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这般奇遇

时间:2018-01-14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王安  阅读:

近来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朋友在QQ上发过来的一大段文字,讲述她高中时的经历:在西安城墙附近弹吉他卖艺的时候,为了免遭驱赶而给城管递烟;逃课去参加草莓音乐节;被“大人”赶出乔治·奥维尔《1984》的读书会。那时候我上初中,心想,原来高中的日子是这样啊!我俩的最后一次网上对话是在我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她告诉我,大寨路上有一家卖黑胶唱片的店。我回复:西安居然还有卖黑胶的?等有空了我去看看!可是后来,我一直没去大寨路,不知道那家店到底还在不在,也不知道她说的那些经历是否都是真的。

最终,那些她在高中做过的事,我都没做过。我是个从小学开始就极其讨厌成为某个固定集体关注点的人,以至于这若干年的求学之路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过。如果哪天清晨注定会迟到,我宁可当天不去上学。这位朋友曾写过关于西安的文章,她认为西安是一座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的城市。不同于拉丁美洲那种由神话故事铺陈的魔幻现实主义,西安的魔幻与现实在于一些老人口中的都市传说和如今日渐增多的外来人口在这座古老城市中面无表情地努力生活下去。我大概是知道不久就要离开这座待了十多年的城市,于是三间年跑了很多之前没有留意的地方,撞见了很多属于这座城市的奇遇。

1

上高中之后,我的生活半径开始向大雁塔周围移动。之前半年才会进一次的美术馆,这三年中倒是平均每周去两次。再加上油画老师经常推荐我去看他朋友在美术馆办的展览,实在盛情难却,所以跑得很勤快。

高中毕业前看的一个展览,应当是三年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的主题是“城墙之外”。展览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作者或是出生在西安,或是辗转在西安与其他城市之间打拼的艺术家们。展品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传达出人们对这个城市真挚而复杂的情感。

  •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台子上立着一尊残缺的青铜头像,它叫《4000里》。一旁的电视机里在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一辆私家车拖着一个铜像在108国道上行驶,从成都出发,到达西安,接着再返程。作者用青铜铸了一个自己的头颅,完整的铜像最后被磨损成只剩下四分之一的薄片。作者1970年出生于西安,1997年定居成都。这位行为艺术家与两个城市之间的羁绊,通过一块畸形的青铜雕像循环往复的长距离拖行得以呈现。

    2

    上高二的那年,西安东郊开了一个创意艺术园区,开园那天是4月25日。西安四月的天气很好,站在阳光下吹着凉风,浑身舒爽。

    这片区域从前被叫作“小香港”,这里的轻工业区曾在1988年为西安带来近15%的生产总值占比,随之而来的是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商场和旅馆的大规模入驻,一片生机勃勃的模样。赶来务工的人们从大江南北纷纷涌入这个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切可能性的城市一一或许终有一天,他们将住在这同样是满墙爬山虎的苏式建筑里,忘却千里之外的乡里乡音。2000年以后的市场转型和体制改革让老城区繁华不再,直到艺术园区的开发建设让钢筋水泥的老厂房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座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来的艺术园区没有摒弃那个年代的所有痕迹。一条铁轨与园区擦肩而过,这里已经很久没有火车经过,却还有一块严重褪色的“小心火车”警示牌安静地挂在铁门上。轨道旁的杂草无人打理,高度已经没过小孩子的头。被轨道隔开的对面是几间砖墙平房,似乎有人居住,散养的几只鸡在草丛里乱跑。

    轨道旁是某一家店的后院,院子里摆着几张桌椅。我每次去都能看到两只猫,一只白,一只黑。有一次,碰到一位老人也在后院里逗貓,身边跟着照顾他的人像是他的儿子。他一边逗猫一边讲他年轻时记得的这片老城区的旧事。老人在水泥厂当过工人,后来在学校门口修过钢笔。他说,眼瞅着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却还总想着在这个地方,将同样的事情,再经历一遭。

    3

    西仓应该是西安城内最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地方。每周四和周天的西仓集市,老物件和花鸟鱼虫市场各占一半,另一半是“民间黑科技”的秀场。西仓曾出现在贾平凹的《废都》里,是中老年人娱乐消遣的民间交易市场,年轻人走进去之前需要坚定崇尚科学的意志,这样就能在西仓里听到无数场免费的“单口相声”。

    我喜欢逛西仓里的旧物铺子。旧家具、旧书、旧手表……在这里摆摊的老年人像是要把自己的整个家都搬过来,卖什么的都有。卖旧物的人通常是西仓集市里最安静的人,他们不怎么言语,只有你走上前去,他们才会随便搭上两句。没生意的时候,他们坐在路沿上,或者直接窝在将要被卖出的旧沙发上。他们售卖的那些旧书里,时而掺杂几本俄语书,人民币一块钱、几毛钱一本。

    不少人习惯把到西仓逛鸟市称为“逛档子”,这种说法的由来众说纷纭,已不可考,倒是逛西仓的来往人群里,有一类人颇为有趣。这类人大部分都是着装休闲的微胖大叔,手里可能还盘着珠子,你要是在集市上买了什么他感兴趣的玩意儿,他会主动凑上来跟你讲解那些玩意儿的来龙去脉和使用方法,弄你个措手不及。地道的陕西话是这类人的标配,要是聊得开心了,说不定会跟你走一路。

    最有趣的是那些卖黑科技产品的“专家”。老实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做坑人的买卖。“无线wifi”“万能胶”,还有“江湖神医”的神奇药膏。三教九流,适者生存,现实如此,似乎也无法苛责他们的职业道德。但倘若不去想这么多,这些人的口头功夫和现场演绎能力也算是一种民间艺术“造诣”。有口才的小贩能说得过十个精明的老太太,没口才的就会拿来各种各样的道具现场演示,路人只有瞪大眼睛看的份儿。摆铺的人顾着吆喝,路人半信半疑地张望着,时不时互动一下,这场景不输相声小品。

    西安城里的奇遇不止于此,也不止于夜色下的城墙和掀起人浪的草莓音乐节。在不同的城区和故事之间兜转,越发觉得迷人。感谢这座城里存在着和存在过的奇遇,你们中的许多我尚未谋面,来日方长,我愿一一品味这座城市的魔幻与现实。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