在任何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的故事都能用才子佳人的故事模板来套,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纨绔子弟或者是千金小姐。相比于相国小姐崔莺莺和张君瑞的才子佳人故事来说,秋胡和梅英的故事只能算是一个朴拙简素的故事。例如:同是告诫夫婿不要在外沾花惹草,梅英这样说道,“早不由人和他身上关亲”,而崔莺莺却这样说道,“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   她自己实际坚守了妇德,在秋胡走后,她未曾认真地梳过头,也没曾买些胭脂粉擦擦脸。这里石君宝运用的手法是间接表达,因此巧妙避开了情节的拖沓。当自己的岳母询问自己的时候,她的回答是“秋胡去了十年,穿的无,吃的无。谁有那闲钱来补妆厘!”这里虽说自己不打扮是因为缺钱,但实指秋胡未至,“秋胡还未回来,我化妆又给谁看呢?”

      但此时,我们还是略微感觉到,梅英还只是秋胡的附属物,而不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反抗精神的独立的个体。

      后来,家产万贯的李大户上门娶亲的情节石君宝写得颇精彩,这个精彩的情节让人感觉到了梅英形象开始逐渐丰满起来。梅英的形象开始高大起来。李大户的娶亲受到了梅英父母的支持,有点类似于《窦娥冤》中蔡婆婆支持张可儿娶窦娥的做法。为何蔡婆婆和梅英父母都支持这种仗势欺人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势小的一方惧怕权势大的一方。而梅英和窦娥并未随着自己的家人屈服于淫威,而是奋起反抗。梅英反抗的难度要远远小于窦娥。一是李大户不够张可儿面目狰狞,也不似张可儿那么可憎;二是李大户在娶亲失败后并没有似张可儿过分纠缠。最后梅英父母告诉李大户,“这也是你李家大户无缘法,非关是我女儿忒煞会妆么。”表明了梅英父母实质上还是支持自己女儿的,这与蔡婆婆的完全屈服于张可儿的做法也并不一致。

      钱买不来幸福的婚姻,在后来秋胡返家时,想用一饼黄金买梅英一笑,却遭梅英斥责。时光流逝,虽穷但有志气和骨气。至此,石君宝成功地塑造了罗梅英这样一个坚守妇德孝道、有志气、具备反抗精神、任劳任怨的妇女形象。而回到刘向《列女传》中所设计的结局——秋胡妻薄秋胡无行,投水而死的场景,只能说是已经过之,反而使这个故事显得不圆满,同时,形象显得单一死板。我在想这可能是一种政治宣传的手法,而没有考虑到文学接受的意义。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并没有给罗梅英的正面形象造成太大的影响和打击,这反而是一种帮助。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