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崖学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时间:2018-09-17    来源:www.haiyawenxue.com    作者:弘文  阅读: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战略重要途径,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推进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桥梁,世界上经济科技大国,多数也数教育大国。高度发达高等教育,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其成为战略人才的生产商与人才的创库。高等学校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培养社会金银、尖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基地。

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清末民国年间,由历史上著名戊戌变法为发端。在当时就有了一定高等学校数量,虽说没有完善的体系和学科体系,但它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锥形。到了民国年间,中国高等取得长足的发展,几乎每一个省都一所大学或者要多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摧残,但是由于一些知名的高校迁入西南地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当时在昆明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迁入贵州湄潭。在此期间,在贵州成立包括贵州大学在瑞,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奠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新曙光,更为重要的,创建一大批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解决新中国成立时民族干部缺乏的难题。因此创建民族院校,分别在北京、武汉、成都、兰州、贵阳等城市建立民族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创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总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在这里我们,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摧残。同时也造成国家后备人才的缺失,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全国科技大会。灰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取消的高考制度。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高等学校的数量、学生数量、培养人才的层次,还是高等教育的体系招生体系都有新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到目前,我们建立起数十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学,若干所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和十余所民族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得成就。随着其不断发展和壮大,发展中凸显出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

(二)学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关系:

  • 学校规模的扩大;在中国的大学里都出现一种趋势,扩大校区更名或合并,校企联合办学。这样的好处是实行强强联合,实现教育多元化,达到资源上的共享。从而实现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形成规模效益。远的不说,就拿我省的贵州大学来说吧,它是前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的新的贵州大学,是其成为国家“211”工程的大学,结束我省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这是贵州省各族人民的喜事,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出现许多的问题,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大、如图书馆和体育馆共享程度低,如果在各大校区分建又会造成重复浪费,加大财政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应该说贵州大学发展中的紧瓶。

    一所大学,正如梅老先生所说“大学并不是有高楼,是要大师也”这样说来大学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的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王国伟那样的大师才行,但起码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高超师德,严守职业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用人才的合格教师。如果一所大学面积的扩大,它必然结果就要扩大学生人数,那么这出现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是否跟得上呢,即使数量可以跟上,但是质量呢。

    就拿我省的一所师范院校来说,由几年前一所专科院校组建的本科院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学生人数几近万人。堪称踏入贵州万人大学的高等学府,教育质量如何呢?大学不同于企业或工厂。但有一点事相同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规模小,还是大,追求的应该效益吧。企业的产品是商品,一个企业是否盈利就来源于其产品是否被人们接受,说白了有没有人去买它。而大学的产品是学生和学术,我们怎么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效益呢。就是你的学生人家用人单位接不接受,和企业的产品一样有没有人要,你的学术是否符合实际,对地方经济社会是否有指导作用。对于大学来说,应该还有一点,就是每一年的招生情况,有多少人报考,高分段人数。邓小平同志不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所以说学术价值体现在实践上。但是我省的这所师范院校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我省某一县里办分校,而毕业的学生做的工作是不需要大学文凭就可以去的。从而没有体现大学的价值。

    我们再回过头谈谈,学校的扩招和老师的关系。学生多了就必然缺老师,一名老师的成长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由于学生多对老师的需求,那质量就难以保证了。现在很多大学都是这样的,把学校刚招进来的博士硕士马上就派往教学一线,从一名学生成长到一名老师过程,是上几节课可以解决的,是简单的在黑板写,是在讲台讲就能培养出来的吗?不能不让人担心他教育质量。我个人觉得,大学规模要适可而止,最好是集中校区办学,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不但要学生数量,更要学生质量。才能实现强校的目的,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校专业的多而全及人们对专业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设置新的专业和学科,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了学校的学科门类。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一个专业的设置,一个新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不同于一个企业新增一条生产线那样简单,没有相当的设备,师资和图书资料。所设置专业的质量是可想而知了。如今的大学都追求专业的多而全,虽说一些新增的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是好事,像一所市属级地方师范院校,本来就应该师范为主,传统学科为支撑,但是扩招后它就有政法财经类都有了,正在向一所综合性大学发展。比如说新闻学这一个专业,要求高,设备,师资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贵州的高校中,设置新闻学专业学校不少,但是具培养有能力学校应该不多吧,粗算一下有几所,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学院了,其他的都不知怎么样了。

    在我省很多人看来,特别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专业的认识有较大的误差,都认为,师范类。医学类专业是最好的。但实际上也如此,近几年来师范类和医学类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其他学科门类,所以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定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大力加强本科师范教育,适度的发展其他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医学院校也一样。人们也要对专业的认识上,要客观的看待,一个专业及学科的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市场和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理性的看待当前所存在的专业。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是各种专门人才的结合体。还有就是一个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成了该专业的试验品,我和一些就读于新新专业的同学交流过,他们大部分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不满意,主要是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在毕业寻找工作时,人家用人单位,要人家商专毕业的,也不要贵大、财院,民院毕业的。我个人觉得新设专业的学校,不断的加强该专业的实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核心竞争力。多和其他该学科优势的名校或其他院校交流与合作,促进新学科的成长。

    (四)高等教育的效力与公平:

    高考到来之际,社会上都会涌起一股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的浪潮。很多人都反对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智商。再者就是对地区的歧视,是我国很多边远山区和西部省份,青年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那些名校招生人数少,分数高。是我们贫困山区的青年们可望而不及啊。这种招生制度,既无效益,又不公平,在当前吵得最热就是高考的招生制度,更多的人更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我们西南省区招生人数比较少,我们贵州省就不用说了。虽然近几年来,每一年都有所上升,比起北京地区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平民化转换,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如我们贵州民族学院,无论你怎么平民化都存在效益与公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如果像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刚要》那样,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以上,任何一个没有能力成为社会精英的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不是“大跃进”高校扩招未尝不可,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但是肯定要分层次培养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梁小民先生在《适用经济学》中指出,高等应有层次的培养人才,一般说来,名牌大学注重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普通大学要注重平民化教育,虽然这不完全是这样,北京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也庸才。普通大学培养出来精英也不少。高等教育的效益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的结合体。所以说,我们这些地方大学要为本地区服务,这一点,我们的贵州民族学院做得很好,培养一大批献身基层的人才。

    当前一些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这一制度,在以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的制度,是高校招生走向多元行,招收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全面的选拨人才,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但是有一点,高等教育不是“扶贫工程”更要注重质量,而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五)对非名牌或重点大学的歧视:

    每年高考成绩下来的那一刻,最紧张不是考生自己,而是考生父母。在选择大学时,一般都选择重点名牌,去上名校专科、自考都不去一般的本科院校。甚至还有一些被录取都放弃了入学。一些学生家长宁愿上那些招生骗子的当,也不让自己子女去上一般的本科院校。那些招生骗子往往打着某重点大学的旗帜到处行骗。其实是我们自己助长骗子的成长。在很多人看来,上了好大学就等于有了辉煌的前途,丰厚的经济收入、难道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找到那样的工作吗?因此才有今天的悲哀,一些学生非北大、清华不读,复读一年又一年,只有理想这固然没有错,关键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和天分啦。一些家长也为子女上重点名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来。

    haiyawenxue

    我个人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认知过程成长起来的,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或者就是人们认为的成功人士,是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从社会得到了什么。哲学里不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嘛。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人们的这种贡献精神。这一点上我们要学学日本人、德国人和韩国人了。不说大家也知道,他们能有今天的辉煌是离不开国民所作出的牺牲。市场经济是按贡献来分配,能力好,收入就高,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只要去奋斗,去拼搏,无论你是否上过名校都可以成人成才的,许多成功人士就一定出自于名校嘛,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出自名校嘛?还有那些在国际国内作出作卓越贡献的人,也不见得全都出自名校吧,其中著名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易中天教授,连大学都没有上过,人家是自学成才,更不要说上什么名校了。难道只有在清华、北大才能成才嘛。

    大学里,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像我校校党委书记高万能所说三会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成功”只要把这三会你都会了,你就是成功人士了,要学好自己学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消除自己不如名校学校那种心理。社会应该给非名牌重点大学新的认识,企业更给™更多的优惠。政府加大对非名牌重点大学的财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学环境。各大学要认清省情、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优势,采取分层发展实施“科技强校、人才强校”斩月。各教育主管部门给于政策上的照顾,支持共建或更名,体升学校整体实力。

    中国高等的发展,必须注重教育的效益与公平。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格局由名牌大学和非名牌大学共同组成,单靠名牌大学来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是有着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名家散文  爱情散文  散文诗  抒情叙事