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乡村·入团记忆

时间:2018-03-11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张光亚  阅读:

文化大革命末期,知青上山下乡,我在县上高中二年级。当时知青下乡的热浪突发性的有一阵高涨起来,也不知是有人串通,还是本届学生自发要求早点下乡去锻炼,提出了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在校学半年,不如下乡干半年‘’,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城里市民娃们。他们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早些下乡能早出来工作而已,正与当时的政治要求相维合。特别是有些爱出风头的几个学生,表现更为突出,在校写墙报,发传单,表示下乡决心。这一闹腾,校方也只能表态支持,而来自农村的学生是多数,也跟着倒了霉,全部停课一起回乡下参加劳动。看着刚到校一年多一点的教室和刚结识的同学们,心中是五味杂陈,恋恋不舍,一脸无奈。就是这样不无遗憾地离开学校,提前结束了高中学业。

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选择插队落户的村子成为重点,其中乔岭村是全县知青争先恐后的首选目标,原因有二:其一,乔岭离县城较近,往返回家方便;其二,乔岭在全县乡村中基础条件最好,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

那是在当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上午,村里大喇叭不断重复吆喝起来:大家注意了,知青队伍马上就进村了,各生产队做好迎新准备,…。好家伙,忽啦啦地,一批接一批的知青浩浩荡荡开进村里,到处敲锣打鼓,鞭炮轰鸣,那热闹场面就象小品里宋丹丹说的‘’那是相当壮观的‘’。至此,40多名正值花季青少年学生们兴高彩烈地一下子涌进乔岭村,为他们‘’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拉开了本届学员农村生活崭新的一慕。

我是本村的回乡青年,这里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啥苦啥累都受过,这群知青都是我一届同学,见到他们格外亲切,很快就和他们打的火热,一同起早贪黑,摸爬滾打。深翻土地,拉镂种地,修大寨梯田等等,风里来雨里去,啥样农活都干了个遍。

让我伤透脑筋的是家庭出身,我老家的成份是土改时,因家里有地给爷爷划了地主。听父辈讲,村里面人人提起爷爷都说,那是个好人,他对穷人宽容厚道,乐善好施,从不欺善怕恶,在方圆几十里都有极高威望。当年就是为救穷人让日本人害死在南村后,村里农户自发结伙,跑到百里地外的南村一步步把爷爷抬回家的。以现在人说,那是好地主。但家庭出身一直让我背上黑锅吃尽了苦头,在农村让我处处受限制,精神上不断受到打击,还不时的受到好成份大人和孩子们的欺辱。上学,入团,当工人全是白日做梦的事,我自幼不服的性格决定去试做这个梦。在各个方面积极表现,寒冬腊月挖水塘,修水渠我重活脏活抢着干,总比别人干的多,干的好,为的是让村里群众能有个好评价,落个好名声。当时听说对成份不好的极个别子女有个宽大政策,大概全县只有几个能改造好子女上学的指标,我不关希望有多小,就以简单而乐观的心态去争取实现这个梦,那怕有一线希望也要行动,任何机会不放过。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是当时盛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种文艺团队在当时相当时髦的,我有天生的表演天赋,很荣耀的被选拔进去,并在各节目中始终担任主要角色,《红灯记》中饰李玉和,《掩护》中饰老头《新风梅》《争箩筐》…等全演主角。

  • 我在村里红起来了,有人气了,这时一个有利的机会来了。当年有个从郑州提前一年到乔岭下乡的知青名叫杨晓君,她是村里的団支部书记,人长的眉清目秀,举止优雅端庄,着装得体大方,说话总是面带笑容,这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个和她关系密切的团支部副支书叫李秀莹,她二人经常行影不离,出入成双。她俩发现了我的特点,表现又突出,主动去找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七贤,克服不小阻力硬要求把我作为团员发展对象。记得甚是清楚,那是在乔岭丰产方地的大路旁边,她二人拿着入团申请表格远远向我招手,在田地头上让我依次填写完毕,这一天,我正式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就这样,我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的子弟却奇迹般的光荣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在当时出身好的子女也不一定全能加入,我不受欺负算是幸运的,还能入团就更眨眼了,会令多少人羨慕忌妒啊。兴奋心情不可用言语,激动万分,我梦想着,这样离参加工作或上学又近了一步,并暗地下定决心,我一定会离开农村,脱离这苦难生活,外面世界才是我想要追求的,只要能遇到象杨、李这样的好人,好运一定会再次降临我头上的。

    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全力参加迎试,考出了超过大专份数线二百多份的较好成绩,(记得当年大专分数线是190多分)。天会知道,这次却被命运狠狠地捉弄一次,当年第一次高考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一个都没有录取。可当时我妈妈已把上学的被褥都缝制挺档了呀,。我蒙头大哭一场,我人生最关键的第一步就这样毀灭了。(当年和我一同参加高考因出身不好没被录取的还有三队知青曹晓川)。乔岭虽是我的故乡,但我深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只隔一年我就离开了那让我流汗又流泪的伤心之地,到县里参加工作去了。

    回想当年入团经历,还是让我深深镶刻在脑海的最深处,我一生最难忘最需要感激的人。一恍四十多年过去了,音讯全无,你们现在哪里,可曾记得,当年无论是你们有意无意间的善举,或是举手之劳,却宽慰了一个受尽伤痛的农村无名青年的心,让他鼓起了勇气,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了信心和希望,这一切对他以后人生道路起到举足轻重的很大作用。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