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琴弦上的歌与舞

时间:2013-07-31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莫伊  阅读:

  飞机即将降落时,乘务员报出北京的温度是零下七度,比南方家乡最寒冷时的温度都要低,我的心里生出了一丝寒意。然而当我们踏上首都的地表时,身上晒着北方的太阳,一股暖流传遍了周身——我本是桂、粤、湘交界地区的山区孩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动乱中,有一批音乐艺术家下放到这个南岭腹地的山乡,那些音乐艺术家们尽管身处逆境,却仍然向山乡人民播撒艺术的种子,我亲眼目睹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悲惨遭遇,现在我创作出了一部民族音乐题材的长篇小说《回到来处》,并把小说稿寄给了斐声中外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二胡的于红梅老师,请她指出小说中有关二胡音乐知识的谬误,没想到于老师家人竟然邀请我带上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原型到他家作客、参加于红梅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的二胡独奏音乐会。

  于红梅的二胡独奏音乐会是中央音乐学院庆祝建院七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由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为这场音乐会伴奏,在这场音乐会上,她倾情演出了《印象刘天华》、《悲歌》、《爱情》、《野草》(郭文景曲)、《西域风情》。这五首二胡协奏曲演奏完毕之后,大家都不愿立即退场,而是站起来长时间热烈地鼓掌和喝彩,要求于老师加演节目,于红梅老师与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胡瑜携手出场,用京胡、京二胡联袂演奏了北京人最熟悉的京韵大鼓《夜深沉》。此时,大家再也不顾忌掌声干扰音乐会,而是和着节拍一起鼓掌,京胡声、掌声、京韵大鼓声交织在一起,把晚会推向最后的高潮……

  《印象刘天华》:或许是自己习惯于独处一室静静地倾听《良宵》,因而对这首由王红丹根据刘天华的《良宵》改编、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印象刘天华》听不习惯,总觉它加入了太多的现代都市元素,显得过分的喧嚣与华丽。又或许,当代都市人已经失去了忍耐寂寞的内心,他们渴望获得内心的宁静,却只拥有一颗躁动不安的灵魂,《印象刘天华》就成了当代都市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可能,我仍然愿意在整个音乐厅,只保留于老师的那一把二胡琴弦的颤动,那样我会倾听到刘天华最本色的二胡音乐。

  《悲歌》:作曲家杨立青1991年根据黄海怀的二胡名曲《江河水》改编的二胡协奏曲,保持住了原曲的风貌。当天晚上于红梅演奏这首曲子时,完全进入了状态,把乐曲的哀婉忧愤、悲怆苍凉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听者蚀心刻骨。

  《爱情》:中场短暂的休息过后,年轻美丽的于红梅把一袭洁白的纱衣换成了粉红色的,演绎赵季平作曲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六个乐章的第三乐章《爱情》。于红梅与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这个山西风味的乐章,一如兼有塞外高原辽阔粗犷及江南水乡细腻柔美的三晋大地,从始至终,它的旋律是尖细、高亢的,它的基调又是苦涩、凄婉的,表达出了主人公爱情世界的甜蜜与其人生的坎坷密切相关。

  •   《西域风情》(朱毅曲):这是一组由《古道驼铃》,《大漠铁骑》,《龟兹姑娘》,《赛乃姆舞曲》这四支曲子组成的交响乐曲。一组曲散板带出的“叮叮当当”的金属声音,扣击着细细的二胡丝弦,让我们聆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响;北京交响乐那个击鼓的小伙子一阵急风暴雨般的鼓声,又把听众带进大漠深处,见证边塞铁骑的狂奔……于老师演奏《西域风情》组曲时,我觉得她已经不是用大脑的神经指挥双手演奏二胡,而是激出了全身的音乐细胞,是用全身的细胞迸发出音乐,把西域那片辽阔、苍凉、神秘的土地,那片土地上男儿的粗犷与彪悍,姑娘的绚丽、多姿、浓情似火,都表达、演绎得淋漓致尽。说句实话,我本来以为二胡只适合演奏江南的丝竹之音,特不喜欢听二胡演奏的西域胡音,可是,于老师这次《西域风情》演绎得太完美无缺了,让我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原来,二胡可以这么完美地表达出西域胡音的魅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郭文景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而作的二胡协奏曲《野草》:它用一段带着神秘色彩的西域胡音开头,我仿佛看见那个忧郁、多疑、沉思的先生,拖着瘦长的身躯,从阴气逼人的夜场中走出来;中间运用大段的狂板,用钝器奏出的声音沉郁、犀利、拙朴,伴奏着于红梅运用快速多变的换把、揉滑、跳弓,奏出时而清越激扬、苍凉辽远,时而唳气逼人、永不妥协的乐章。于是,我看见了先生那似怒而哀的笑,悲天悯人的哭,以及低头舐疗着被同一条战壕的同志留下的伤口的喘息;在乐章的最后,烈风呼啸着吹过原野,那是在大地最黑暗的时刻,先生穿着那一袭旧得蓝白的长衫,徘徊着,彷徨着,最后他站立住了,任由那夜风吹起他的飘飘长衫,他遥望黑暗、深邃的宇宙,倾听那无声处的惊雷……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