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相遇于骷髅地

时间:2013-12-15    来源:原创 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小马  阅读:

  当你脚踩在地上时,不要忘了头上还有一方更无垠的天空。生命的短暂和能力的有限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

  推荐的电影:《楢山节考》:原始人性,惨烈悲壮。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余纯顺 著

  1988年,有一位年轻人因为不再想过那种重复单调的生活,他对自己说:“哥们,你必须换一种活法了。升斗小民、周而复始的活着仅是‘存在’而已。这种最简单的‘过程’不会令你真正快活,更没有丝毫的创意……”于是展开了他的全国行,而西藏,是他最重要的一站,多年之后,几乎少有人记得这位年轻人,只是当我们五一,十一,用那七天,像放出笼子的动物四处乱窜时,我们会感受到一丝的慰藉:我多厉害,坐车居然坐到西藏了!我为这些人悲哀,同时更把余纯顺的名字牢牢记住,一个人的灵魂绝对不是由他的金钱与权力来衡量,而是生命历程的精彩,生命的升华的壮美。20几年过去了,那个年轻人已经逝去了,而作为几乎是中国徒步旅行者的精神领袖,他的名字与他的事迹却在路上传诵,所有在路上的人几乎都知道这样的一个人,九死一生去了西藏,而不是乐呵呵地坐着飞机,背着氧气瓶,还觉得不安全的那些观光客。他是真正走过了西藏,他感受到的西藏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如果只是想去西藏旅游一番,我建议你还不如看纪录片,因为在那里,你会成为绝对的异类,当所有的信仰与虔诚在你面前,当最真实的人性的善良在你的面前,你会不会羞愧,为自己毫无准备地死去而难过,我想,你不会,因为我们麻木到已经快忘却羞耻为何物。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成为背包客,他们游走在世界各地,领略着人生不同的精彩,他们也会分享他们的过程,这些书大多都是一些畅销书,当然这些书每一本都是作者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无法否认他们的精彩,但如果你让我只推荐一本这样的书,我只会推荐一本《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只有在这本书中,你才能感受到生命在梦想的驱动下会产生怎样的动力,生命升华的过程是怎样的壮烈。

  •   余纯顺告诉我们:通过旅行,你迟早会感悟到: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远天的底下有许多可去的地方。你会锻炼自己坚毅开朗的性格,培养人道主义的操守。当你一次又一次地被那广袤的宇宙天地、壮丽的日月山川震撼,又了解了许多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后,你的心里迟早会独白出:人世的功名利禄、世俗的荣辱得失其实可以看得很轻很轻;人间富贵如云烟,换不回的是从前。如果你是个正派的、有境界的人,你会通过旅行逐步形成自己远大高尚的目光,使自己真正成为父母之邦和辽阔大地的儿女,成为见识渊博和心灵自由的人,成为劳动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每当看到最后一段好像一场雄壮的大片的结尾:对于死亡,我一向能持相当平静的心境予以接受。这好歹是无论什么人在尘世上的既公平又必然的归宿。只要不冤哉枉也地死在同类搬起的石头下,就应该达观地面对这种归宿。我认为这种归宿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回家:回到前世,回到来路,回到祖先的家园和父母长眠的地方。尽管我是个信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生死观和价值观的人,然而,壮丽河山、茫茫宇宙,仅是我放逐心灵的天地;祖先故土,父母身旁,才是我安息魂魄的怀抱。一俟大限之日来临的那一刻,我在尘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必定就是:“爸、妈,孩儿好想你们,孩儿回家了!”

      余纯顺告诉我们,我们的梦想的终点就在那里,无论你想逃避还是面对,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只是有的人一辈子也想不起它在哪里了。

      《印度哲学怯魅》Sue Hamilton 著

      我一直都认为印度是这个星球上最异类的地方,与西藏不同,西藏虽说是一个纯净之地,历史却不算太长。而印度不同,似乎这个地域生来就是有种独特的魔力,虽然印度没有记录下来的历史,所有的历史几乎都源于《奥义书》《吠陀》当然还有后来佛经。一直以来印度的神秘被当做是一种赏观性的,好像世人都在看印度的那股虔诚是古怪之举。近来才渐渐能通过研究发现印度哲学的理性,这本3万5千字的小书,正是想通过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初步认识印度哲学的魅力,谈到印度哲学肯定不会跳过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虽然现在印度80%都是信仰印度教,但这些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教派各自有它的哲学体系,学习佛法的人都知道,佛陀曾经也拜多位外道为师,并说当时最著名的是六师外道。而这本册子重视从哲学体系上去看这些教派各自的理论,比如胜论派与正理派,包括后来的数论派,其实它们都在几千年前都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说法看似比较不合适,但你得想想,那个时代能思考出这些,并且加以施行,那是相当了不起的,虽然包括佛教,大多数的理论都渐渐淡出世人的视野,但这些远古的文明精华会告诉我们:你们还差的远呢。这本书虽然小,但内容还算丰富,只不过我没有经过正统的哲学训练,所以只能囫囵吞枣般读完。

      《活在时间之外》法顶禅师 著

      我想每一位看过法顶禅师的文字的人都会升起一种向往,是对法顶禅师内心真诚的向往,2010年法顶禅师圆寂后,此书作为唯一一本法师亲手选定的合集,在韩国出版界是一种奇迹,再版了48次。我想韩国人既然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对于法顶禅师,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明了才对,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对于隐士就有一种崇高的尊敬。法顶禅师算是现代隐士吧,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主动放弃财富是清贫,安于清贫的人才是可贵的。本书最令人感动的是,法顶禅师在山中生活中大量的环境描写,现在这样的环境描写是越来越少了,作家们总是以为用一些看似精妙的文句,故事能博得人们的眼球,让人升起好奇心,其实他们缺乏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写作是为了写而写,总是缺乏了真诚与沉静,而法师的文字中却处处充满了一个禅者的思考,这些思考也只能出现在一个能静于山林中,与清风明月为伴的人的笔下。法顶禅师在这本选集中几乎把他最重要的一些思考,包括对人与自然,人的生活是为了什么?怎样去追寻原始的幸福感,等等现代人严重缺失的很多问题一一表述,读本书,仿佛自己也在春夏秋冬的山林中看星辰变幻。活在时间之外,看似这是件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作茧自缚,什么时候才能深深山谷,山鸣老人。

      《心灵》圆性法师 著 名著导读www.haiyawenxue.com 

      我认为现代人至少是有两种书是无法写出的,一种是《红楼梦》那样的,因为你再不会有那样的生活。一种是类似圆性法师的《心灵》,前一种的理由可能很确凿,而后一种,且让我细细道来。《心灵》是这样一本书,它在这样浊物的世界中如莲花般,卓然。并不是他写的有多好,辞藻有多华丽,构思有多巧妙,只因,他保持了一个人最初的童心,而写出这些文字的这个人是位真正的成年人。圆性法师17岁出家,出家后画了大量关于童僧的画,这些画曾经在世界各地展览,引起轰动,这些画成为本书的插图,而其中那几十首童年无邪的诗句,同样也是出于圆性法师之手,我不知道,一个成年人的心竟可以如此的纯真,如此的干净,如同几岁孩子仰望星空的眼神,清澈明亮。这些诗句如此的简单,却又如此的深入人心,因为这些都曾发生过,或者是在某处发生过,而世间竟有如此纯粹的事情,如此简单的人生。如此童趣,实在让人不得不想念。实在让人不得不在深夜中回想自己这一生究竟做了什么?那些惭愧不是油然而生的吗?为何现在的我变得世俗落魄,污浊不堪。一个想让心灵净化的人,至少看一看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也找个归属,让自己的喧嚣在这污浊的夜色中沉淀,直至清明。至少,这本书告诉你:有人做到了,你想要做到吗?

      《中华道家修炼学》田诚阳 著

      如果你以为随便翻阅了《道德经》便说自己了解道了,那么你也太浅薄了,或者说,你只是觉得了解了,而没有下手处,这正像佛家《金刚经》给人的启示。我一朋友拜田道长为师,因此得赠此书,拿回来后他让我帮忙查找一下,想再买一套送给北京的师父,才发现此是绝版书,价格高的离谱,先不说这个。让我们看看这位在道教界声誉颇高的道长是怎样把“道”写出的,我对于道教或者道家都了解的不多,也没有系统地看他们的专著,但偶尔我会翻阅类似这样的书,收获当然是有的,但因为我见地毕竟不是专注在道家上面,因此也就忽略了很多需研习的方面。这本书算是道教通俗书籍中难得一见的,因为现在的道教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也就剩残喘边缘了,这与当代人的观念当然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还是有许多信徒,但几乎鲜见有真正修学的),也与道教内本身的研究缺乏有关,你可以在市面上看到很多关于佛教的世俗弘法的书籍,但你难得一见关于道教的著作。田诚阳道长,童真入道,青年俊秀,是难得的道教注重实修理论结合的全真派道长,现在田道长经常在西班牙弘道,国内,现在暂住穹窿山。这本书的内容算是中华道家的入门书,条理很明确,理论也很扎实,关于实修的方面也把一些一般只师徒相传的所谓的“秘密”写出,可谓尽心尽力。其中涉及到的修道的一些名相也整理出来,清晰明了,中华道家的主要内涵是:老庄之道、三元丹法、养生调息、中医针药、内家拳法。从这点你可以看出,中华道家注重点还是从身下手,至于从内,它有自己的一些静坐修养,此调养身体一些方法几乎与佛家相同,但目的是不同的,从修炼的品位便可看出。中华道家的最终目的是“长生久视,与道合一”就是人生与大道合为一体。其他的,我就不细细讲解了,对道家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当做增长见闻也是好的,它可以帮助你去除对于道家的很多误解,而且因为其实用性,你也可以用其中的方法当做平时对身体的调养。

      《亲密行为》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

      “猿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一个群体的人来说,如果你不是隐士,不是修行者,只是普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那么你肯定不免除要与他人有亲密行为,有所接触,而我们人与猿猴一样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与周遭的人有着亲密行为,我们享受着母亲的抚摸,拥抱,喂奶,等等安慰,长大后,我们开始学着独立却依然免不了要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是我们人天生的需求,我们需要身边有朋友陪,需要有个亲密的伴侣,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一方面带着戒心在大街上左右闪开行人,一方面却渴望遇到那个人,那个能走进我们的心田的人。本书的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列举让我们清晰地从人类亲密行为中了解自己,你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肢体语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人的内心对亲密行为的渴望全部都能通过肢体的表现看出,即使再私密的行为也能看出,所以你可以走上街头,看到那些虚伪假装恩爱的情侣,看到落寞的人的心思,研究人类亲密行为也只是近期20年才渐渐发展开来,在人类学庞大的枝叶中,这是相当重要的。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