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无根“浮萍”的心灵变奏曲

时间:2014-08-28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张凤梅  阅读:

  摘要:宋长玉是刘庆邦长篇小说《红煤》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了农民出身的宋长玉从一个煤矿轮换工一步一步转变为煤矿主的复杂经历,通过这一转变,可以看到宋长玉内心深处灵魂的变异,从一个淳朴、老实、厚道的农民沦落为一个视金钱如生命,视爱情如儿戏,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丧失美好人性的零余者形象。所有的一切都渗透在宋长玉的命运浮沉变化之中,这不是宋长玉身上的堕落和疯狂,而是人性普遍的弱点。

  关键词:刘庆邦;红煤;宋长玉

  2006年伊始,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刘庆邦的新作——以小煤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煤》,这部小说继续落笔煤矿,描写了农民出身的宋长玉如何从一个煤矿轮换工成为煤矿主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人的心灵变奏。《红煤》是一部描写“心灵深处”的小说,刘庆邦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部作品才具有了打动人心深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初读刘庆邦的《红煤》,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宋长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二十郎当岁” 的小伙子,他高中毕业,算是一个有文化水准的人,胸中怀有远大的目标,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农村还有城市,城市在高处,农村在低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想有出息,必须到城里去。高考的落榜,“大学梦”的破灭,给宋长玉的带来的是诸多的困惑,但“城市梦”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奋斗的动力。为了能走出农村,彻底告别农村、农民、农身,实现做一个城市人的梦想,高考落榜后宋长玉来到一家国有煤矿做轮换工,这是他实现“城市梦”的地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当他知道在这个国有煤矿只有5%的人有希望能成为正式工时,他就牢牢记住了这个敏感的数字,为了将来能够转成正式工人,他打定主意双管齐下,既要好好干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又要赶紧拉关系,因为他明白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关系,你干的再好也许一辈子都是一个临时工。于是唐矿长的女儿唐丽华成了宋长玉追求的对象,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宋长玉对追求唐丽华充满信心时,却被讲究门当户对的唐矿长发现并坚决拒绝他和唐丽华的交往,更不幸的是在一次事故中唐矿长借故把宋长玉从煤矿开除了,这对宋长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所有的希望都在这里破灭,而唐洪涛就是罪魁祸首。从此,宋长玉对唐洪涛有了恨意,“这种恨像是在宋长玉胸内鼓起了一个疙瘩,疙瘩越长越实,越鼓越大。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恨就是这样偶然产生的。”在宋长玉看来是唐洪涛毁掉了他的爱情、前程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宋长玉对唐洪涛产生了强烈的报复之心。用后弗洛伊德主义代表霍尼的话来说就是“冲突开始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格……人际关系占有巨大的决定性,注定会规定我们的品质,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以及我们崇高的价值”,宋长玉恰恰就是最好的例证,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就从此时悄悄发生了改变。和唐洪涛关系的恶化,让宋长玉作为农村人的自卑又平添了很多。“开弓没有回头箭,好马不吃回头草”,被开除的宋长玉“死活也不会回家”他要争气,为自己争气,为家人争气,他渴望挣脱的是农村、是土地,他不愿意轻易放弃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被夏观煤矿开除后,无路可走的宋长玉在杨师傅的帮助下来到了红煤村。红煤厂对这时的宋长玉来说成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唯一选择。在红煤村,砖瓦厂村支书的女儿明金凤对新来的宋长玉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面对新的一份感情,这次宋长玉并没有主动出击,他和唐丽华的一段感情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且不说明金凤没有唐丽华漂亮的外貌,最重要的是明金凤还是一个农村的姑娘,这样的身份让宋长玉有些犹豫,“农业和非农业是两重天地”。但是在精思熟虑之后,宋长玉还是毅然选择了明金凤。有了当支书的岳父这个靠山,加上自己灵活的头脑和聪明才智,最重要的还有上面对私有小煤矿实行的宽松的政策,这对宋长玉来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宋长玉很快就成为红煤村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地位步步高升,代表着城市象征的权力、金钱、美女、高楼、汽车和一切繁华、享乐在宋长玉身上都变成了现实。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满足后,他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宋长玉在拥有了城市的象征资本以后,他更多地看到了金钱和权力的魅力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就是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原先的自卑化作了一种报复冲动,一种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复杂化,丰富化在宋长玉身上充分释放了出来,人对外部价值的攫取遗落了人自身的内部价值。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人有各种需要,各种需要处于对心理的不同影响层次上,而人的本质又是由人的高级需要决定的,越是高级需要越是决定人的全身心,饥饿的需要不仅仅影响肠胃,而且也使其他感觉发生改变……他整个人从而他的本质都被这种需要所控制。当低级需要满足时,内驱力的释放就使高级的内驱力形成,人就为这种高级需要影响或决定。宋长玉没有能够例外,在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的时候,他同时也被这种需要所控制。他“入道”了,他尝试了他先前没有尝试过的一切,他占有并征服了唐洪涛的女儿唐丽华,先前的自卑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胜利。接着他先后三次举报唐洪涛的罪状,最终将唐矿长送进了监狱。然而人的欲望永远都象一个无法填满的鸿沟,“黑煤就是黑金”,随着煤矿的无节制开采,宋长玉的煤矿发生了透水事故,死亡矿工17人。在事故面前,宋长玉感到了一种恐惧,在岳父明守福的催促下,象许多遇难煤矿的矿主一样,他选择了逃跑,他踏上南下的列车,但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更他不知道自己属于这个世界的哪个部分,在火车的终点站,也许就是自己人生的终点,是作为一个“边缘人”的命运的归宿。宋长玉用自己的命运沉浮诠释了作为边缘人的生命形态,如同夏天敏《接吻长安节》中写到的:“我的命运大概是永远做一个城市的边缘人,脱离了土地,失去了生存的根,而城市拒绝你,让你永远地漂泊着,像土里的泥鳅为土松动,为它增长肥力,但永远只能在土里,不能浮出土层。”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对边缘人最好的注释。

  •   宋长玉如何从一个农民轮换工成为煤矿主的整个经历,让我们不难发觉宋长玉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身上所蕴涵的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毫无遮拦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象是没有面具的真实的人一样,把自己的心灵中的一切坦露在广庭大众之下,包括心灵中阴暗的角落,这无疑得益于刘庆邦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宋长玉这个人物形象。有人认为,《红煤》其实是借助煤矿题材讲了一个充满嫉妒和仇恨的人如何复仇的故事。在人的灵魂的深处,也有像煤层一样厚实黑暗的所在,一旦仇恨的火种引燃了这些沉睡的“煤炭”,就会燃起弥天的大火,将人毁灭,将周围的人毁灭。也有人认为《红煤》主要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临时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地向上爬,从而成为上等人的故事,着重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红煤》堪称一曲农民工心灵畸变的哀歌。还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说详尽展示了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

      诚然,在长篇小说《红煤》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作者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一步步抵达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将人性扭曲的一面展示出来,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但是这种人性的扭曲、灵魂的扭曲是“有节制的”,而不是疯狂的,在宋长玉被开除后,策划如何报复唐洪涛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中,宋长玉并没有选择疯狂暴力的报复,他还是很有理智的,在男人之间的战争中,他选择的是心理和手段的较量;宋长玉从农民轮换工成为煤矿主,不是不择手段地向上爬,恰恰相反他是“择手段”的。他对唐丽华的追求以及与明金凤的爱情婚姻,他都是有所考虑的,身份的差别并不能成为爱情的距离。他成为红煤村矿长,固然得益于他和明金凤的爱情,但和他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他对唐洪涛是怀有恨意怀有报复之心的,但如果就此说《红煤》是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嫉妒和仇恨的人如何复仇的故事,也许是不恰当的,是违背作者的初衷的。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作者为我们展示是宋长玉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个体他的命运沉浮以及他身上所蕴涵的丰富复杂的人性,小说的重点不是在于复仇,这从小说的篇章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再者,认为小说展示的是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的看法也是有所偏颇的。   综观《红煤》,不难发现小说展现的是来自农村,穿上工装的农民矿工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复杂的人性,这是一个特殊生态群,每天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面临生命威胁,人性充分暴露,生命弱点充分暴露。我们不难想到,在中国漫长的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是一个流动的、漂泊的群体,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宿,而在寻找归宿的漫漫路途中,美丑互现的人性便毫无遮拦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刘庆邦用自己的心灵之笔不断地书写着他的矿区小说,写着他心目中的矿工们。那些生存在黑暗之地的窑工们,就是通过刘庆邦的笔从暗无天日的地底下走出来,走到世人面前。它让我们触摸到了底层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处在乡村和城市交界的“边缘人”。 在宋长玉眼里,在千千万万有着农民身份烙印的生命个体的眼里,“农村和城市是两重天地”,人为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划分,使他们面前出现了一座神秘的“围城”,“城内”的文明与繁华和“城外”的愚昧与贫瘠,让生活在城外的人有着世世代代的“进城”的冲动,做着永远的“城市梦”。但这种“城市”梦想的实现,在当下现代化的语境中对农民来说注定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刘庆邦笔下的宋长玉更不例外,到煤矿做一个煤矿工,摆脱农民的身份,这是他们对于生存形态做出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中蕴涵着悲剧的命运,“瓦斯爆炸、透水、冒顶”掌控着他们的命运选择。面对遭遇矿难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命运在自己手中失控。他们在选择一种生存形态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命运,下井和出井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较量,“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这样的生存形态,不仅对生命提出了严酷的挑战,同时也暗含了命运的结局。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